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2章 三菱退出VS反垄断官司(2 / 2)

加入书签

在售后保障上也是享受同样的待遇,通过尉来内部的渠道慢慢消化掉这部分市场。

至于说品牌与智慧财产权这一块儿,尉来如此配合,三菱为了以最快速度退出,三菱方面也得有点表示,三菱仍持有车型智慧财产权,但尉来集团可基于原有本台,例如说欧蓝德,开发自主车型。

商标使用权方面,合资公司解散之后,三菱品牌乘用车将在ZG市场停止使用,三菱彻底退出国内燃油车市场,仅保留部分商用车和进口业务。

除了这些之外,三菱还在湘城有一块地皮,考虑到地理位置优越,尉来也决定接收,部分土地用于尉来新能源产业链配套。

三菱的退出,对于尉来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埃安产能的提升,十一个月过去,埃安系列全系今年的销量将达到12万辆,提升产能已经是势在必行。

埃安S是网约车主力车型,埃安Y目前已经有了一定C端市场的销量基础,接收三菱工厂后能够保证产能,供应链成本也能够得到优化。

与檀锦程谈妥,三菱的退出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冬月初八,12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三菱对外公布了退出计划,正式结束在ZG的燃油车业务,与其同时的库存车型悄然开始了大幅度的降价促销活动。

「对于三菱的退出,尉来表示非常的可惜,同时也代表合作企业对三菱这些年对尉来提供的帮助,尉来会尽一切义务帮助解决三菱的退出事宜,做好善后,保证车主以及员工还有经销商的利益。」

三菱官宣退出,檀锦程第一时间在社交网络上表态,曾经一个时代的王者,对于国产汽车事业提供大量帮助的三菱终究还是没能躲过时间的洪流。

「当初几乎所有的国产车型都是用的三菱发动机,三菱发动机也是国产车型宣传的重点,可惜啊。」

悦驰A1第一款上市之时,宣传的就是搭载了三菱最新款的发动机,这也是悦驰A1快速打开市场的主因之一,三菱之于尉来,相当于一个时代的缩影。

「三菱工厂由埃安团队去负责接收吧,具体的话你们负责协助一下。」

长泽裕要在甬城停留一段时间,配合尉来的工作。

12月份,特殊事件迎来了一个爆发式增长,部分城市相当严重,拿长安来说,BYD在长安那边的工厂生产都受到了影响。

浙省这边病例也呈现出增长的情况,不过甬城这边由于控制得力,相对比较平稳,尉来的工厂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檀锦程也不敢大意。

前世碰到这事儿的时候,他只需要操心一家人,也不差钱,大不了就呆在家里不出门就行了,现在则不一样,工厂的生产一刻都不能停。

好在李响回归集团公司之后,给檀锦程分担了不少的压力。

「行,总部会配合他们的。」

十万级别以上的销量,埃安系列已经足以引起市场的注意了,甚至有成为一个像悦驰汽车那样独立子公司的资格,不过尉来目前暂时没有这个计划。

虽然销量大增,但B端网约车市场销量占据着50%的份额,一旦B端市场饱和,埃安系列又转型困难,那子公司就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到时候又需要经历一次大调整。

虽然内部已经有让埃安系列独立出去的声音,不过檀锦程没有这个打算。

因为APP的下架,嘀嘀市场份额极速收缩,从之前的90%下降至70%,高德,T3,曹操以及某团等等小平台的市场份额得到了提升。

相比起全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网约车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高达80%了,埃安全年单单为网约车市场提供订制车型就高达六万辆。

按照目前注册司机近3500万人,合规司机仅仅200万的市场规模,网约车的销量还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占据着网约车市场近70%份额的埃安系列提升产能计划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三菱什麽退出是他们自己的事,工厂这边可先跟他们签订协议,先期改造。」

包括利帆工厂的改造,都是用于埃安系列的代工,按照市场分析以及订单库存,明年的埃安系列销量预期将会达到20万辆以上。

百分百的增长率,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产能跟上,三菱此时选择退出,或许也是看到了埃安系列对于产能的需求,比起新建一座工厂,改造很明显的要快很多。

