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7章 天下万事万物,轮回不止(1 / 2)

加入书签

第987章 天下万事万物,轮回不止

朱翊钧从来不后悔踏上这条曲折的维新之路,哪怕死在这条路上,他也不会后悔,因为这一路上,他从来不缺少同行者。

王国光为了国朝振奋,背叛了晋党,背叛了士大夫阶级,甚至连自己学了一辈子的圣贤书都丢了,在大明国朝展开了度数旁通。

而王国光是为了一大群为了大明再兴,奋不顾身者的一个缩影。

大明再兴的功勋,从来不只有朝堂的大员,还有数不胜数,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的战士们,他们静静的屹立在北大营忠勇祠丶全国各地的忠勇祠之内,静静的看着大明,守护着这片土地。

生命,轮回不止。

朱翊钧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盘,吾日三省吾身,是朱翊钧修身的必修课,反省自己做的决策是否有致命性的缺陷。

过去一个月,有两件事最为重要,环太商盟的建立和西山煤局身股制改制丶工盟建立。

环太商盟能够筹建,有极大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是费利佩老年昏聩,听不进任何的劝告,哪怕佩德罗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但依旧没有唤醒不肯直面失败的费利佩,无敌舰队的失利,给了这些总督府攀附大明的勇气;

必然是因为大明开海大势势不可挡,即便是没有费利佩的老年昏聩,过段时间,西落东升,也是必然的结果。

西山煤局身股制改制和工盟的成立,代表着集体所有制经济体的雏形已经确立,极大的增强了官厂的韧性,把身股制丶工盟拓展到大明所有官厂,就是从萌发的种子到开花结果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漫长,官厂工盟建立之后,再向民间推行,只有工盟广泛存在,工盟才能成为调节劳资矛盾的重要工具。

朱翊钧仔细反思了这两个关键制度上的许多问题,才睁开了眼,对着冯保说道:「明天下了早朝后,把先生和申时行宣到通和宫觐见。」

大明皇帝要对这两个政策进行查漏补缺,皇帝必须要跟元辅丶申时行敞开了谈一谈,其实主要是聊一聊功劳分配的问题。

次日的早朝和往日没有什麽分别,激烈的争吵后达成一定的共识,最近朝中最大的利益争取,就是环太商盟总理事的争夺,大明在这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只要文华殿吵出了结果,基本就可以确定人选了。

环太商盟总理事,不仅仅有丰厚的油水,莫大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货物集散的权力,所以争抢非常激烈,工党丶张党丶浙党吵得不可开交,也就是纠仪官在侧,否则这大明权力最高殿堂,早就上演全武行了。

朱翊钧也只看热闹,却不肯做出裁决,因为环太商盟首功者高启愚没有给出推荐人选。

高启愚有点小顾虑,他贸然举荐,怕是有点不识趣,张先生已经对他『私自』侵占环太商盟成立之功,网开一面,没有斤斤计较,再举荐理事,看起来有些得寸进尺。

私自的意思是,皇帝下旨,你高启愚不能推辞吗?就是不能推辞,你连姿态都不做,是何居心?

万一皇帝既要又要,既想给先生面子,又不想寒了尽心做事大臣之心,所以才下旨,让你推辞,你不推辞,岂不是让所有人难做?

朱翊钧在结束廷议后,在通和宫御书房,召见了张居正和申时行。

「这是治儿做的玩物,就送给二位了。」朱翊钧在二位见礼之后,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朱常治拼的三叶木风扇。

这两把风扇是教具,格物院出品,为了方便朱常治这位太子殿下,了解齿轮相关的机械原理制作。

风扇的木脑袋后面是一个摇把,经过齿轮传动后,驱动三叶木风扇旋转。

这两个物件说贵重,是全木做的,并不是特别昂贵,说不贵重,太子亲手做的,皇帝赐予。

这里面代表着皇帝对张居正丶申时行这对儿师徒的肯定。

这份肯定里,意味着皇帝对申时行的期许,好好做,首辅之位,不会旁落,官厂身股制丶工盟设立的功劳,决不逊于环太商盟的成立,一内一外,重要性不言而喻。

风扇全名为檀木嵌玉三足三叶扇。

「谢陛下恩赏。」张居正和申时行再拜,领了这份恩赏。

「这理事司衙门,松江府奏闻已经营造完毕,可总理事人选,一直迟迟不决,先生以为派谁前往合适?」朱翊钧先恩赏后,才讲了自己的目的。

「陛下,臣以为少宗伯举荐更加合适,臣对环太商盟事并不熟悉。」申时行看了张居正一眼后,才站起身来,俯首说道。

皇帝叫他们来,究竟为何,师徒二人门清儿,如何回话,也早有应对,哪怕是没有太子亲手拼装的三叶扇,申时行也会如此回答。

「那朕就让少宗伯举荐了。」朱翊钧听闻申时行如此回答,笑着说道。

「理当如此。」申时行回答之后,才坐了下来,皇帝已经很照顾他和先生的面子,和皇帝交流的过程中,绝对不要得寸进尺。

朱翊钧和申时行又关于工盟之事聊了许久,申时行讲了工盟的困难,这东西弄得好是官厂矛盾的调节器,弄不好,就是滋生匠人运动的培养皿。

匠人运动要有,否则很难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但过分剧烈的匠人运动,动不动就匠人下山,还是太极端了,这里面的度,其实很难把握。

