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00章 道医,藏医,僧医,终南山金线艾((1 / 2)

加入书签

第1200章 道医,藏医,僧医,终南山金线艾(二合一章)

在方言原来的认知里面,海灯和尚的医术属于是民间实用型,结合了武术伤科丶草药知识和传统养生理念,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如乡村民众丶习武弟子发挥过实际作用,并有一定的民间口碑。

但是要说有多神,方言还真是没啥印象。

现在这时候他说的「修行之人收藏的医书」,方言很是好奇,到底是什麽东西?

当然听到这话后,不光是方言好奇,同样好奇的还有老范。

他对着海灯问道:

「叔,什麽修行之人的医术?道医吗?」

很好,直接把方言想问的问出来了。

听到这个问题后,海灯说道:

「有一部分是道医,还有一些藏医,以及一些内地寺庙中流传的医术,也就是僧医或者佛门医。」

听到这里,方言和老范明显都来了兴趣。

这三样医术在目前这个时间段,想要接触还是有点难度的。

而海灯能够一次性拿出来,就更加难得了。

道医方言接触过,藏医方言也听过一些,藏医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是藏族先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初步的医药知识。

使用草药丶动物药治疗外伤和常见病。

早在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藏医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松赞干布时期设立了「医署」,并组织翻译了大量外来医学典籍,如当时印度医学丶汉族医学着作,为藏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8世纪,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又称《医方四续》问世,由着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撰。

此后,藏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涌现出许多着名医学家。

藏医理论以「三因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由「隆」(气)丶「赤巴」(火)丶「培根」(土和水)三种因素的平衡决定。

唐代与吐蕃交流频繁,世界首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中收录了部分来自西域丶青藏高原的药材,如「羌活」「大黄」等,这些药材在藏医中也常用,它们在书中作为广义的「胡药」「番药」被收录。

《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对藏医里的一些药也有记载。

在方言上辈子的时候,藏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保护和传承。

全国设有多所藏医学院(如XZ藏医药大学),藏医医疗机构广泛分布于XZ丶青海丶四川丶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它独特的诊疗方法在治疗慢性病丶高原病丶风湿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疗效,同时也逐渐受到国际关注。

至于僧医或佛门医,方言就真是没怎麽接触过了。

不过古籍里面还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高僧传》中,多处记载僧人以医术救人,如东晋高僧佛图澄,据说能以医术治疑难杂症,甚至预测瘟疫。

还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收录了部分僧医的方剂和疗法。

此外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宫廷官修医书,也引用了佛门医方。

而海灯和尚明显是知道很多的。

「您这几年都在研究这些?」范长亭对着海灯问道。

海灯说道:

「也说不上是研究,我学识有限,好多东西都需要找其他的典籍印证,所以说是研究,还不如说是我在收集更加恰当。」

「原来如此……」老范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然后和方言对视一眼,要说阅读典籍数量,方言这个过目不忘的人,可能是老范能够想到的最强天花板了。

「那咱们先进去说吧,别在这大太阳下聊天了。」方言的对着众人说道。

「好!」丁剑,唐茂乾率先答应,他们两人早就晒的头顶发烫了,然后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接下来一行人顺着电影街往里走,在片场那边有专门休息的区域。

小李方言还有老范陪着海灯走在一排,丁剑和唐茂乾识趣地落后半步,给他们留出说话的空隙。

最后跟着的是海灯和尚的两个徒弟。

他们手里的帆布包早就被太阳晒得发烫,两人浑不在意。

「其实这些医书,大多是我在游历多地的时候,和当地人一起抄的。」海灯和尚边走边说,枯瘦的手指捻着僧袍袖口,「在云南鸡足山抄过藏医的《月王药诊》残卷,在终南山道观借过《黄庭经》的医家注解,去年在杭州灵隐寺,还见着本宋代僧医写的《禅林疗要》,里面讲『坐禅病』的治法,倒和中医说的『气滞』对得上,可惜我懂的不多,只能抄下来再去翻书。」

「他们寺庙里没这方面的高手?」老范询问道。

海灯说道:

「早就没有了,有本事的要麽走了,要麽死了。」

小李在一旁问道:

