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1章 匈奴表忠(1 / 2)

加入书签

这两年随着甲胄换装,中军的战力愈加强势,征辽东之时也不过动用了两万中军。陛下是马上皇帝,将中军在手心里攥得愈来愈紧,也是常理。

不过按照枢密院六房的配置,似乎与尚书台的六部相同?那刘晔这个枢密右监,岂不与自己身上这个尚书右仆射的职司相仿?枢密院那些参军,岂不是要都借着这一股风直上云霄,跃为两千石了?

真是时也命也!

刘晔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臣第二问是问官职级别。敢问这六房枢密,都是何等级别?级别定则人心定,还望陛下示下。」

曹睿从容说道:「朕看过了,原本管着诸事的各参军都为千石,如今升为比二千石。」

二千石可以分为中二千石丶二千石和比二千石,俸禄各有不同。按照现今大魏的职务分划来论,六部尚书与九卿相仿,都是中二千石。这般看来,六房枢密要比尚书们位置要低了?

不过这也是难免的事。毕竟此前都是一个个千石参军来管,如今统升为二千石,也算是皇恩浩荡了。陛下做事夙来大气,连改枢密院职司也是这般。

刘晔顿了一顿,开口问道:「臣还有最后一问。

「方才陛下说中军之事,由枢密院和兵部各自负责一处,其馀之事由中领军丶中护军来管。那麽枢密院与兵部之间,又该如何划分清楚明白呢?」

曹睿笑着说道:「刘卿果然多智,朕今日就在此将你们两位枢密,还有司空丶武尚书一并请来,为你们划分清楚的。」

「总而言之,凡是涉及指挥的事情,都由枢密院来管。上到临战指挥,下到防御部署,都是这般。而兵部,只管甲胄丶马匹丶选兵丶军粮这些事情,不涉及指挥。」

「朕如此说法,你们四人能否听懂?」

司马懿和武周还没说话,刘晔也还在思索之中,王观却站起身来,朝着皇帝拱手:

「陛下,臣有一事不解,还望陛下训示。」

王观历来觐见的时候话语都少,今日主动表示有言要问,曹睿倒觉得有些新鲜:「王卿有何要问?」

王观说道:「按照此前的制度,枢密院内可管甲胄丶可管马匹丶可管军粮,莫非这些事务以后都要交由兵部来为吗?这样一来,关西丶荆州丶扬州丶河北四房,岂不是处处要与兵部沟通,行事恐难如此前一般迅捷。」

王观话语一出,堂中的目光全都移到了他的身上。

司马懿此时心中冷哼一声,难如以前迅捷?要的就是四方军队处处受兵部限制!

反正中军由陛下直管,有事朝着兵部下旨即可,本质上并不由兵部把控。

没等曹睿亲自开口,站在众人面前的裴潜就开始为皇帝解释起来了:

「好让王左监知晓,枢密院设立之初衷,本就是为了替天子指挥四方军队,与兵部同为天子爪牙钳制四方。说到底,枢密院与兵部乃是一体,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处理公事,细节分划上略有差异罢了。枢密院只管指挥调度就好,其馀诸事由兵部协作,似乎更高效些。」

裴潜话音落罢,曹睿看向裴潜的眼神也亮了起来。就连司马懿和刘晔二人,此时都觉得有些意外。

以前怎麽不知道裴潜这麽会说话呢?更关键的是,裴潜方才所说的这句话是为皇帝调和臣子,这是执政之臣的基本素质!

王观默然不语,不知是被裴潜的话怼回去了,还是站在原地自我纠结。总之愣了片刻后,王观这才说道:

「臣此问是出于公心。如今荆州正在交战,扬州丶关西恐将临战,正是紧要关头。中枢如何去改,臣并无半点意见,只求莫要影响各处用兵就好。」

曹睿连忙说道:「朕明白王卿之意。王卿做事素来稳妥持重,无需向朕解释。」

「是。」王观微微低头。

此时武周也有些坐不住了,枢密院明显是精简了些,但这麽一大摊事情都甩到兵部之上,他也难以管辖过来。

「臣有事想禀报陛下。」武周身形缓慢的从座位中站了起来,朝着皇帝拱手行礼。按照年龄来论,武周武尚书确实比堂中的司马懿丶刘晔丶王观等人都要更老。

曹睿点头:「武卿请说。」

武周拱手道:「若是军粮丶甲胄丶军马丶徵兵等事都由兵部负责,臣丶臣恐怕兵部人少事多,实在有些顾不过来。」

曹睿倒是果断:「若有军粮事务,兵部发文找民部去做。甲胄之事,找将作大匠去要。朕让兵部来管,倒也不是让你们事事都亲力亲为的。」

「臣明白了。」武周微微点头。

「那好,若无异议,此事就这般定下了。」曹睿看了一圈,却发现司马懿一直都未说话,转而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