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道地产区的改良,医武不分家(月票(1 / 2)
第1201章 道地产区的改良,医武不分家(月票加更)
有人培育?
那可太好了!
既然可以培育,且已持续进行每年有一些产量,证明该品种具备可重复种植的特性。
那麽应该就可以在特定区域和环境内,扩大种植面积。
「回头我找人联系一下陕西那边。」方言说道。
「你是想扩大种植面积?」海灯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点了点头:
「这种优质的艾草就该推广,在不离开他们本地的情况,选择相似环境扩大种植,能够让更多人用上这种东西。」
方言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些植物在离开了特定环境后,它很可能就生长不出原来的样子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道地产区这个说法了。
海灯和尚听到后,捻着僧袍袖口,望着远处正在布景里的人群,慢慢说道:
「方小友想法是好,不过执行起来恐怕有点困难,你是不知道,终南山的艾草金贵,就贵在那片山的性子烈。」
方言一听就知道老和尚应该是仔细打听过,说不定他也动过扩大种植的心思,要不然他也不会把这东西放书里了。
「先说地势,」海灯和尚伸出枯瘦的手指比划着名,用略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说道:「他们那边的人试过,得出结论是必须在海拔八百到一千二的坡上,太高了风大,艾草长不壮,太低了又太潮,叶子容易烂。还得是朝南的坡,每天至少晒六个时辰太阳,那艾草的味儿才够冲……你闻过那晒乾的叶子就知道,太阳足的,揉碎了能呛得人打喷嚏。」
老范在旁边插了句:
「是不是还得靠水?」
「水是要的,但不能多,」海灯和尚说道:
「得是山涧渗出来的活水,顺着石缝往下流,刚好润到根上就行。要是用田里的死水浇,艾草的茎就长得虚胖,药效差远了。」
「你们没见山里的艾草,根都扎在碎石堆里?那石头缝能沥水,又能保住点潮气,是老天爷给的好地。」
他顿了顿,又接着说道:
「那土也怪,看着是黑的,攥一把能捏出沙粒来,掺着腐叶土和山石碎屑,不板结,也不松散。」
「我在终南山见老道采艾草,他们说那土得见干见湿,天旱时裂个小缝,下雨时水能渗进去,太阳一晒又能很快收住潮气,这样长出来的艾草,叶片才厚实,绒毛也多,药效都锁在里头。」
方言一听这不是有点像椰糠土嘛,当然了终南山上肯定是没有椰糠的。
后世那些人为了种东西,研究了很多土质,都是可以很快复现的,老和尚说的这些,方言并不觉得是太大的问题,这个就是经历过网络时代的好处了。
接着,方言想起书里记的「端午午时收艾」,问道:
「那是不是对时节也讲究?」
「讲究大了,」海灯和尚笑了:
「开春得等山里的积雪化透,地气往上冒的时候才下种,早了怕冻,晚了赶不上雨季。收的时候更得挑日子,必须是端午正午,太阳最毒那会儿,说这时节的艾草『阳气最足』,能压住邪祟。」
「其实啊,我听科学家说过,是这会儿的艾草刚好长到半人高,叶片没发黄,精油含量最高,晒出来的艾绒才够劲儿。」
方言没想到他还找过科学家。
这好时候海灯他指了指那本《道门火灸经》里夹的艾草标本:
「你看这叶子边缘带锯齿的,就是长在乱石堆里的,要是叶子圆滚滚的,多半是长在平缓处的,药效差着一截呢。」
「终南山就那麽几片坡地能对上这些讲究,多了真没有,山里的老道说,这是山精地灵养出来的,急不得。」
方言听着,点了点头,明白这艾草难推广,应该是生长条件苛刻,终南山的坡地丶石缝丶活水丶日照,缺一样都不成。
但是没关系,哪怕是稍微差点的,那也比现在普通的艾草要强。
要精益求精只拿最优的品种可能有点困难,但是提升一下艾草整体的品质,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回去还是的写个报告,让人专门去调查一下项目的可行性。
方言看着那本《道门火灸经》,忽然笑道:
「海灯师父说的这些讲究,听着难,但我看换个思路,其实都是能琢磨出法子的。」
海灯和尚抬眼看他:「哦?方小友有主意?」
「您看啊,」方言指着书页里的艾草标本,「海拔丶坡向这些,咱们可以先在终南山里圈几块条件最像的地,挨着原来的野生艾草种,先试试能不能沾点灵气。」
「至于土,您说的沙粒掺腐叶,咱们可以学山里的法子,收集枯枝败叶堆肥,再掺上碎石子,模拟那种见干见湿的劲儿现在农科院的人就爱琢磨这个,叫土壤改良。」
老范在旁边听着,忽然插了句:
「那水呢?山涧活水总不能引到田里吧?」
「不用引,」方言解释,「可以搞滴灌,像给菜浇水那样,一点点往根上渗,既能控制水量,又能让水顺着土缝往下走,跟山涧渗出来的差不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