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敌人也有了冲锋枪,但我们绝不後退(1 / 2)
第155章 敌人也有了冲锋枪,但我们绝不后退(一万字大章)
冲锋枪和掷弹筒的出现,硬生生打断了布联邦部队对加里波利半岛的进攻进度。
德玛尼亚人虽然暂时没法出兵太多来直接增援奥斯曼,但仅仅提供战术参谋丶火力支援丶武器,就足以极大地改变这场反登陆作战的进程。
这也是布联邦地面部队第二次在攻坚战中遭遇如此惨重的损失,上一次还是敦刻尔克战役时被迫不惜代价强攻马洛莱班炮台。
一整天的血战很快过去了,随着最后一波敌人被击溃后退,意气风发的穆斯塔法.凯默尔师长,也非常谨慎又果断地下令:
「所有部队立刻有序后撤丶仍然退往山顶反斜面的堑壕区!小心敌人的报复炮击!伤员也检查一遍全部带走!」
刚刚取得大胜的奥斯曼士兵不敢怠慢,也没时间庆祝,立刻按师长的要求,令行禁止地撤退了。
他们连重机枪和小口径战防炮都没带走,只是把枪身从脚架上卸下来丶放在堑壕的地上丶再掩埋上几锹泥土,随后就飞快地往后狂奔。
刚刚撤出阵地没多久,敌人的战舰炮击果然又开始了。估计至少又要空炸上半小时,才够海军表足姿态泄足愤——陆军死了那麽多人,海军要是不轰久一点儿,怎麽平息陆军的憋屈?
凯默尔师长却似乎对两里地外的炮声充耳不闻,他先是视察了一下今天的伤兵情况,一个个慰问还清醒的己方伤兵。
并且看着军医给伤兵处置丶包扎丶取弹片丶截肢。
还把那些外伤看起来并不太狠丶但有明显感染发烧症状的士兵挑出来,然后喂给最新一代的德玛尼亚抗感染药磺胺。
凯默尔看到这种药,也是稍稍有些好奇。他也是三天前才被告知有这种药的存在,说是德玛尼亚方面有些实权人物特地给奥斯曼军队开了绿灯,尤其是先给凯默尔所在的这两个师试点提供磺胺药,未来也有可能扩大到整个加里波利战役的参战部队。
今天刚刚服下药物的伤兵,反应肯定是不会这麽快的,但首批吃过药的伤兵已经有三天了,很能看出差异来。
凯默尔便问军医:「这个药效果究竟如何?能治好多少感染伤兵?」
军医根据这几天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就算不用药,中度和重度感染本来就有接近三成的伤员,能靠自己的免疫力硬挺过来。用药之后,活命率能提升到六成左右,但是还有5%的病人,会加速病程,有些会急性死亡,大约占总服药人数的2%,另外的3%则是有不同程度肝肾功能衰竭的后遗症。」
多救活30%的中重度感染病人,但也多毒死2%丶毒伤3%肝肾。
多拉回来6个,就要拉走1个,这买卖只能是指挥官自行取舍,但相信指挥官肯定都会让伤员用药的。最多做个初筛,比如让伤兵自己汇报,有严重肝肾病史的人,就别冒险吃药了,靠自己硬扛感染赌运气吧。
就凯默尔而言,他觉得德玛尼亚人肯给他这种「神药」,已经是莫大的信任和支持了。他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德玛尼亚人之前保密工作做得那麽好,就是怕协约一方的人知道神药存在的细节。对于盟友国家,肯给药绝对是例外情况了。
「看来是德第6集团军的高层或是参谋里,有人对我们特别看好,这才有如此额外优待。」凯默尔很敏锐地叹道,他一边感叹,一边想到今天还俘虏了几个受伤的敌军军官,说不定可以趁机拷问一些敌情,便连忙问那个军医,
「对了,有给那些受伤俘获的敌军军官用药麽?能确保他们不知道吃的是什麽麽?」
军医立刻回答:「都是趁他们感染昏迷时灌的药丸,其中一个还因为没法吞咽呛死了,他们肯定不知道吃了什麽。」
给敌军也服药,当然不是因为人道考虑,只是考虑到救活军官有可能拷问出有用情报。
凯默尔确认没有纰漏,便满意地点了点头:「那吃过药后,有退烧转醒的麽?」
军医也不废话,直接带着凯默尔师长去了一间病房,见到一名同样是上校级别的负伤澳洲人。
对方还有些迷迷糊糊,看到有个看上去估摸着也是师长/团长派头的军官进来审自己,那澳洲上校立刻下意识往后哆嗦着缩成一团:
「你你你……你是鲁路修.亨特上校?!」
凯默尔眉头一皱,扭头问军医:「这人是战场上受太大刺激丶疯了麽?真是浪费,救活了个疯子。」
