第1008章 坏人要杀,好人也要杀,连自己也杀(1 / 2)
第1008章 坏人要杀,好人也要杀,连自己也杀?
万历维新能够成功,是因为万历维新连儒皮都不要了,全都是法骨丶反骨。
儒家讲法三代之上丶祖宗成法,维新讲与时俱进不盲从于先人;儒家讲分家就是不孝,所以要耕读传家,但维新不允许出现威胁皇权的大家大族,要麽推恩分家,要麽满门抄斩;
儒家要君王垂拱而治,而万历维新,则是威权人物是绝对核心;
儒家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维新讲军功爵名田,讲多种晋升体系,讲百花齐放,讲百家争鸣;儒家讲人情大于法,人治大于法治,而维新讲出了文华殿的政策,要坚决执行到底,讲律法大于人情。
凌云翼的儿子把凌云翼一辈子荣耀用七万银卖了,凌云翼宁愿致仕,都要让皇帝严查到底。
皇帝陛下已经非常幸运了,除了他自己本人弘毅之外,文张武戚,文治上有张居正,有庞大的张党,戎事上有戚继光,还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京营锐卒,水师军兵,再加上鲸吞海外厚利,才跌跌撞撞走到了现在。
如果是改朝换代之时,自然可以做的更加激烈一些,但是革故鼎新的变法,做到这一步,已经是大明朝廷这个框架的极限了。
前往松江府的御史们,把松江府的学子害惨了,至少从风力舆论上而言,这几个御史搞出了学子必须军事训练的办法,实在是让大明士林难以理解,但这条政令,还是在皇帝批准后执行了。
三月份,这十几位御史回到了京师,被士大夫们堵在了都察院门前,询问为何背叛。
而御史的回答非常有趣,为首的御史只回答了一句: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书院日后只能培养懦夫,而非勇士。
天马书院,那个被杀的孩子,被欺负了整整数月,直到被打杀的时候,全天马书院的学子,全都是懦夫,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保护,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责,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在这些科道言官看来,世间根本没有冷漠无情,也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自私,不过都是给自己懦弱找的理由罢了。
如果书院培养的学子,都是这麽软弱的懦夫,那大明还有什麽希望可言?
御史们没有过多的解释,这些士林的士大夫们也不敢跑到皇极门伏阙,请皇帝陛下收回成命,这件事就这样成为了丁亥学制的一部分。
士大夫们之所以去堵御史,主要原因还是士大夫们担心,这个政令从松江府扩大到顺天府,他们的孩子也要遭这份罪,很快,士大夫们的担心应验了。
顺天府和松江府作为这个政令的试点,一并执行。
京师的纨絝们,都被扔进了京师大营里,被大将军和皇帝陛下狠狠操练了一番,操练的章程,已经比锐卒减了许多的训练量,但这些纨絝们,依旧被训的哭爹喊娘。
懦弱之举,绝不姑息!
事实上,直到京师各个学堂的学子们被送到京营之前,朱翊钧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到他一上手,对这些学子进行训练的时候,才察觉到,做的有点晚了,早就该这麽做了。
大明的未来,七八点钟的太阳们,其懦弱程度,甚至不如一些老学究有勇气。
老学究偶尔还敢顶撞一下皇帝,说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但这麽做还是有违体统,但这些个学子们,太软弱了,面对不公,选择逆来顺受,面对不平,选择熟视无睹,面对不法,选择冷眼旁观。
朱翊钧下旨加练,将训练量增加到了锐卒地步,并且将第一次训练,增加到了六个月的时间。
京师这麽大的热闹,红毛番黎牙实不可能不知道,在三月二十四日,黎牙实在皇帝的允许下,作为鸿胪寺通事,黎牙实带着一大堆的番夷使者,来到了大明朝的京营,亲眼目睹了顺天府学子的训练过程。
回到四夷馆的黎牙实,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思索了良久才开始写自己的《大明游记》。
《大明游记》是黎牙实的成名巨作,更新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已经成为了泰西贵族们最为追捧的畅销书,因为里面有最真实的大明。
黎牙实铺开了笔墨纸砚,拿出了御赐的钢笔,沉思良久才开始动笔,他先用汉文书写,再翻译成为拉丁文,确保自己的表述正确,他在游记中写道:
【大明皇帝拥有一支在道德上可以称为圣堂勇士的军队,而现在,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似乎找到了一种让废物变成圣堂勇士的训练法。
这比传说中的炼金术都要神奇,因为这些经过了训练的孩子们,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部分学子,在经受锤炼之前,只是一块顽石,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已经变成了璞玉。
八大美德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种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变成了必然。
这六个月的训练,会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财富,这些经验扎根在他们的记忆里,最终,会馈赠他们一段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人生。
正义必胜,从来不是一句谎言。
你可以设想你的上司,从富有道德丶信仰坚定丶刻板严肃且拥有极高军事素养的基层军官,变成一个毫无道德丶毫无底线丶毫无军事素养的无赖流氓,军队的战斗力向下急速滑落,就成为了必然。
追求崇高道德从来都不是一个错误。
尊贵的陛下,带着大明从泥潭中挣脱,通过丁亥学制,对万历大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可惜的是,眼下的泰西,连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都没办法建立,来对抗大明在海洋上的压力,更不用说,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在这个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中,所有的泰西人啊,你们难道要轻佻地丶盲目地丶选择让对手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吗?
