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到底是谁?(2 / 2)

加入书签

「皇上过奖了,臣才学浅薄,只是偶尔几篇心得,不足陛下挂齿。」

朱由校任他谦虚几句,就像打招呼必说吃了没有,等过了流程又问。

「先生在制置司军事厅录事局任职,多有建树。此前朕一直要求力行却不得的奋武教导之制,

先生任职,迅速在黄圃军校丶新军营和新三大营推行..:

先生大才!」

录事局,就是奋扬军心丶激励士气,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还要借鉴文化局的新闻和宣讲手段,

同时还通过教授士卒识字开始,对士卒嘘寒问暖,笼络人心。

说白了就是大明版的政工部门。

此前朱由校一直叫孙传庭丶卢象升他们推行,他们只顾着学习军事知识,跟将士们泡在一起此事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就一直搁置。

黄尊素被张良连哄带威胁带到京师后,一边在报国讲习所进修,一边在制置司观政实习。

朱由校此前一直忙于筹划去关宁一事,为了保密和避免引起外人怀疑,逐渐减少会见外臣的次数,所以迟迟没有接见黄氏父子。

但是他们的读书笔记一直有在看。

朱由校不仅看了黄尊素的读书笔记,还看了他的履历。

朝中对人心人性的理解最深刻的就属刘国华(汪文言)和黄尊素,正是因为这份了解,才会成为东林党两大智囊。

只是刘国华偏阴势狼戾,黄尊素偏堂正光明。

刘国华被朱由校派去跟魏忠贤搭档,祸害江南士林去了。

黄尊素如何安排,朱由校思考了一番,暂时把他安排在新成立的录事局。

结果从关宁回来,朱由校发现录事局的工作,居然在短短两个多月里焕然一新。

尤其是他活学活用,学来了天津丶淮东盐政以及滦州煤铁局的工人协会和工人公议会,在黄圃军校和新军营组建了学员/士兵协会和学员/士兵公议会,推选理事和公议郎。

然后引导公议会检查军校和军校食堂;监督粮发放;检讨军官体罚土兵事宜;在军法审理过程中充当监督员,确保审判公正。

有了愿意撑腰的「娘家」协会,以及能替自己说话发声丶还颇见成效的士兵公议会,士兵们的心一下子聚拢,士气大振..

再加上录事局宣讲队等其它举措,现在新军营士兵,新三大营部分士兵跟以前拿粮当差丶为钱卖命丶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

人才就是人才,你给他一点机会就会绚丽无比。

黄尊素恭声答:「臣只是略尽本分,不敢得皇上赞许。」

其实黄尊素心里也是震惊的。

皇上设置录事局笼络军心,安抚士卒,这种方法前所未有。

历朝历代想了许多抑制武夫的手段和举措,但几乎没有人想过,直接从士卒入手。

足额发放粮饷是第一步,再从「精神层面」入手,给士卒官兵营造归属感丶荣誉感,明白同袍情,懂得为何而战,上了战场就能同仇敌气丶奋勇向前。

听着好像就是那麽一回事,可是黄尊素仔细往深一想,这符合人性啊。

足额发放粮,只能保证官兵们不会跑,听军令上前线。

至于打输打赢,就全靠天意。

只有让士卒们信任同袍,才不会担心自己会成为「孤勇者」;明白为何而战就更猛了,做到位了才能直接化身为悍不畏死。

历朝历代,真正悍不畏死的军队有几支?

大明军队真要是做到了扑汤蹈火丶悍不畏死,女真建奴算个球啊,靶瓦剌算个毛!

从另外一个方面,通过录事局奋武教导之制笼络士卒的心,让他们明白忠君报国,朝廷以后就不用担心将领谋逆叛变,话刚喊出来就会被下面的官兵捉了来领赏。

一环扣一环,对人性的理解,让黄尊素敬佩不已。

也正是这份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听到皇上在关宁运筹帷,制定冬季攻势大略后就放手让各支军队放手去打,结果打出个大捷来。

黄尊素明白,天时人和被皇上拿捏得死死的,自己必须做出扶择。

他是个聪慧之人,也是个狠人。

历史上知道事不可为,宁可自杀也要保全家人。

现在看到大势所趋,自然会心安理得地上朱由校的这艘大船。

东林党那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我们熟归熟,可千万不要乱攀关系。

我跟制置司一众同仁才是志同道合!

聊了半个时辰,送走了黄尊素父子。

朱由校喝了一碗参汤,问曹化淳。

「大伴,下来接见的是谁?」

「回皇爷的话,是萧如熏丶戚昌国丶麻承训丶达奇勋四位将军,他们在制置司值房里候着。」

「嗯,是彻底改编京营之事,叫进来。」

「遵旨。」

曹化淳刚走几步,朱由校叫住了他。

「大伴,朕记得有个很要紧的人要见,可是脑子里的事和人太多,记不起要见谁,你有没有谁要提醒朕的?」

曹化淳为难了,「皇爷要见谁,奴婢都是按照皇爷旨意安排,实在不知有谁要提醒。奴婢没用,请皇爷恕罪。」

朱由校摆了摆手,「不是你的错,是朕脑子的事情太多了。容朕想想,应该很快就想得出来。

先把萧如薰四人叫进来。」

「遵旨。」

朱由校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到底谁呢?

自己一直想要见他,只是时间耽搁得有点久了,一时忘记了。

到底是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