军医:「不是,这人受伤昏迷之后,一直在那儿嘟囔什麽『敦刻尔克的魔鬼又回来了』……」
凯默尔只好耐心安抚丶盘问对方,花了好一会儿功夫才闹明白。
那澳洲上校渐渐清醒过来,但又没完全清醒,喃喃道:「不是就好……不是就好,也对,那个鲁路修.亨特,怎麽可能亲自来那麽前线的地方守山。当初在敦刻尔克,直接负责死守马洛莱班炮台的,也不是他本人,而是他手下一个营长,听说叫什麽瓦尔特.莫德尔。
前几天,听意呆利友军说,那个瓦尔特.莫德尔如今在伊松佐河前线,已经升到中校团长了,带着德军两个山地团,和奥军的两个山地师,堵了意呆利人30万大军整整4个月!他怎麽可能出现在这里……
我们看你守山的战术和胆量跟他太像了,敢放到那麽近再反冲死战到底……太可怕了……」
凯默尔闻言,也是略有些骄傲,但又觉好气又好笑。
原来自己的战斗力和战术指挥才干,已经可以和德玛尼亚同行媲美了。
德玛尼亚人的战斗力,在盟军阵营中素来是备受推崇的,两奥没一个敢不佩服德军的顽强和令行禁止。
不过好笑的是,就因为自己第一次用掷弹筒和冲锋枪就用得那麽像老手,结合有利地形把武器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结果就被误认为那个叫「瓦尔特.莫德尔」的友军中校团长……自己明明都是上校师长了,被这样错认很没面子的好不好!
但笑过之后,凯默尔内心也隐隐升起了几丝向对方学习的心思。
「那个瓦尔特.莫德尔能在敦刻尔克死守到澳新军团的幸存者丶都对他有心理阴影了。如今还能带着十分之一的部队丶顶住三四十万意军,肯定不是平凡之辈。
他的直属上司丶那位德第6集团军的重要参谋丶鲁路修上校,肯定更不是凡人……好像之前也听凯特尔准将他们,多次提起过那位鲁路修参谋,真想当面见识见识,跟他请教一番……」
而这种心态,在他几天后得知丶这些磺胺药也是鲁路修参谋说服元帅特批供给的之后,就愈发强烈了。
凯默尔决定,这场战役打完,一定要找机会向鲁路修前辈请教一下。
不过眼下,他也知道自己还有更多更紧迫的事情要操心。
比如,继续审审面前这些俘虏的澳洲军官,问问敌军对奥斯曼军新武器丶新防御战术的感想,顺便摸底一下对方下一步的可能应对之策。
这些俘虏当然不会知道己方高层下一步会怎麽干,但他们重伤之下也不愿意多吃苦头,对于一些不那麽敏感的问题,他们还是选择了配合回答,自觉不会暴露什麽军事机密。
但聪明的凯默尔,还是从对方的拉家常式招供里,发掘出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看来澳新军团士气非常低落,而且澳新军团里有大批军官是之前敦刻尔克战役时侥幸逃回去的丶只要能活着回去,普遍都升官了至少一级。所以今天看到这些和敦刻尔克战役时的敌人战术丶武器都差不多的对手,他们的心态才如此惶恐,原来是回忆起最恐惧的事情了。」
「不过听这个被俘团长说,他们的意呆利友军居然也有类似冲锋枪的武器?也是最新赶造出来的?只不过意呆利人并不在第一波进攻部队中?那布列颠尼亚的仆从军吃了这麽大亏,下一步他们会不会求着意呆利人先上呢?我倒是也不能不防,意呆利人战斗力虽然不强,可如果有新武器的话,还是要尊重一下……」
凯默尔如是暗忖。
……
凯默尔的揣测,还真就不算错。
因为就在29日的惨败后,澳新军团剩下的部队,还真就被打出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许多当初从敦刻尔克侥幸逃生的军官,都出现了被揭开心理创伤的严重应激症状。
所以30日一早,当布列颠尼亚将军还想催逼澳新军团打头阵当炮灰丶执行进攻任务时,澳新军团的中下层士兵居然出现了普遍的抗命。
这些狗腿子居然敢反抗主子了,这种情况在本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丶还是首次发生。
远征军总司令汉密尔顿上将大吃一惊,为免军心崩溃,在一番仓促动员后,他只好以身作则,让1个师的布列颠尼亚本土士兵,和2个师的坎拿大军,从多个方向夹攻基利特巴希尔高地,火力准备也比以往更充分了。
部队打得相对小心了一些,一整天下来,布列颠尼亚本土士兵伤亡了1400馀人,坎拿大人伤亡了2300馀人。总损失倒是比前一天下降了将近一半,但战果仍然乏善可陈,根本攻不上去。
