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7章 生了还是升了?双喜临门!(1 / 2)

加入书签

第336章 生了还是升了?双喜临门!

宿州城郊。

九月,整个安徽都迎来了降雨,尤其安徽北部旱情严重的几个州县更是降下暴雨,险些酿成洪涝灾害。

这场迟来的大雨如同甘霖般,令得因乾旱而龟裂的大地伤口缓缓缝合,空气中弥漫的再也不是腐臭味,而是泥土清香。

朱珪走后,赵安即回返宿州坐镇指挥救灾防乱事宜,整个安徽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其统一调度下,源源不断往灾区输送。

大量降雨及时补充了乾涸河道,苏北各地支援而来的粮食得以通过洪泽湖向皖北各地输送。

白莲教也再次消声匿迹,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赵安三天前以署理巡抚名义发榜通缉白莲教主刘之协,并下令各地绿营在皖北地区继续搜捕残存白莲教徒,彻底肃清白莲教在安徽的传播土壤,确保底层民众能跟着他赵大人走,而不是被白莲教蛊惑为乱民丶暴民。

据策反的那些白莲教徒最近传回的消息说,教主刘之协得知宿州起事失败后担心官府缉拿,便带着几百信众悄悄潜逃到了河南境内。

但这个情报却被赵安给压了下来秘而不宣,印象中的白莲教大起义的领导者是一个叫王聪儿的女人,不是这个自称三阳教主的刘之协,由此可以推定刘之协要麽死于白莲大起义之前,要麽就是在这场起义中没有影响力。

然而据策反的白莲教徒招认,刘之协此前一直在湖北地区传教,于当地收了不少豪强为弟子,其中有个当总捕头的,而这个总捕头去年新纳的小妾也被刘之协收为入室弟子。

这让赵安怀疑那个总捕头的小妾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聪儿。

如果怀疑正确,那这个刘之协不仅不能抓,还得让他继续活动三年,带着一帮弟子为造反积蓄足够的力量。

或者说,为赵前驱。

宿州这次的匆匆起事肯定给了白莲教若干教训,三年后卷土重来定能亮瞎老太爷的眼睛。

先前被抓获的白莲教徒,赵安象徵性的留下十多人,其馀都以是被裹挟的良民为名给放了,留下的这十多人都是劣迹斑斑之辈,名单都附在了上次给老太爷的详细报告当中,估计全都得死,弄不好还得有一两个凌迟的。

从各地调来的大量粮食以及连续降雨安抚住了灾民,现在各地方官府在赵安的督促下正在组织灾民返乡。

宿州这边灾民已经减少了一半,临时代行知州权力的同知崔映秀说最多十天就能将灾民都遣送完毕。

把人送回去不是主要目的,及时恢复生产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为此,赵安让藩库拨出大笔银钱用于购买种子丶农具无偿提供给灾民,另外再除免灾民一年赋税,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辅助措施。

可以说朱珪这一走,安徽的百姓真的迎来了生机,再也没有什麽教匪做乱,也没有捻子打家劫舍。

相关死亡数据赵安已经让地方统计,严令各地必须上报真实数据,他后面会让人随机抽查。

想查死了多少人很容易,就看灾前村子有多少人,灾后还有多少人,再结合县里六房的黄册对比就行。

朱珪在任时推行的团练政策被赵安保留了下来,同时打算将大队丶小队这种组织方式在整个安徽进行推广,如某村有一百人,这就是一个小队,若有一千人,这就是个大队。

小队抽十人,大队抽百人进行团练,官府给参加团练的农民一定补贴,能执行到位的话,三年后安徽至少能有二十万团练乡勇可用。

如此规模的团练需要的资金肯定是天文数字,因为若不给农民一点「甜头」,他们对参加团练是不会有什麽积极性的。

若连训练的口粮丶装备的武器也要农民自个承担,那这团练弄到最后肯定就跟先前一样全写在纸上了。

搞钱,大量搞钱养团练,大量搞钱搞装备,大量搞钱搞生产,成了赵安这个集安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三品官最大的任务。

先前泗州知州戴志远提议向朝廷奏请开办临时捐纳,赵安已经让老宋在安庆「发声」,召集各方人士座谈好拿出一个相对不错的方案出来。

只要老太爷批准赵安的请功奏摺,赵安便上书提议此事。

现在的他忙的可谓团团转,以致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三个时辰,辫子都没时间打理,即便如此,赵安的精神却是很足,跟上了发条的闹钟般。

大概这就是权力滋补的效果吧。

跟后世不少局长没退休前看着很年轻,充满活力,结果一退休人很快就变得苍老起来一个道理。

百忙之中,赵安却抽空到郊区农村搞了次大生产活动。

参加大生产活动的除了宿州相关官员丶巡抚随员外,就是两千名绿营兵。

赵安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百姓们看到官府对百姓的重视,也希望让更多官员能意识到他这个署理巡抚大人希望官员能同百姓打成一片,而不是成天坐在衙门里对着帐册文书「指手划脚」。

眼下已是九月,秧苗是没法栽了,离种麦也有两个月时间,但刚刚被雨水滋润的土地又不能荒了,所以赵安建议各地根据自身情况鼓励农民种植玉米丶红薯以及其它一些生产周期较快的农作物临时过渡。

这次组织的大生产活动就是集体栽种红薯苗,署理抚台大人亲自带头到田间劳作,官兵们哪个敢不积极。

现场气氛看着真就是官民一家亲。

刚刚从江宁经滁州丶凤阳一直找到宿州的陈大华是当日跟赵安到江宁谋生的漕帮四个秀才之一,赵安给安排在衙门某科室,后来因表现不错被赵安的岳父丁太看中,调到了办公室任职。

相当于科长角色。

陈大华半个月前就从江宁出发了,不过到了凤阳时由于北边闹白莲教,官兵封锁了官道,待教乱平息又接连下了几天雨,导致陈大华这会才赶到宿州。

一听赵大人带人去郊外种地了,陈大华不敢耽搁,赶紧让雇来的车夫赶往郊外。

等到了地方,眼前一幕看的陈大华一愣一愣的。

只见红旗招展丶彩旗飘飘,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大幅标语,上面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劳动最光荣,亦或当官的爱百姓,百姓才能爱官员.

一脸新鲜感的陈大华刚下车,耳畔就传来竹板击打的声音:「打竹板,响连天,各位老乡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表,单把劳动谈一谈。劳动是啥您说啥?它是那传家的宝!它是那开山的斧!是那致富的桥!」

往前走了没一会,耳畔又传来凤阳花鼓戏:「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来了赵青天,家家户户劳动忙,哎嗨哎嗨哟,家家户户真有劲!」

不管是官员还是士兵又或是当地农民,此时人人都是充满干劲,推车的推车,插苗的插苗.

田间地头还有不少扎着红色小辫子的姑娘们挑着水桶,一点也不害怕的询问正在劳动的官兵们喝不喝水。

「这」

眼前这一幕幕让陈大华大开眼界,换作别人或许一头雾水,可在粮道衙门任职的他却是丝毫不觉奇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