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九十八章 朕为大明皇帝,当护神州(1 / 2)

加入书签

第198章 朕为大明皇帝,当护神州

朱由校看出众人的心思,仰头看了看殿顶,目光深邃,似乎看透了历史。

朱家子孙可以不再为皇帝,但华夏神州不能再发生历史上那样的百年耻辱。

朱氏宗室可以衰败,但华夏民族不能沉沦。

这是他对自己,对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做的承诺。

会场寂静得就像朝阳准备跃出地平线的那一刻,众臣聚精会神地看向朱由校,等待他的回答。

等了几十息,朱由校平视众人,语气坚定有力地说道。

「太祖皇帝的《讨中原》中有云,『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朕读到此文时,明白太祖皇帝为何能建立大明朝,因为那时的他,是这片土地的保护神。

他率众驱除凶元,废除暴政,救神州万民于水火之间。

他拯救和保护着神州土地和万民,所以成为了大明皇帝。

这是重逾万钧的责任,才有这至尊无上的权柄,只有承担责任,才能收获权利,这才是真正的天理。」

朱由校的话在左殿上空回响,震撼着每一个人的耳朵。

「时代在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体会到。

朕看到被土人称之为茹毛饮血丶披毛戴角的西夷蛮人,扬帆泛海,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大明,就知道时代到了千年大变之际。

以后的变局不是改朝换代那麽简单,而是一个文明战胜和奴役另一个文明。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

如果大明还继续沉溺在过往的辉煌和历史中,纠葛徘徊,时代大潮终将淹没这片土地,届时不仅朱氏皇室会遭遇靖康之辱,崖山之恨,我们祖先开创遗留下来的千年文明,也会被沉沦在历史之中。

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不再用汉字,不再说汉语,慕强鄙弱,背弃祖先文化,倾慕西夷文化,甚至以讲汉语为耻,以肤色黄为辱...

到那时,不再是改朝换代如此简单,而是我们的民族能不能续嗣,我们的文明能不能延存.

朕身为大明皇帝,愿意在时代的风尖浪口挑起这个重担,承担起这份责任。

如果朕能带着诸位创造新大明,带着神州万民在这千年大变局中重铸辉煌,朕上无愧于太祖皇帝,下不负社稷万民..:」

对于朱由校话里的意思,众人听得很清楚。

太祖皇帝保护神州,驱除暴元,因此万民拥戴才即位大宝。

大明历代皇帝,此前的皇帝,朱由校不好评价,但是从他开始,必须责任与权柄相结合。

再结合此前对官绅世家们怒斥,只想享受权利,不想承担责任,朱由校要以身作则。

不能骂别人痛快淋漓,轮到自己就网开一面。

「朕为大明皇帝,当护神州!

:..朕也希望大明皇帝作为大明四方六合丶官庶军民统一团结的象徵,进可统率万民,退可垂拱而治..:」

朱由校说得更明白了,他后续会制定新国制,大明皇帝首先作为国家统一和团结的象徵。

其次在这种国制下,他的子孙后代如果英明,能够发挥一定作用。如果平庸,就垂拱而治,让新明会和制置司在治理国事上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设想,也是一个承诺,众人面面相,心中震撼,但都默默接受和承认。

看到众人默然无语,都是坦然接受的神情,朱由校不由暗暗长舒了一口气。

在这次会议上发布如此激进的宣言,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收拾江南士绅集团,只是牛刀小试。

江南士绅集团,尤其是东林党,这些年牛笔轰轰,好处他要全拿,肩膀却担不起半点担子,得罪太多人了。

朱由校这次出手,对江南士绅雷霆暴击,最先是天启五年下半年的两淮盐政案,接着是冬天的弑君谋逆和卖国通敌两案,再接着是天启六年夏天的南闹案,和深秋的佃户奴仆案。

步步为营,最重要一点就是一步步试探其它各方势力的反应。

庆幸的是,各方势力还把这一系列大案当成是党争的一部分,很高兴东林党和江南士林遭到毁灭性打击。

有些人甚至还想着,东林党下来了,他们不就上去了。

朱由校打赢了对东林党和江南士绅集团这一仗,并没有欣喜若狂。

他知道,自己虽然啃下了最坚硬的骨头,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后面的道路会更艰难。

路上密密麻麻的全是石头,虽然没有江南士林那麽硬,但都不软啊,而且数量够多,分布在各省。

不用力铲除,这条路根本走不顺畅。

更重要的是,此后的改革道路,创造新大明,本质就是需要推翻旧的根基,重新再建立起一整套政治丶经济丶文化和社会体系..:

虽然这些体系也是在华夏文明的基础上建立,却是对儒理统治地位的颠覆性推倒重建,这会引起无数儒理门徒们的奋起反击.:

朱由校能预料到未来遇到的巨大阻力,他需要团结更多的力量。

建立更多的工厂和农场,扶植更多的新兴工人和农民阶级。

培养出更多学习天启显学丶靠着显学步步高升的官员。

而新明会是凝聚这些力量的核心部分。

为了团结这些人,朱由校必须提出一个高远的政治目标,制定一个宏伟的政治纲领,并许下未来的承诺..:

志向高远者提供理想,现实主义者提供荣禄.::

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明会的一众精英们,跟着自己冲锋陷阵,去砸烂腐朽顽固的旧势力。

孙承宗丶袁可立等「老奸巨猾」之辈对视一眼,心领神会。

他们在心里,对朱由校刚才这番慷慨陈词,有自己的看法。

皇上今天会议上的这番话,本质上来说,跟太祖皇帝的《讨中原》是一样的。

它对今后的大明做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定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