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5章 不吃招安这碗饭,那就吃炮弹(2 / 2)

加入书签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暂时安抚杨应龙,继续维持对东吁的攻伐。

云南和四川的态度是一致的,继续打东吁,打出一个出海口来,这样一来,云南也是沿海省份了。

孟加拉地区的棉纺业发达,如果能够打通到西洋的出海口,对于云南而言,就是永生永世的福气了,对于朝廷也有利,因为孟加拉的硝石要通过海运,这多少让人有点不太安心,还是陆上更加安全。

「凌次辅要平定播州杨氏,臣以为还是安抚为宜,等过段时间,朝廷能腾出手来,再严厉惩治不迟。」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凌云翼有些无奈的说道:「张元辅!我怎麽就跟你说不明白这个道理呢,李尚思的这些道理,都对,但是杨应龙会听吗?你看吧,只要朝廷安抚,他就会觉得朝廷软弱。」

「他对这些土司的劫掠就是试探朝廷,一旦朝廷安抚,他就会认为朝廷没有馀力管他,就会趁机继续攻伐。」

凌云翼在广东跟这些土司们打过交道,罗定三县瑶民生乱,那时候,凌云翼杀性还没这麽重,跟瑶民讲道理,越讲事情闹得越大,最后凌云翼只好把他们都杀了。

现在播州杨氏也是这麽个情况,他现在蠢蠢欲动,已经无法按捺自己的野心了!

「这些个土司世酋,都是怎麽想的?闹得大了,招惹到朝廷震怒,安能活命?趁着朝廷愿意谈,老老实实的做土司世酋不好吗?」张居正略显一些迷茫,他完全搞不明白这些土司世酋到底是怎麽想的,多少有点糊涂。

真跟大明朝廷闹翻了,朝廷派兵过来就摸不到头脑了,因为脑袋已经被砍了。

张居正缺乏地方理政经验,也没跟这些土司世酋打过交道,确实无法理解。

「万宗伯说: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些事不可理解。」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先生也别想了,想十天十夜都想不明白,他哪来的胆量,但他就这麽干了。」

「他就是在试探朝廷,试探朕,试探朕会不会兴兵。」

「这样,先礼后兵,先按李尚思所言招抚一番,如果他把朝廷的善意当做是软弱,那就调集四川汉兵进剿,趁着这个功夫,兵部新式火炮,先交付四川汉军使用。」

朱翊钧之所以没有立刻兴兵进剿,完全是因为调兵遣将丶调动军备粮草需要时间,若不是四川空虚,朱翊钧不会给杨应龙这个机会。

「杨应龙背后有人。」朱翊钧继续说道:「大明自万历十年开始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改土归流,世袭土官,自然有不服气,杨应龙就是抓住了这股怨气,而这些世袭土司,也在后面对杨应龙进行声援。」

「若是杨应龙死不悔改,不知收敛,这一战,不仅要打掉杨应龙,还要打掉所有土司们的不臣之心!」

大明改土归流的政策,是在海瑞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制定,海瑞有恩科进士,这也是愿意前往土司做流官的恩赏之一。

改土归流,是把万历维新的成果,分配给云贵川黔的土司熟苗,这个过程绝对不能温和,否则这些个土司会把分配过去的成果,全部自己吃下。

云贵从万历十年起,开辟了大约三十五万亩的茶园,本来是恩泽广被的好事,但这些茶园,或多或少,都被这些个土司世酋所侵占。

茶农辛苦种茶,没有获得应得的报酬,而这些土司世酋,将茶叶顺着茶马古道卖入川藏谋取厚利。

改土归流,势在必行,把杨应龙用了,给改土归流祭旗,即便是杨应龙真的老实下来,大明腾出手来,也不会饶过他了。

朱翊钧和张居正沟通了许多朝廷公务,忙碌的日子总是很忙碌,七月初四,朱翊钧开了皇极殿,召开了大朝会,召见了三位东太总督。

除了三位总督之外,还有共计九名的秘书,共计十二位来自三个总督府的城主。

「免礼免礼。」朱翊钧示意所有人免礼,才笑着说道:「诸位远道而来,皆为环太商盟筹建之要务,朕今日开皇极殿接见诸位,也是为了彰显大明诚意。」

「大明有意愿丶有能力去保证环太商盟的稳定运营,所有既定条款,希望诸位可以贯彻执行。」

「大明向来说话算话,讲过的话,签过的协议,不会当做废纸,希望尔等也把章程所有条款按章执行。」

朱翊钧开皇极殿就是为了彰显重视,但他的话不是很客气,违反了章程,会有什麽后果,不言而喻,大明的怒火,绝对不是这些总督府能够承担的。

朱翊钧和三位总督挨个说了一番话,回答了一些关于章程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礼部提前预设好的,而是朱翊钧基于对通商章程的理解,准确回答。

「佩托总督,朕知道你,你的三个海盗团,就不要再做海盗了,金山指挥使骆尚志奏闻,今年起,大明将按照章程安全篇条款,对整个东太平洋的海盗进行缉盗,并且定期巡游,若是误伤了,恐怕伤了和气。」朱翊钧提醒佩托,再做海盗要挨打了。

