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一章 袁崇焕还想斩毛文龙(2 / 2)

加入书签

在下已经派得力干吏,远赴江南,在那里采办货品,招募海船,等到春夏东南风起,扬帆北上,直接把粮食棉布等物资运到秦皇岛,不必再过漕运这一关,不仅物价低廉,转运费用也能大幅降低。

在下叫人验算过,至少能省一半的费用..」

孙承宗喜形于色,「好!此前国朝的粮饷不是不足,而是一大半被浪费丶被贪墨。

飞百接手平辽都司粮饷军,另辟蹊径,惹不起,我躲得起,户部陋规的那一套,我们不用!

粮饷不从你们手上过,你们怎麽雁过拔毛,怎麽漂没耗羡?」

熊廷弼荣辱不惊,「这是臣得了皇上点拨,豁然开窍。」

确实是。

皇上设制置司,独揽大权,撇开兵部户部,现在都开了三家分店,西南局丶西北局丶平辽局。

皇上这是有钱就任性啊!

等熊廷弼说完,袁崇焕左右看了看,接着开口。

「觉华岛数万百姓,悉数被接到天津和登莱,被安置在直隶南部和山东等地的农场里。

现在觉华岛,只是一个水师水寨,和中转仓库,完全军用,无一个百姓。

皮岛呢?

东江镇的毛文龙为何还不执行都司的军令?」

袁崇焕一开口就对准了东江镇皮岛。

「天启四年,宁远镇兵饷丶买马丶草料豆料丶船租丶转运等各项开支合计一百七十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七两银子。

山海镇兵饷买马草料船租等开支,合计九十万九千九百二十两银子。

东江镇,除了支漕米八万石,还支出兵饷船租脚费等三十五万二百两银子。

一个小小的东江镇,开支居然比山海镇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合理吗?」

袁崇焕其实跟熊廷弼一样,并不会打仗。

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

什麽力大无穷丶双臂如猿丶弓马娴熟,都是世人和后人在章回小说里的艺术描写。他们不是卢象升丶王家桢那样的异类进士,他们是很主流的进士。

他们带兵打仗的关窍在于管理后勤丶笼络将领丶安抚军心和激励士气。

袁崇焕在宁远做的事也莫过如此。

笼络会打仗的将领,安抚各部军心,拼命地向朝廷要粮要要援兵,再抠着手指头精打细算,

把省下来的钱铸炮买炮,玩命地修城墙工事。

相比熊廷弼,袁崇焕功名心更强烈,也更会揣摩上意。

孙承宗从京师述职回来后,把宁远丶广宁丶觉华岛等地的二十多万百姓,全部迁入内地,大搞坚壁清野,袁崇焕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接着沈有容率领的秦皇岛新式海军,觉华岛的巡海水师,还有袁可立在山东指挥的登莱水师,

频频出击,小规模袭扰辽东海岸线,不求与东虏作战,只是「救回」上万辽民。

能搬动的粮食丶牛马丶农具全部运走,所有搬不走的耕地丶房屋丶桥梁丶道路丶城寨等等,全部摧毁。

袁崇焕明白得更深。

今天他抓住机会,对东江镇开炮。

「东江镇号称有十万军民,绝大多数挤在皮岛上,少数分散在云从岛丶广鹿岛丶石城岛丶獐子岛和鹿岛等小岛上。

这些岛屿有多大,地形如何,都司测绘局有舆图和描述,大家都可以看到。

多山多石,少水少田,根本种不出多少粮食。说是屯田以养兵马,可每年还不是要截运七八万石漕米过去?」

孙承宗眼睛微微一眯,看着袁崇焕问:「元素,你有何建议?」

袁崇焕斩钉截铁地说:「把东江镇诸岛的百姓全部接至山东和直隶南,妥善安置。

清点兵马,汰弱留强,节省粮饷。

把东江镇打造成水寨为主,兼有马步军的前沿据点,响应平辽侧翼,顺便监视朝鲜。」

「监视朝鲜?」

「而今朝鲜国主李棕,天启三年谋逆起事,废伯父,自立为主。如此篡位逆臣,屡屡遣使求国朝册封而不得,心生怨恨。

又看到东虏屡败我朝官兵,有了蛇鼠两端之意。

皇上的平辽大计中,朝鲜是牵制和侧击东虏的臂助,不容有失。

东江镇的皮岛就在朝鲜侧近,朝鲜君臣但有异动,定能及时察觉,做出反应。」

孙承宗赞许地点点头。

袁崇焕虽然不擅实战打仗,但一定的战略目光还是有的,否则的话不会在广宁大败后,向孙承宗建议加固宁远城,与山海关一内一外,成特角之势。

「元素,你继续!」

「督师,趁着北风起,风雪又还未至,尽快把皮岛百姓转运出来。急令召毛文龙来山海关,要他遵循军令。

若如不从,督师当行军令,斩了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