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二章 毛文龙只求一个保证(1 / 2)

加入书签

第72章 毛文龙只求一个保证

孙承宗沉吟一会,转头看向马世龙,

「世龙,你是平辽局制置副使,又是平辽都司都指挥使同知,东江镇在你管辖之内。

元素的话,你有什麽意见?」

身为武将,马世龙其实很理解毛文龙。

拥兵自重,视治下军民为牛马,划定地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辽东镇世家军将的老传统。

毛文龙出生在杭州,少年失祜,得舅父沈光祚养大,为人落拓,不治生产,好谈兵。成年后科试不成,回原籍山西平阳务农。

后投奔身为辽东海州卫试百户的伯父。

伯父去世后无子,毛文龙便世袭了百户官职。然后被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舅舅推荐,投到李成梁魔下。

在辽东摸爬滚打十几年,毛文龙虽然一直为大明竭力拼杀,但多少也沾染了辽东军将的作风和习性。

兵马百姓和地盘,有这些,毛文龙就是东江镇总兵,是大明股肱柱石。

要是没有这些,狗屁都不是,

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辽东崩坏,大批辽东辽西军将逃回关宁。

皇上一纸诏书,交出兵权,进京学习。

手里只有残兵败将,粮全无的辽东败将们惶恐不安,等到辽西世家军将祖大寿丶吴裹等将领成为第一批进京学习的将领,手下家丁精锐被瓜分一空。

这些败将们也只好束手就擒。

这个事,对于朝廷丶对于平辽都司是好事,但是对于远居东江镇,俨然是土皇帝的毛文龙来说,却是警钟长鸣!

血的教训,让武将对文官和朝廷内心深处抱有一种不信任感。

浴血奋战是我们冲在最前线。

失败了,是我们贻误战机丶贪功冒进。

打赢了,是你们神机妙算丶运筹帷。

好事你们全占了,恶果全要我们来承担,

为了自保,武将们只能如履薄冰,一面谄媚跪舔文官和权贵,一面聚兵积粮丶拥兵自固。

马世龙了解毛文龙,能在辽东连续崩坏,家眷族人三百馀口死于女真人的困局中,逆势而起,

屡败屡战,最后占据东江镇,屡屡袭扰东虏侧翼,成为老奴心腹大患。

马世龙觉得毛文龙的本事远在自己之上。

这不仅仅是勇猛就能做到,还需要极大的勇气丶毅力丶决心,以及优秀的统率和指挥能力。

现在毛文龙据守皮岛,一边不断遣兵袭扰侧翼,斩杀东虏,一边拼命地向朝廷要粮要钱,本质跟此前的熊廷弼和现在的袁崇焕一样,心里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前线外敌强大,什麽时候战败身死只有天知道。

身后的朝廷还党争不休,不知道哪片云彩不对,就会祸及到自己。

文官们心思列毒,杀人不用刀,也不见血,

马世龙觉得,换做自己身处毛文龙的位置,说不定做得更加出格。

但马世龙心里跟清楚,现在局势很清楚,毛文龙的私念跟朝廷的大略,犯冲了!

以前朝廷在边地是养兵又养民,边镇百姓,说是屯田以养军。但是从辽东的战事来看,这种方法弊大于利。

东虏头目,尤其是李永芳,最善于派遣奸细混入百姓中,造谣生事丶煽风点火,与被收买的辽东军将们遥相呼应。

说百姓屯田养军,意义也不大,甚至还有害。

百姓耕种在城外,东虏轻骑往来飘忽。

一见到东虏骑兵,百姓立即示警,城里的官兵出动,要麽虚惊一场,要麽会被伏击。

边军既要对战东虏兵马,又要顾及地方百姓,还有防备里面的奸细,焦头烂额,根本放不开手孙督师六月述职回来,带来了皇上的新战略,平辽边镇,只养兵,不养民!

广宁丶宁远辽西沿海一带的百姓,二十多万,还有逃避到觉华岛的数万百姓,被全部迁回关内,妥善处置。

不想迁的强行迁走,根本不跟你讨价还价。

边军的粮军械,通过海运运到秦皇岛和觉华岛,再就近陆运,省事省力又省钱。

对于朝廷来说是好事,节省了大量粮食,同时让边军能够专心致志在战事上。

另一个好处就是边军再没有屯田百姓供给粮食,命脉完全捏在朝廷手里。

所以对于毛文龙这样志向高远的大将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手里没有家底,哪天莫名其妙地得罪某位文官,粮饷一停,束手就擒。

他毛文龙还怎麽杀东虏,为家眷族人三百多口报仇雪恨?

现在孙承宗要马世龙发表意见,他想了半刻钟,才诺诺地说。

「毛总兵应该有苦衷。」

「什麽苦衷?还有什麽苦衷比奉诏循皇命要重要?」袁崇焕毫不客气地驳斥道。

孙承宗授着胡须,嘀喃地说:「有苦衷?」

其他几人也是神情各异。

大家都是聪慧之人,知道马世龙说的毛文龙的苦衷是什麽?

寻求一份安全保障。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败后,局势败坏,以前极少需要承担责任的文官都被杀了不少,武将因罪斩首得更多。

稍有败仗,第一个出来顶缸的就是武将,

在这种局势下,毛文龙挟十万军民自固,图的就是让朝廷忌惮,不敢对他下手。

可十万军民,东江镇根本养活不了,还得靠朝廷负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