31日全天,进攻只好中断一天,远征军将领们集中开了一天的会商讨对策,最终决定,一定要催促意呆利援军尽快到位,然后让带着冲锋枪的意呆利精锐部队打一波——
这次的加里波利战役,布国一共攒了一个80万人的局,其中30万就是要意呆利人出兵的。只是意呆利人比较会推诿,拖拖拉拉的,第一波才没轮到他们出场。
直到如今登陆战都打了快半个月了,意呆利人才姗姗来迟丶即将赶到战场。
汉密尔顿上将在做出会议决策后,就质问意呆利联络官,意军何时能够赶到。意呆利联络官还在推诿,最终汉密尔顿上将只能铁青着脸下最后通牒:
「再电卡多尔纳上将!请参加本次战役的意呆利陆军部队,务必于9月2日拂晓前赶到加里波利前线丶并投入战斗,并确保是装备了维勒帕洛沙型冲锋枪的主力部队!
否则,我布列颠尼亚将视意呆利人违背条约丶影响北非殖民地的后续交付!」
历史上,意呆利人于1915年底,研发并量产了世界上首款冲锋枪,命名为「维勒帕洛沙M1915」。
不过本位面,因为鲁路修的蝴蝶效应,德玛尼亚人在今年年初就量产了冲锋枪,并用于敦刻尔克-伊普尔战役。
德货的出现,也启发了意呆利人,加速了他们的研发进度。
加上意呆利人在五月初的时候正式与德奥开战,在伊松佐河前线猛攻奥军防线三四个月未果。意军在莫德尔和迪特尔的两个山地团丶以及他们指导的奥军山地师手上吃了大苦头。
在守卫山地要隘防区时丶面临敌人炮击火力准备时就先躲到山背面的反斜面。确保敌军停炮后真正开始冲锋丶守军才重新进入山体正面防御阵地,与敌人打近战——这种战术,正是鲁路修手下的莫德尔率先发明的。
所以严格算起来,当初敦刻尔克的澳新军团是这种战术问世后的第一个受害者,而伊松佐河战区的意呆利人则是第二个受害者,第三个才轮到最近又是澳新军团受害。
意呆利人作为第二个受害者,吃了莫德尔好几个月的苦后,被十几万意军的鲜血整得痛定思痛,终于发了狠心猛砸资源,终于比历史同期提前了足足半年研发出了「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如今已经紧急量产了三个月了,也累计生产出了五位数的冲锋枪,但应该不会超过两万把。
意呆利的伯莱塔等轻武器公司,也是卯足了劲在疯狂扩产冲锋枪,还拿了不少法丶布两国的资金和原材料。
至于指望布列颠尼亚人自行设计「冲锋枪」这种自动武器,如今的布列颠尼亚人还嫩了点,他们没这方面的积累,也没这个时间。
战争需求太仓促了,能够直接买意呆利货,或是给钱请意呆利人授权他们自己生产丶再稍微加以改良,就算很不错了。
汉密尔顿上将这次的严厉再电,终于是起到效果了。意呆利人方面也承诺,一定在9月2日拂晓前赶到战场并发起主攻。
但是意呆利人也通过联络官向布军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认为布军此前进攻不利,都是因为布军的海陆配合不够丶海军偷懒怯战。所以,要求意军主攻时,皇家海军必须全力火力支援。
汉密尔顿上将得到这个回复时,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虽然生气,但自己并不是直接责任人,也就没有立刻回怼,而是转达给了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海军上将。
卡登上将得知自己居然被意呆利同行怼了之后,当然不会惯着他们,立即就与意呆利联络官据理力争。
但还别说,意呆利联络官讲得还挺有道理:「这几天我们已经仔细观察过了,攻打基利特巴希尔高地的战斗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敌人非常巧妙地学会了德玛尼亚教官的『在山顶上遇到火力准备时,全军撤退到山顶背侧的反斜面防区,等炮击彻底结束了再回来』这一招。
这一招在我们意奥边境的伊松佐河防区,我军已经见得多了!要想破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山头进行大夹角的侧射火力覆盖,确保山头没有『反斜面』可供利用!但皇家海军这些天为什麽只从半岛南侧海峡入口处炮击?
