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0章 这不是普通的双语歌(2 / 2)

加入书签

之前的帮唱经历仿佛是在抗压训练一般,对于现在的余惟来说,独唱完全不在话下。

「那时候的爱情

为什麽就能那样简单

而又是为什麽人年少时

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

这句看似平淡的发问,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每个人心中那座封存青春记忆的密室,观众席瞬间陷入一种奇特的寂静。

舞台上,余惟的声音带着淡淡的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挤出,充满了回忆的感慨。

这句歌词充满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与反思,许多中年听众听到这里,不禁低下头,若有所思。

以前的爱情,没有现实的考量,没有复杂的算计,只有心动的纯粹,从什麽时候起,大家已经不再相信所谓的爱情了……

现在尖锐的男女关系和对纯真年代的怀念与无奈,让这句简单的歌词拥有了千斤重量。

讲个笑话余惟不擅长写情歌,也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哪个大聪明网友提出来的,这还不会写情歌啊,太不会写了。

余惟只是很少写简单的情情爱爱罢了,从《红豆》到《泡沫》再到《后来》,都是超越一般情歌范畴的经验诗篇。

可能正因为没谈过恋爱才使得他的笔触更有格局,真谈过说不定已经爱恨情仇去了……

祁洛桉表示大家说得对,一人一个键盘记她帐上。

当歌曲进入最经典的高潮部分,余惟已经完全投入到音乐中。

他的声音此刻变得高亢而充满力量,不再是开始的低沉诉说,而是变成了一种近乎呐喊的释放,不需要什麽华丽的演唱技巧,有的只是真挚情感的奔涌。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伴随着他充满力量的演唱,将全场情绪推向高潮,这时,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表演者,而成为了集体情感的传导者。

《后来》这首歌的魅力在于它触动了所有人都存在的遗憾与成长,很容易引起共鸣。

它之所以能成为毕业神曲和ktv必点榜前三,就是因为简单而深刻的含义,爱需及时领悟,珍惜胜于追悔。

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正是这首歌跨越二十馀年仍撼动人心之处。

当最后一句「有一个男孩,爱着那个女孩」唱完,余惟缓缓放下麦克风,和听众一并聆听着最后的旋律。

这首歌能成为经典,跟原作优美的曲子也脱不开关系,没必要踩一捧一,两首歌各有各的独到之处。

场内寂静了两三秒钟,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应该是观众鼓过最复杂的一次掌,毕竟余惟这次的演出太一波三折了。

樱谷梨绪的演唱不容忽视,掌声也是对她刚才演出的补完和称赞。

还得是余惟,写了首日语歌就算了还亲自做个汉化,同一首歌唱两次,差点把他们拉扯麻了。

两种语言带来的听感完全不同,双语歌一前一后,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绝佳体验。

来现场看这期节目实在太幸运了,他们能吹五年!

台下,许多人仍沉浸在歌曲带来的情绪中,有年轻情侣紧握双手,也有中年人若有所思地望向远方。

也不知道日语版本的翻译能不能体现出这种深刻的遗憾出来……

余惟还等着孟寒例行惯例来一句「叹为观止」呢,半个月没听怪怀念的。

谁知道孟寒听完歌却是眉头紧皱,似乎没什麽发表称赞的准备,不是这首歌不够好,而是不太对。

虽然他听不懂日语,但这首双语歌两个版本编曲明显不一样,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日语版编曲简洁纯净,突出人声的治愈感,但余惟唱的《后来》,在副歌部分明显以弦乐铺底,烘托了哀伤情绪,强化「爱情遗憾」的悲剧感。

虽然旋律一样,但听感跫然不同,他一时也不知道该怎麽评价,想叹也叹不出来啊。

「余老弟,你这双语歌是不是……风格不一样?」

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首简单的双语歌,两首歌的歌词,绝不只是简单的互译而已。

观众听到孟寒老师这话有点后知后觉,好像刚才两个人演唱的风格,是不太一样啊。

一个温暖治愈一个哀伤追忆,从曲风上就能感觉到出来。

只是刚才大家还沉浸在余惟写日语歌的惊愕里没回过神,后面又在欣赏新歌,完全没来得及细想。

「是不太一样,日语版本的《未来へ》主题是母爱。」

母爱?

你管这叫不太一样,这根本就是完全不一样好吧。

日语版本歌颂亲情,中文版本追忆爱情,这跨度是不是太大了,谁家双语歌这麽整?

这不是简单的双语歌,而是同曲不同词甚至风格都完全不一样的双语歌……

这特麽就是两首歌!

一首是有情感支撑的励志治愈之作,一首是青春的纪念符号,那能一样吗?

本以为余惟搞一首日语歌上来已经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没想到还有高手。

谁家好人一个舞台塞两首新歌上去啊?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