双方各取所需,能够在退出事宜上更快达成协议。

三菱的退出仅仅只在网络上引发起小范围的波澜,这还是建立在尉来以及檀锦程的基础上,一年几万辆,十几万辆的销量数字对于一家中小型车企而言是相当关键的数字。

但对于全年总销量超过2500万辆的汽车消费大国而言,这只是不值一提的冰冷数字,除了背后的消费者以及相关利益方,没有会过多的关注于这个话题。

倒是尉来与特斯拉近期在开放充电技术方面的争端,才是大家吃瓜的重点。

从欧洲地区传回来的消息,特斯拉在欧洲那边把尉来给告的,起诉尉来「垄断充电标准」,要求反垄断介入调查,同时他们还推出了转接头适配器,免费提供给车主,试图延缓尉来的开放充电。

「官司的本身不是重点,对于特斯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尉来给予强烈的谴责,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应诉,这注定是一场无意义的官司,特斯拉的起诉注定得不到结果。」

推特上,尉来海外分公司也给予了特斯拉最猛烈的回击,除了对官司本身表态之外,尉来海外分公司还宣布与宝马,福特两家公司合作,在欧洲乃至于北美地区成立开放的充电联盟生态。

在商业上向福特,通用等等北美车企提供优惠条件,如免费接入换电站等,换取其公开支持充电系统的兼容性,另外尉来还宣布与多家从事换电运营的知名第三方公司合作,推出「反特斯拉充电包」,兼容充电系统的同时,还无功率限制。

奔驰目前也有意加入这个商业联盟,另外在欧洲地区,在特斯拉超充站密集区域,还推出了针对性的降价政策,如首年充电免费活动等等,吸引特斯拉车主转投。

特斯拉敢在国内玩OTA禁止接入那套,在欧洲地区他们可不敢这麽大胆,苹果,微软等公司也没少被罚。

除了这些之外,尉来海外分公司的负责人于利国还积极游说欧盟将特斯拉超充排除在补贴名单之外,理由也无非就是不放开全功率充电。

出身于体制内,当过大领导的于利国,对于如何与ZF机构打交道,有着非常娴熟的经验。

马斯克之所以挑起官司,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不得已,特斯拉开放充电了的计划原本预期在2022年底的, 2023开始逐步的开放充电网络。

晚于尉来一年的规划,让特斯拉此时的应对显得有些慌乱无序,国内OTA禁止接入,其实就是慌乱之下应对的一大昏招,苹果当年敢这麽干,那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

现如今舆论环境,除了特斯拉车主之外,其他消费者可不会惯着你,最近一段时间特斯拉在国内舆情方面受到了很大的诟病,消息也随之传到了欧洲地区。

对于已经悄悄准备充分的尉来,特斯拉目前除了拉拢更多的商业合作夥伴之外,并无太好的应对之策,双方除了比拼一下实力之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在官司上。

商业竞争当中,官司往往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是否分出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延缓对手的时间,想当年在手机市场上无敌的HTC,就是一步步被官司拖死的。

当然,HTC是作死,他们自己不重视专利技术,也怨不得竞争对手阻止。

「成立尉来集团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会经历反垄断官司,很感谢马斯克先生,让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露了个脸。」

双方关于充电标准之争,都走到官司这一步,已经进入白热化之争了,檀锦程也不再避讳这个话题,公开回应此次商业竞争。

全世界范围内,经历过反垄断调整的公司都有哪些?

是微软,是苹果,三星等等跨国巨头,汽车公司领域,是丰田,是宝马,是戴姆勒等等知名公司,我们国家的企业也有经历过反垄断调查的。

有阿狸,腾迅,嘀嘀,字节以及某团等等公司,但更多的集中在网际网路,且在国内,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搞的大致上也就字节名声最响亮了。

制造业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经历过反垄断的调查的国内公司并不多,汽车企业更是一家都没有,尉来这是第一次。

檀锦程虽然以一种调侃的心态回应此次特斯拉的起诉,但未尝也不是一种自豪。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了,不用再顾忌了,全面开始吧。」

在回应了与特斯拉官司的同时,檀锦程也对于利国传递了自己的态度。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