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1 / 2)
板浇铸的闸关缓缓升起,这道城门不可能被突破。
一万多士兵和百姓入城,杨逢驻马城下,只在心中叹息——终究还是撤到这来了。
嘉峪城难攻易守,两方瓮城铁桶一般坚固,据此城池仅两千兵就可抵挡上万大军,撤进城中修养生息再安全不过。
当晚安置好所有伤兵,杨逢请军医一定要想办法让伤员们恢复,药材可从关内运来,嘉峪与内地的交通仍然是通的。
城上值守的是嘉峪守军,夜色下既无风吹也无草动,突厥没有来。李予青来到城墙上,一言不发望向西去,杨逢知道他的夫人还在玉门,没有撤出来……
李予青说:“恐怕……打不回去了。”
杨逢说不,还能打回去的。
李予青说至少一年半载之内,是不能了。
“不见得,还有援军呢。”杨逢说,“五千乐川军就在路上,只要再等些天,等他们到了我们就准备反攻。”
五千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是加上手中的一万出头,再加上嘉峪守军两千,也接近两万人了,可以与突厥一搏。突厥军长途奔袭、攻城几次,伤亡不在少数,军队本身也已筋疲力尽了。
杨逢派人南下去迎乐川军,七八天后传回消息,乐川军已至河西,再有半月可到嘉峪。又几天后,乐川军中遣人快马送来一封信,送到嘉峪城正中的将军府。
杨逢展开信来读了一段,心思就沉了进去……
陈玉闻和崔量海都在问他信中如何,而他不敢说……这封信,是他大哥的笔迹。
他发现大哥向他隐瞒了两件事,一是大哥随军而来,二是大哥这一趟带过来的兵员不是五千,而是一万五千。他的心剧烈鼓动起来。
九月初四,乐川军至。
如此大军城中无法安置,只能先就地扎营在东边城下。
带队的将官名叫孙庆,多年来只在乐川屯田,没有实际参战的经验。杨逢把他介绍给李予青,让他们商量着安排这一万五千人,而他自己悄悄进入乐川军的营地中,他确信里面有一个人在等他。
沈彻就出现在边角的一顶营帐下,把他拉了进去,放下帷子,问他怎么就这样跑过来了。
杨逢说:“我得过来告诉你……你不能进城,崔量海在城里,他以前认识你。”
沈彻说:“知道,所以我才没进去。”
杨逢看着他,更加不安:“你真的何必过来,太冒险了。”
“本来我也没有过来……”沈彻说,“八月十五收到你的信,看到那句要开战我才赶过来的,正好追上乐川的兵。”
“……怎么有这么多兵?”杨逢问。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布?y?e?不?是???f?u?????n?②?0????5?.?????M?则?为?山?寨?佔?点
“唉,你是没看到,你那个本家哥哥杨之有太精明了,屯了多少兵我都看不过来……”沈彻顿了顿,又道,“先不说这个,我先问问你,打得怎么样,损失得多吗?”
杨逢顿时惭愧:“玉门丢了……姜度带人守城掩护我们撤退,后来他也回来了,只带回来一百多人,他还……丢了一只手。”
“唔,知道了……”沈彻在他面前坐下,“不过我是问你,损失得多吗?”
“损失……倒是不多,”杨逢道,“一万二千人,还剩一万出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