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7章 生了还是升了?双喜临门!(2 / 2)

加入书签

因为,有赵大人的地方,必定充满生机,勃勃生机!

扬州如此,江宁如此,安徽更是如此!

忙碌景象中,有一群人显得格外突出,几个老农围着一个年轻男子,那男子身着粗布短褂,裤腿一直挽到膝头,就那麽赤着一双沾满泥浆的脚弯腰在田里插种红薯秧。

是赵安!

安徽百姓口口传颂的赵青天!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农见赵安都干了半个时辰也不歇下,不禁劝道:「大人,您歇会儿吧,这粗活让我们来就行,您这麽大的官每天要忙的事多着咧,怎麽能跟我们老百姓一样做这活呢。」

「老人家,这手啊脚啊长在身上不就是用来干活的?我虽然是官,但老人家要知道我这个官呐,他也是庄稼人出身,打小跟着爹娘不知道做了多少农活,我还经常下河摸鱼捞虾呢。再说,我这当官的吃的每一粒米不都是你们农民种出来的,知民疾苦方能做好官啊!」

赵安笑着直起身抹了把额上的汗水,不算太英俊的脸颊上顿时留下一道泥痕,他却丝毫不在意。

看着眼前这片已经插上的红薯苗,赵安一脸满足的样子。红薯这东西不挑地,长得快,产量大,正适合灾后补种。

而他今天亲自搞的这场大生产活动,有作秀的成份在里面,这一点他不讳言,毕竟连花鼓戏词和打竹板的词都是他写的,但作秀的意义不在于突出他这个署理巡抚如何与民共甘苦,而是要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一个让更多官员放下身段来到田间地头的榜样作用。

莫要小看这个榜样作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抚台大人作为一省之长与民同劳,下面的官员不学一学,是不是不想进步了?

只要官员有想进步的心,就得紧随领导脚步,要不然很容易掉队的。

环顾隔壁那块田,发现宿州那帮官吏乾的也不慢,见抚台大人在看他们,那帮官吏赶紧直起身挥动手中的红薯苗:「大人辛苦!」

「不辛苦,不辛苦,」

赵安微笑挥手:「劳动人民最辛苦!」

这时,跟赵安一起下田的某鹰狗侍卫怯生生问道:「大人,您看我这排苗插得可好?」

赵安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道:「深了些,浅半分就好。这红薯啊就像人一样,埋得太深了,憋得慌;太浅了,可就站不稳喽。」

说话间娴熟得将手中最后一根红薯苗给插进了土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几个老农纷纷点头,感慨道:「大人就是大人,连这农活都说的那麽有道理。」

赵安轻声一笑,正欲开口时,田埂上有两人在朝他这边跑来。

前面的是被自己任命为行辕办事人员的漕帮子弟庄迎九,后面的好像是江宁粮道衙门的陈大华。

「大人,生了,生了!」

高兴坏了的庄迎九带着来报喜的陈大华深一脚浅一脚,险些滑进边上的水沟里。

「什麽生了?」

几个老农不知何事,却见赵大人突然激动的冲上田埂,一把抓住来报讯的人:「哪个夫人生了!」

眼神之中满是急切。

「大人,都生了,都生了!」

陈大华将书信呈上,脸上笑出了花,「恭喜大人喜得一儿一女!」

「噢?!」

赵安赶紧在衣襟上擦了擦手接过那封信。

拆开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婉清隽秀字迹,信上详细说了生产经过,母子平安。

春兰小娘子生的女儿,婉清后生的是儿子,因当时安徽闹灾,路上流民太多怕出意外,加之赵安不停换地方便没有第一时间派人报讯,等到稍稍太平了些确认赵安在宿州,方才派陈大华北上报喜。

春兰产后有些虚弱但无大碍,婉清则说自己一切都好,信中还描述了两个孩子的小模样。

读着信的赵安嘴角不自觉地已经上扬,眼中的笑意更是藏都藏不住。

能不喜麽!

这一儿一女可是他亲骨肉,便如刚刚栽下的那些红薯苗,是他亲自播的种。

当然,跟土壤肥沃也有关系。

「恭喜大人双喜临门啊!」

隔壁田干活的崔同知第一时间就送上祝福,「大人得麟儿千金,百姓得甘霖丰收,都是大喜之事!」

小崔这人不错。

赵安哈哈大笑,正要说话,却见远处又有人奔来,正是过段时间就要回京的御前侍卫庆遥,跑的飞快,大老远就喊了起来:「大人,升了,升了!」

赵安笑着回道:「庆侍卫慢点跑,本抚知道生了。」

「啊?」

跑过来的庆遥气喘吁吁同时一脸发怔:「大人知道升了?」

庄迎九在边上笑道:「大人已经知道了,夫人给大人生了一儿一女!」

「啊?不是这个生,是这个升!」

庆遥急的朝远处一指:「大人,不是生孩子的生,是升官的升!京里来了圣旨,大人高升本省藩台署理巡抚事,请大人赶紧过去接旨!」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