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到底是谁?(1 / 2)
第111章 到底是谁?
朱由校继续说:「沉下心是好事,可沉下心越久越容易落到桔里。
儒理之学,你们沉下心钻研了上千年,钻研出救国济世的良方了吗?
要朕说,来来回回就是那麽一套,说破天就是那麽几句话,那麽虚无缥缈的一点道理。
偏偏这几句话,从靖康之耻说到崖山之变。跟前元鞑子皇帝们这麽说,对我朝太祖皇帝也这麽说。
一脉相承,忽悠到底,你们是一点都不变。
现在眼见国事维艰,辽东崩坏,你们还是这样说,你们不累,朕都觉得累。
大明必须换个活法,否则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朱由校这番措辞尖锐的话说得黄尊素坐立不安。
黄宗羲听到却异常兴奋,跃跃欲试,屁股越扭越来劲。
虽然里面有些观点黄宗羲并不赞同,但是不同寻常的批判和尖锐,却正中处在叛逆时期少年的下怀。
察觉黄宗羲的异常,朱由校又看了他儿眼。
东林党在历史上名声很好,除了自己各个能说会道,会写书留传记,善于包装之外,也跟这位黄宗羲有着很大关系。
满清定鼎中原后,开始修《明史》,当时清廷屡次派人来请这位名满天下丶浙江史学开创者丶
海内公认史学大家的大儒。
黄宗羲坚辞不去,却派了儿子黄百家和弟子万斯同等人入京修史,并将家传的更学札记《大事记》与自己的史学着作《三史钞》相赠,以备所需。
黄百家丶万斯同等人修《明史》时,与黄宗羲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许多大事都以他的意见为准。
黄宗羲原意是防止清廷胡乱编写明史,抹黑明朝,但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自己的意见。
在历史上,其父黄尊素身为东林党大佬,在魏忠贤等阉党派人抓他时,知道事不可为,乾脆自杀。
黄宗羲肯定要把东林党描写得无比光辉,要不然自己老爹不白死了吗?
张廷玉领衔《明史》总裁官,只是负责审查,一直修编到乾隆年间,呈给乾隆钦定刊行。
乾隆和张廷玉站在清廷的立场上,也愿意大力褒扬东林党。
这麽好的一群东林党,为国为民,却被明朝皇帝连同阉人打压迫害,看来大清取代前明,真是天命所归。
至于在明亡时,少部分东林党人如史可法等奋力抗争;部分东林党哀叹悲愤,却束手无措,只能归隐避世;大部分水太凉的东林党人踊跃地降清,在满清维持政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情况就一笔带过,春秋笔法。
黄宗羲丶顾炎武,还有一个王夫之,这三位是历史上明末清初,局势动荡,苦苦反思明亡原因后崛起的思想家,深深影响着后世中国文人。
说实话,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只顾着网络键政,地图开疆,对这三位思想家了解得不多。
只记得黄宗羲说了「皇帝才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喊出了「天下兴亡丶匹夫有责」。
(朱由校不知道的是,这句话是后人提炼的,原句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至于王夫之,不好意思,他一直认为跟王船山是两个人,只是傻傻的分不清哪个是明朝的,哪个是清朝的...
现在朱由校却惊喜地发现,他们居然都好年轻啊,最大的黄宗羲都才十五六岁。
年轻好啊,思想还没成形,都是可塑之才!
这三位能在历史上成为影响后世数百年的思想家,说明天赋异禀,底子好。
只要好生培养,未尝不能成为弘扬自己显学的思想家。
想到这里,朱由校看向黄宗羲的目光更加和蔼可亲。
...救国济世的道理越辨越明。
朕虽然写出《科学方法论》丶《万物易证法》等笔记,但是朕也知道其中缺陷多多,有个人的偏见和短识。
发表出来,就是希望跟天下大才们一起讨论争辩。不仅理论争辩分明,朕还希望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去验证...」
黄宗羲心中的跃跃欲试终于被朱由校的一番话揭开了盖子,他扭着屁股,嘴里巴拉巴拉开口。
「皇上,学生觉得这实践检验真理是天才之说。以前大家争辩时引经论据,谁背的书多,引论的经典多,谁争得赢。
可是这样争赢了有什麽意义?
学生觉得此前儒理之学,一直虚无不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切实的对错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嗓门大谁就是对的。
这样争论出来的不叫真理,只能是假理,早晚原形毕露。
现在皇上提出以实践检验对错,这就切实了,就如民间谚语,是驴是马拉出来遛一遛..:
学子学习知识,应以治事丶救世为急务,方不离经世致用之本。」
不错,不错!
能想到这一点,比许多儒生士子强多了。
果真还是年轻好,思想有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被朕的显学一引导,这麽快就引出经世致用的观点来了。
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对黄尊素说道:「真长先生,你家麒麟子必定会光耀门庭,成为一代国士。」
能不能光耀门庭,成为一代国士,还不是皇上你一句话。
黄尊素恭声答道:「犬子年少不经事,还需要多读书...」
顿了几秒钟,黄尊素又补充了一句,「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所长进,不负皇上期望。」
朱由校继续说道:「真长先生,太冲能有如此天赋,与你的教诲离不了干系。
朕读过你的读书笔记,圆融大成,不是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是写不出这样的笔记,
先生大才,让朕刮目相看。」
圆融大成的意思就是黄尊素能把自己那些现代思想的本质核心,用当下的言辞说出来,还引经论据,论证得头头是道。
你暂且不要说他是不是真心赞同那些思想,就问你这样的本事厉不厉害?
这需要扎实的儒理学问,任何经典都能信手拈来。更需要他对自己的现代思想深入思考,想透了才能把本质核心提炼出来,再重新包装一番。
大才啊!
黄尊素连忙谦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