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0章 这不是普通的双语歌(1 / 2)

加入书签

第180章 这不是普通的双语歌

余惟这一手同样出乎其他嘉宾的预料。

刚开始他们也以为余惟要合唱,毕竟这小子打辅助很厉害,不仅能粉饰搭档的缺点,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

然后余惟告诉他们他不打辅助,而是伴奏。

孟寒和苏歆楠一听倒是也没啥,毕竟这次的素人嘉宾很厉害,即便他不打辅助舞台也撑得住。

谁知道余惟连伴奏都不是,他居然还想着跟在后面再唱一次。

谁家合唱分两次唱啊?

虽说这首歌不错值得反覆品味,但真要唱两遍大家也吃不消,毕竟那种临场初见的惊喜感已经消失了。

唯一的好处是,好像终于能听到余惟唱日语歌了。

虽然这个好处他们现在也不是很感兴趣就是了,相比之下,观众现在还是更想弄清楚这首歌到底是不是他写的。

急急急急急,能不能先说个痛快话?

看到余惟这离谱的双人舞台编排,现场只有一个人开心,那就是祁洛桉。

各唱各的可太好了,时至今日,她自然是和余惟合唱最为默契的歌手,其他人怎配与她相提并论?

先前唱完歌的樱谷梨绪早已退至一旁,把舞台彻底让给了余惟,她也不会什麽乐器,只能给前辈打打拍子助助兴了。

虽然观众们更想求证歌曲的来源,但在余惟正式前,大家还是默契的闭上了嘴。

台下的喧嚣像潮水般退去,余惟的演唱还是得尊重一手,有什麽事听完再说吧。

当前奏重新开始流淌,余惟低下头,将麦克风缓缓贴近。

但让观众大跌眼镜的是,从他口中出现的并非大家刚才听到的日语段落,而是字正腔圆的中文。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明明是最为熟悉的语言,但在这一瞬间,观众居然莫名感受到了一种陌生感。

刚才也不是这样的啊,怎麽忽然变中文了?

听到中文歌词,他们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可惜,听不到余惟唱日语歌了」,茫然了数秒后,他们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艹,这是首双语歌!

而且余惟开头第一句就把问题的答案给出来了,后来,这首歌正是余惟小说里那首《后来》。

他没把读者当外人,而是留着在节目上唱。

他也没有让粉丝白来一趟,这期节目依然是新歌。

他更不会令大家失望,大家不仅能听他唱歌,还是一首单独演唱。

他甚至怕大家听不懂,特地准备了两个版本……

这些让他们反覆可惜的要素一一实现,再加上刚才的钢琴演奏,这期节目哪里是不该来,简直就是超大杯。

赚麻了!

「果然是中文。」

孟寒饶有兴致的看向舞台上演唱的余惟,刚才他拿起话筒准备再唱一遍的时候,孟寒就隐隐有这种感觉。

哪有一首歌唱两遍的,特地分开唱,二者在呈现上肯定有所不同。

几位嘉宾,还有观众席的祁缘和祁洛桉都是懂行的,他们知道余惟肯定会改编,让两次演唱做出区分,就是不知道具体怎麽改。

其中最好的改法,绝对是拿出双语版本,一方面能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这首歌,另一方面,有中文版本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的网际网路环境,一个不留神就是一顶天大的帽子,这是不能碰的话题。

余惟同时给出两个版本,不仅体面而且全面,没人能以此挑他的毛病。

好小子,每一步走这麽稳当,一看就是能成大事的人!

与原版女性视角的细腻温柔不同,余惟的演绎多了一份男性的深沉与克制,再加上他声音特有的叙事感,一开始大家就有所触动。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这几句歌词充满了遗憾和无奈,大家为之一愣,在情绪被调动的同时,他们心中不免升腾起一个新的问题,错过?谁?

类似的问题祁洛桉上次在《像我这样的人》时已经问过他了,都是艺术表达罢了,没必要深究。

似乎是为了佐证余惟这首歌只是艺术表达,他的下一句直接来了句「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

难不成余惟真穿过百褶裙啊,又不是苏格兰人,意象嘛挺正常,说不定这首歌就是余惟看过女生青春故事才有的灵感呢。

虽然余惟没法带入这样的情景,但他对于歌曲的掌握度实在太高了,轻柔唱法的转变成功实现了故事感到画面感的过渡。

在他流畅的唱法转换后,大家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穿着百褶裙的少女场景,成了故事的见证者。

这种逐渐真实层层递进的情感,带着不可思议的穿透力,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回忆的力量。

在孟寒眼里,这种细节处理很显功力,这是余惟对歌曲的深刻理解,也证明了他不仅会创作,更有敏锐的音乐感知力。

歌手唱歌哪能每首歌都适合自己,能把不适合的歌唱出东西,那才叫本事。

余惟倒是没想那麽多,这种改编几乎是他本能的行为,之前他给素人嘉宾打了那麽多次辅助,对这种辅助早已经熟的不能再熟。

不过这一次,他是自己辅助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