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产业升级的意义(2 / 2)
时间很快到了5月,伯克希尔与长兴集团的合资公司:长伯纺织集团正式成立;
港府那边最终审批了40.6万尺地皮,长兴集团也是很爽快的一次性支付,随即各种基建工作开始准备,一百多名香港懂英语的技术人员前往美国进行学习,美方那边也开始拆除位于纽约州的一处工厂车间设备,准备迁移到香港;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后,杨文东也就没在意了,预估半年后,红磡的纺织工厂将会开工,为香港本身就已经很大的纺织产业,走向「强」的路线,因为目前香港的纺织出口,都是以低端为主。
时间进入70年代后,香港华人的「卷」,已经开始影响世界,各种出口额哪怕初期基数再低,但只要每年百分之十几甚至几十的往上涨,那十几二十年下来,也会变成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纺织丶塑胶(塑胶花丶玩具)丶钟表加工,都已经成为了全球小有名气的加工基地,甚至有些国家还对香港的部分产业实行了制裁,这本身也是产业强大的证明。
不过从60年代开始,亚洲很多国家也开始正常发展,逐步的在走香港50年代曾经走过的路线,这些国家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人数够多丶人工更便宜,那自然也会逐步争夺香港的一些生意。
这不是香港的独有遭遇,而是任何发展过的国家必然会遭到后发国家的追赶,加上资本也是跟水一样往低处流的,没有任何方法能够阻止,想要避免产业空心化,唯一的办法就是产业升级。
在70年代,最佳的产业升级方法,那就是即将爆发的电子工业,为此,杨文东也特意在香港港岛的北角,筹划了一个电子产业园区。
5月6日,天空良好,杨文东来到了北角长兴电子产业园区;
坐在车里的白玉姗看着周围的厂房,问道:「东哥,这里也有很多不是长兴集团的企业啊?」
「对,很多都是其他工厂,荣耀在这边将产业链构建之后,又建了很多物业,港府丶恒生银行也配合引导企业集中,然后很多电子工厂就来了。」杨文东笑了笑说道:「这样一来,大家都方便,成本也能降很多。」
这里虽然挂名长兴,但其实也有很多其他电子工厂,特别是做收音机的,非常多;
在电子产业中,荣耀在原材料端也有不少产业,比如电机丶电线丶电晶体等等,这些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零部件,集中起来后,加上政策丶金融的配合,自然也就都来了。
而终端,荣耀电子也有很多家电工厂,比如彩电丶黑白电视机丶微波炉丶电饭煲丶电风扇等等,这些企业的零部件工厂自然更听甲方爸爸的话,跑过来建厂房了。
白玉姗又问道:「那这个厂区现在多大面积?」
杨文东回忆了下,说道:「应该是900万尺,差不多一平方公里了。」
「好大了啊。」白玉姗心中立刻有了数。
杨文东笑道:「其实还不算大,如果是在湾湾这种面积很大的地方,那这种园区面积再翻三五倍都没问题;
香港这边平整土地太少了,特别这里还是港岛,就只能让很多工厂建工业楼,然后再多层分摊出来开工厂,不然面积根本不够。」
就现在荣耀电子的规模,就不是一平方公里能够搞定全产业链的,本身这个时代,也没有自动化,全部靠人,占地也大。
这也是香港工业发展到后来行不通的原因,没有土地,水也不是很多,所以即使旁边没有改开,香港工业也很难维持下去,哪怕杨文东刻意控制,也只能稍微留下一点点产业。
不过对于几百万人口的香港来说,未来抓住了金融,加上内地政府的特意照顾,自己再留几个产业也足够了。
白玉姗又问道:「电子产业的产出价值应该都很高吧?」
「当然,就这个园区,去年一年的出口额度超过6个亿,远超过了长兴实业在观塘的产业园。」杨文东笑说道:「虽然这边的人没有那边多,但单个产品价值高多了。」
这就是高端产业与地段产业的区别,低端的做出一个货柜,可能都比不上几个高端产品的价值;
比如一货柜塑料玩具,如果没有版权费用,给别人代工的,那价格还真比不上几台RCA的彩电。
「是啊,难怪那些西方人的日子都过的那麽好,我们香港人累死了一个月都买不起一台电视,他们坏了却直接扔掉。」白玉姗摇摇头说道。
她也是多次去过海外的,自然知道香港与海外发达国家人们的差距。
杨文东点点头道:「正常的,人家也是以前祖辈拼过来的,而且还曾经QJ过全球的财富,我们现在是追赶,自然要过很多年,才能有那样的生活;
而且最重要的要产业升级成功,只有掌握了高端产业,普通人的日子才能过的很好。」
香港其实还好,没多少人,前世的内地14亿人想要过好日子,那才是地狱模式的难度;
当年有统计,哪怕国内吃下所有的全球高端产业,那也只能让14亿华人过上年均2万美元GDP的生活;离发达国家还有点差距,不过其实也是可以对向奔赴的。
不过这种事也不能只看GDP数字,物价控制的水平也很重要,物价控制的低,那收入低也一样能过上不错的生活质量。
而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进行高端产业升级,这才是大国之间最后的竞争。
PS:求月票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