为什麽不把军舰调到半岛北侧的狭长海湾内丶与南侧舰队呈90度以上的大夹角炮击基利特巴希尔高地?如果有两支舰队呈钝角夹轰山头,敌人根本就找不到安全的『反斜面阵地』了!」
卡登上将被这番有理有据的言论怼得哑口无言,最终也只能委屈地寻找藉口搪塞:「但是半岛北侧的海湾很狭长,肯定也有埋设很多水雷,排雷困难。那条路又是断头路,只有在炮击时有价值,平时航行是不会经过那里的,你让海军花那麽大代价丶去扫雷一片一次性使用的海域?
而且半岛在基利特巴希尔高地附近的陆地宽度足有11公里,舰炮要隔着11公里炮击,必须要抵近到离海岸很近的浅水水域,战列舰是过不来的,只能让老式防护巡洋舰尽量靠岸炮击……
而且,半岛北侧沿岸也是有一些丘陵高地的,虽然不如基利特巴希尔高地那麽高,但也足以挡在北侧海平面和基利特巴希尔高地之间的视线上了,导致北岸炮击的军舰无法直接目视观测到弹着点。
而对于南岸的主力舰队而言,那些炮弹是打在反斜面上的,所以炮兵观察员也无法看清到底有没有打准,我们要执行南北岸交叉火力炮击,就必须派出大量的战斗侦察机提供空中观察和校射,而这种深入敌控区上空侦查校射的任务,对我们的飞行员也是极大的威胁!
你们难道不知道德玛尼亚人的飞行员和战斗机更精锐麽!就算我军飞机也刚刚装备了射击协调器,仍然要尽量避免进攻性的空战!」
卡登上将一连列举了四五条皇家海军的种种不容易,算是为自己之前没有彻底清扫半岛北部海湾内的水雷丶没能派出舰队从那个方向交叉炮击高地给出了理由。
但没办法,这些理由终究也只是事后推卸责任罢了,该做的事情终究还得做。
地面进攻的不顺利,逼得他只能放弃一部分海军的利益,让海军冒更大的风险,为实现「钝角交叉火力炮击高地」而付出代价。
最终,卡登上将承诺,从31号开始,全力执行对半岛北部峡湾的排雷,尤其是抵近海岸浅水区彻底排雷,确保9月2号意军发起总攻时,海军能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射基利特巴希尔高地,让守军无处遁形!
……
上将动动嘴,下面跑断腿。
加里波利半岛北部峡湾之所以让皇家海军望而生畏,当然是有道理的。
皇家海军可没掌握鲁路修那种新式扫锚雷神器,他们还在靠传统的浮式扫雷索剪切锚雷的锚链,可靠性极低,经常会有漏网之鱼。
被催逼着非得在两三天内扫清这片海域,大量老式防护巡洋舰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去拖网,再让扫雷艇跟在旁边丶用小口径枪炮把割断了锚链浮上来的水雷一一打爆。
结果整整3天之内,又有3艘防护巡洋舰丶2艘驱逐舰丶6艘扫雷小艇被这片广大而又密集的扫雷区炸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