朱翊钧给出了一点自己的意见,认为匠人工盟大会每次决议呈送御览这件事很好,哪怕是朱翊钧老年昏聩了,但只要还能呈送御览,至少还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盼头。

张居正认为不合理,皇帝是个活生生的人。

现在官厂少,只有三十一个,工盟大会决议呈送御览,陛下忙得过来,可五年后,官厂数量会增加到八十一个,等到十年后,数量增加到一百五十,甚至两百多的时候,六月和十二月,陛下会更加忙碌。

一份决议,绝不是皇帝看过就能解决,还需要皇帝去了解其中所有的情况,这对皇帝而言,要对这麽多官厂的详情了解透彻,而且还要在事后对处置结果进行问询。

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极限也就是一天四百封的奏疏,额外的这份心力的支出,实在是得不偿失了。

朱翊钧和张居正仔细聊了聊,最终确定,仍然全部呈送御览,但工部丶内阁丶司礼监也要发挥出主要作用,各自勾选认为疑难急务。

工部丶内阁丶司礼监三衙门勾选急务为最急,有两个衙门勾选为加急,一个衙门勾选为急务。

三种不同等级的急务的处置后续,都要报闻君上,但考成时限完全不同。

如果有大事发生,工部丶内阁丶司礼监都不勾选,岂不是皇帝被彻底蒙蔽,皇帝的新衣,这种传统戏码,岂不是又要上演了?

如果真有大事,而工部丶内阁丶司礼监都不勾选,那代表着大明朝廷整套运作机制已经完全失效了,彻底烂完了,也代表着大明国祚走到头了,皇帝可以去万岁山,挑一棵合乎心意的老歪脖子树。

最好在最高处,这样可以临死前最后看一眼皇城全貌。

「三勾陈事法,不错。」朱翊钧对这套机制非常肯定。

张居正在吏治上,有着远超他人的天赋,他总是能通过各种制度设计,来增加大明整套系统的冗馀。

「臣有本奏疏。」申时行甩了甩袖子,要拿奏疏。

张居正却摁住了申时行的手,对陛下说道:「陛下,申时行没有奏疏。」

朱翊钧看着这一幕有些愕然,演都不演了是吧!

张居正当着皇帝的面儿,堵塞言路。

「臣以为,他现在提出这套办法为时过早了些,等他做了首辅再做不迟。」张居正解释了下为何他要拦着申时行上奏疏的原因,这里面的因果实在是太大了,申时行的小肩膀扛不住。

他现在拿出来,只是给张居正辉煌的维新功劳锦上添花而已。

「关于什麽事儿?」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按照洪武旧制,任何私家田产,不得过万亩,申时行打算再复祖宗成法,推行还田。」张居正简单明了的介绍了申时行要做的事儿。

在当前田土政策上,更进一步,对超额的田产进行还田,虽然有些补偿,但和白没,没什麽区别。

按照祖宗成法,势要豪右们的田亩数已经到了诛九族的地步。

以兖州孔府为例,兖州孔府的直系,占据田亩超过了三万顷,也就是足足三百万亩的可怕地步。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此掀起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朱常洵被册封为了福王就封洛阳,最开始万历皇帝要给赐田四万顷,但最终也只给了两万顷,这两百万亩田,彻底激化了明末人地矛盾。

而一个兖州孔府衍圣公门下,就有足足三万顷田亩。

大明势要豪右八千馀户,他们名下的田亩的田亩超过了四十万顷,占大明总田亩数的5%之巨!

换成朱元璋做皇帝,这八千户,统统都要诛九族,因为皇庄掌控的官田,也不过五万顷之数,势要豪右加起来,居然要比皇帝田土多了八倍有馀。

「申侍郎有点太激进了。」朱翊钧由衷的说道。

「现在不是时候。」张居正对着申时行说道。

「先生说过:天下困于兼并!这不是先生当年离开朝堂又回到朝堂理由吗?三十九年了,还要等,还要等到什麽时候!」申时行仍然十分执拗的拿出了奏疏,并且狠狠地扔出了一个回旋镖。

张居正嘉靖三十三年离开朝堂,寄情于山水之间三年之久,后回到了京师,立志要解决大明土地兼并的问题。

时隔三十九年,张居正依旧没有解决问题,除了五大市舶司所在府丶浙江外,没有还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