以前当野狗,乱咬人就罢了,现在能到大明门下吃一口,就不要做这些事儿了。

「我会按照陛下的旨意,回到墨西哥后,停止这些行为,如果他们不听我的劝告,还要劫掠,被大明无敌的海军剿灭,招致的灾祸,都是自己的罪责。」佩托赶忙再拜回答道。

大明是个尊重秩序的天朝上国,对海盗天然厌恶,能给他个机会,完全是看在墨西哥银矿的面子上。

其实佩托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被招安了。

大明对海盗处置办法有招安和剿灭两种办法,不吃招安这碗饭,就要吃海军三十六斤火炮的炮弹了。

大明开海的整体战略,都是围绕着仗剑行商展开,大明在海外的商船,也从不温和,这些商船背后站着大明水师。

能做个体面人,谁愿意做海盗呢?连谢瑞祥那个亡命之徒,都不愿意做海盗。

三个总督府情况各有不同,秘鲁和智利则更倾向于做墙头草,毕竟费利佩没有拿走他们总督府的全部利益,还给他们留了一点。

佩托则是有点走投无路,甚至有传闻,费利佩正打算让佩托回西班牙本土受审,因为佩托的海盗团劫掠过费利佩的珍宝船。

十二个城主,也得到了觐见的机会,他们就是面圣,确定这个环太商盟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首肯。

「拜别陛下。」佩托等人再行大礼,离开了皇极殿。

朱翊钧在皇极殿继续接见各国的使者。

蒙兀儿国的使者是沙阿买买提,新的一批大约二十人的留学生,交了二十万银的留学费后,大明皇帝答应了下来,继续维持棉花丶棉布丶硝石生意。

沙阿买买提还带来了一个消息,阿克巴大帝对南印度的征服行动一切顺利,除了少数几个城邦负隅抵抗,这代表着又有更多棉田可以开拓了。

阿克巴担心大明吃不下那麽多的棉花,询问大明的意见。

朱翊钧询问户部后,给出了多多益善的回答。

环太商盟没有展开之前,户部还没这个信心,但环太商盟成立,大明朝的棉布数量,甚至有点捉襟见肘了。

阿克巴准备向南进攻的同时,继续向西北进攻,夺回自己的老家,阿富汗,找到当初的疑惑『我是谁』的答案。

暹罗来了使臣,解释了当初对寮国见死不救的原因。

不是暹罗不想,是不敢,东吁和安南国都派了使者,要求暹罗国不得干涉。

东吁被大明打的抬不起头来,安南正在极力避免再次被大明所彻底统治,在大明眼里,这俩都是小邦弱国,可在中南半岛上,这俩都是想打谁就打谁的小霸王。

东吁丶安南对暹罗的要求是共同出兵,暹罗最终选择了两不相帮。

朱翊钧这才了解到详细情况,安南对谁都是拳打脚踢,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除此之外安南国也派了使者到了大明,但没能觐见到大明皇帝。

因为嘉靖以来,安南是属地,不该派遣使者,而是派遣官员入京叙职,不该走鸿胪寺外交渠道,安南国派使者,就是故意彰显自己的独立地位。

但之前,安南也一直派的使者,鸿胪寺也没和这次一样不让安南使者觐见。

主要原因是安南国使者的条件,大明不能答应,索性就不让他上殿了。

安南国希望大明能够禁止大明商人购买安南粮食丶也禁止安南人被当做夷奴贩卖到南洋丶更要禁止广州巡抚以讨债的名义敲诈勒索安南。

这几个条件,大明一个答应不了。

卖粮食的是安南国的商贾丶抓安南人为奴的也是安南人,所有的粮食丶夷奴,几乎是在船舱里长出来的,大明怎麽约束?

安南人自己作孽,大明只是在做买卖而已,大明好多商人,是不收夷奴的,因为不方便变现。

至于最后一个诉求,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欠了大明商贾的钱,广州巡抚为民做主,将欠条收集起来讨债,难道也有错了?

礼部直接把安南国的使者拦了,不让他上殿恶心陛下。

朱翊钧准了礼部的请求,安南人长得丑想得还挺美。

舶来粮涉及到了几个市舶司周围的粮价,尤其是松江府和广州府,田土在快速减少,松江府仅有的田土也是种棉花,没有舶来粮,粮价没办法维持稳定。

哪怕朱翊钧答应,湖广丶江西丶江左江右丶浙江等地的官员也不答应,他们就靠着在松江府的办事处,买舶来粮缴纳朝廷部分田赋。

天变高悬,水旱不调,每多买一石舶来粮,就能减少一点民乱的可能。

今年多了一个特殊的使者,来自鲜卑平原的鲜卑万户温都。

这位万户完全就是鞑靼人的模样,十分的魁梧,看起来有几分凶狠,黑色的直发,淡黄的肤色丶浅褐色的眼睛,和朱翊钧见到的鞑靼人没有任何的区别。

鲜卑万户温都入京,除了皮草生意之外,主要是感谢大明朝廷。

一些修路的倭奴从路段逃跑后,在鲜卑草原上为非作歹,聚集了大约一千人的倭奴四处劫掠。

大明墩台远侯冒险队配合鲜卑诸部的战士,围剿了这些倭奴,给鲜卑平原带来了安宁。

朱翊钧从使者口中了解到,每一名墩台远侯为首的冒险队,现在都有三到五名鲜卑人做仆从,这些鲜卑人颇为骁勇。

「这次万户入朝觐见,是请求朕册封鲜卑大汗兀尔汗为藩国国主?」朱翊钧面带疑惑的说道:「朕不册封,他就不是国主了吗?」

「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啊,如果没有您的册封,我们将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鲜卑万户温都再拜,诚挚的说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