「您这是把大半个中国的寺庙道观的书都抄遍了?」

「谈不上遍,」海灯和尚笑了,眼角皱纹堆成沟壑,「只是觉得,好东西藏在山里丶庙里太可惜,他们自己不用了,我还有些兴趣,所以就抄下来带走,看着能不能碰上有缘人。」

说着还看了一眼方言。

接着众人来到了片场休息区,海灯和尚已经把装了东西的包放在了桌子上,接着打开后露出了里面用牛皮纸包好的书籍。

这些都是他和其他人动手抄的,虽然不是原本,但是内容肯定是没有打折扣的。

「方小友要不先看看,我想先和李小友聊聊电影弘扬中华武术的事儿。」海灯和尚对着方言说道。

方言听到这话直接答应下来,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行啊!我先瞧瞧,长长见识,待会儿您和小李聊好了咱们再说别的。」

海灯和尚笑着点了点头。

很是满意方言这个态度。

「叔,我能看不?」老范在一旁问道。

海灯和尚点头:

「当然。」

接下来他就找上了小李,两人聊了起来。

丁剑和唐茂乾两人对医术不感兴趣也跑过去旁听去了。

方言则是和老范两人,开始在这里翻箱倒柜,把所有书包裹都拆开,先看看都有些什麽书。

牛皮纸包被层层揭开,露出一摞线装册子,纸页泛着陈年的暗黄,边角处还沾着些泥土痕迹,显然是在各地辗转时留下的。

最上面一本没有封面,只用毛笔在扉页写着「苗医接骨秘录」,字迹带着点歪斜,这字不知道是谁写的。

方言刚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的手绘插图吸引了……画上是个赤脚医者,正用竹片固定伤者的腿骨,旁边标注着:

「竹片需取深山三年生毛竹,浸米酒七日,晒三日,方得韧性」。

老范凑过来看,咂舌道:

「这法子跟咱四川乡下用杉树皮接骨差不多,就是讲究更多。」

「你看这页,」方言指着其中一段,「说接骨后要敷『血藤膏』,用野生大血藤丶过山龙丶土鳖虫捣烂,加童尿调敷,说是借生气促骨合。童尿入药倒是在不少书里见过,只是这说法有点意思……」他忽然停住,「这里写着『血藤与过山龙需等重,土鳖虫七只,童尿以浸过药面为度』,有点意思……」

方言感觉这书内容有点偏向偏方。

就像是雷莲爷爷收集的那些方子类似,但是又没完全对上号。

过了一会儿,老范翻到另一本,他递给方言看,只见封皮写着「道门火灸经」,里面夹着几片乾枯的像是艾叶的植物,叶片比寻常艾草更宽大。

「这是啥?」老范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看了看,又闻了下,说道:

「应该是艾草的某个优质种吧?这味道好浓!」

「什麽地方发现的?」方言好奇的在书里找有没有记录。

老范摊手:

「没写。」

然后两人默契朝着海灯和尚看去,想要询问一下,现在方言他们开公司,这些优质的植物没准可以培育出好品种。

结果这会儿海灯和尚不知何时已走到休息区旁的空地上,小李几人正围在旁边,脸上满是惊叹。

只见他双脚并拢,身子缓缓前倾,右手二指轻轻点在一块青砖上,指尖陷进砖缝半分,左臂自然垂在身侧,像根绷紧的弓弦。

他轻吐一口气,双腿猛地一抬,整个身子竟稳稳悬了起来,仅靠右手二指支撑着全身重量。

原来这会儿他居然正在表演二指禅倒立。

这招前世方言还只是在录像上见过,那会儿海灯和尚已经老了,为了配合表演据说还做了假。

这会儿却是实打实的。

老范看得咋舌,凑到方言耳边说,「小时候见他练,还得靠着树干借力,现在光凭两块砖就撑得住。」

方言盯着海灯和尚的指尖,只见那两根手指骨节分明,像两块包着皮肉的老竹片。

他这个应该是外练的功夫。

倒立了约莫十几息的功夫,他才缓缓收势,先是左腿轻落,再是右腿,落地时悄无声息,仿佛一片叶子飘在地上。

「献丑了。」海灯和尚掸了掸僧袍上的灰,脸上不见丝毫的费力。

小李和丁剑,以及周围被吸引过来的人,纷纷鼓起掌来。

很快海灯和尚就成这里围观的热点人物了,方言和老范对视一眼知道这会儿还是别去打扰人家了。

两人接着看起了手里的书。

老范他指着书中画的穴位图,皱起眉头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