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但我毫无办法。】
黎牙实写完了今天的日记,他的游记,其实就是他在大明生活的日记,而后精挑细选一番,汇编成册,他也不知道这东西有什麽好看的,里面全都是牢骚话。
但大明书坊将他的游记印刷后,只要抵达泰西,都会被抢购一空,葡萄牙里斯本甚至诞生了抄书的产业,大明刊刻印发的游记,会在里斯本的工坊里被大量誊抄,誊抄本流向整个泰西。
甚至仅仅凭藉着这麽一本游记,他已经被人称之为大文学家丶旧宗教的终结者丶全新时代的开端。
因为黎牙实在他的游记里,写了许许多多对宗教的批评,讲述了中国王权如何战胜神权。
「京营的训练办法,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但这套训练办法,并不适合泰西。」黎牙实已经五十四岁,他已然有些老迈,甚至无能为力再次环球航行,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他很想通过文字,把这个训练法带回泰西,训练办法是完全公开的,都写在了纪效新书之中,费利佩本来有意把纪效新书翻译成拉丁文,但他放弃了,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盖水土异也。
这种训练法,是在大明土地上长出来的,想学也是学不会的,有些路终究是要自己去走,自己去探索。
黎牙实翻动着一本杂报,总结了杂报中的内容,写在了自己的游记中,这本杂报是《民报》上面刊登了一篇文章,主要是翰林院翰林对龟甲兽骨文的研究。
商王祭祀羌人丶牲畜给祖宗,询问是否有灾殃,在早期的甲骨文里,都是贞人,也就是占卜师向上苍询问,但后来的甲骨文,都是商王本人在占卜了,这种变化,算是补足了王权彻底胜利的细节。
在商朝中晚期,王已经控制了占卜的一切解释权。
黎牙实将这个变迁过程写到了游记之中,他不知道这些事儿,会给泰西造成怎麽样的影响,但是他觉得有用,就写在了上面。
黎牙实在这里还专门解释了一个误会,他刚到大明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诡异,大明的书籍的质量有点太差了。
至此黎牙实认为是大明没有高超的制书工艺,导致书的质量很差。
大明的纸张很薄,而且大明的墨也很便宜,非泰西的油墨。
这完全是个误会,大明有非常精美的图书,三经厂印刷的所有《永乐大典简要本》丶《西游记》等等都十分精美,更遑论皇史宬里放着的明实录,那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在大明生活了这麽多年,黎牙实终于搞清楚了大明书质量差的原因,为了大批量制造。
大明纸张做的很薄,这件事可以管中窥豹,看到大明和泰西的不同之处。
纸张做薄,是一种极其高端的技术,是工匠们刻意为之,因为大明印刷,都是一面印刷丶背面不印丶中间折迭丶线装封订成书,雕版比活字印刷的成本更低。
泰西的书都可以两面印刷,对纸张厚度就有要求了,这样做,成本太贵了。
大明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压低书的成本,降低雕版丶纸张的价格,是为了降低书的价格,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大明人对书籍的普遍需求。
大明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在京师有超过半数人识字,而整个大明,超过了两成人识字,就连大长篇百回本的小说,都已经成了市井小民的消费品。
识字的人多丶读书人多丶书的消费需求大丶更加精美同样更贵的书,显然无法适用于大明这种环境,而泰西识字的人少,读书的都是贵人,那自然怎麽精美怎麽来。
而大明皇帝还在通过丁亥学制,扩大识字率。
黎牙实的游记,在大明并不是特别的畅销,但大明皇帝喜欢看他的游记,主要原因是黎牙实可以提供一个『友邦惊诧』的纠错机制,毕竟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好面子的很,被友邦揪着不放的事儿,总会有些变化。
门里丢人也就罢了,要是被黎牙实写到了游记里,怕是丢人丢到了国际上。
朱翊钧看完了黎牙实最新篇的游记,总觉得黎牙实变了,他不再编排笑话了,其实皇帝心里很清楚,黎牙实不是江郎才尽,没有能力编了,而是不敢编了,不是怕皇帝的雷霆之怒,是怕皇帝的臣子撕了他。
「他越来越胆小了。」朱翊钧合上了游记,摇头说道。
黎牙实甚至不敢批评大明当下存在的问题了,而是以歌功颂德为主,他已经失去了年轻时候的勇气。
「陛下,沙阿特使送来了一份奏疏,是蒙兀儿国储君丶在大明留过学的萨利姆的奏疏。」冯保将另外一本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
萨利姆是阿克巴最出息的儿子,萨利姆等不及继位,发动了对阿克巴的叛乱,阿克巴忍了,把他送到了大明留学,在学成之后,阿克巴召回了萨利姆继续做王储。
萨利姆经常写信到大明,偶尔也以太子的身份,呈送奏疏给皇帝陛下,讲一下蒙兀儿国的一些风土人情。
阿克巴最近在筹谋打回阿富汗,而萨利姆接到了一份任务,打击一个蒙兀儿国的教派,这个教派名叫图基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