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府(1 / 2)

加入书签

七月最后一天,在大索全城三日,反复搜检之后,邵勋在将佐们的簇拥之下进了城。

文官们还好,武将却很不高兴。

三天前的大战,阵斩勒兵步骑七千余,俘五千余人,逃回城中的大概有一万七千余人,剩下的基本都溃散了。

石勒逃回邺城之后,整顿败兵,只有一万七八千步卒可用,另有邺人丁壮万余、骑兵万人。

当晚,骑兵逃走了两三波,走了近七千人,邺内人心惶惶。

从白天到晚上,晋军攻城不断,数次突破,登上城头。虽然都被推了回去,但攻城能上城头,本身就意味着这座城池很危险了,况且当时出动的还是辅兵之流。

诸将围在邵勋身边计议时,个个兴高采烈,拍着胸脯请战,说第二天拣选精锐,定能在日落前攻克邺城。

但局势的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当晚就有人出城,或降或走,除了少许石勒部军士外,绝大部分是新征发的豪门僮仆。

下半夜金明门就被人打开了,让随征而来的大将们非常失望,除了羊聃羊彭祖。

但或许还有机会,不是吗?战争的主要部分已经过去,但并未完全结束。

石勒在邺城以北诸郡还有三万多步兵。

骑兵数量不多,但还是有的,况且此番邺城大战,石勒招来了两万骑左右,前后死伤绝对不会超过三千,主力犹在,只是他们可能不会再听石勒的话了。

陈公不会给石勒重新征召兵马的机会。

待军资、器械囤积完毕后,很快就会出动兵马北上,至于这个“很快”是多快,可能是——明天?

日上三竿之时,邵勋一行人抵达了邺宫附近。

他是自中阳门入内的。

邺有七门,南侧有三门,中阳门居中,西边是凤阳门,东边是广阳门。

北侧有两门,西边是厩门,东边是广德门。

东侧有一门,曰“迎春门”,也叫长春门、建春门。

西侧有一门,曰“金明门”,也叫白门。

迎春门、金明门东西相对,两门之间的大街是邺城的东西轴线,将城分为南北两個部分。

南半部分除少量官署、仓库、军营之外,大部分是里坊——住宅区、商业区、手工业区。

邵勋入中阳门后,行走的大街(铜驼街)两侧便是密密麻麻的里坊。

里坊有墙,墙上有门,墙内包围着若干建筑,居住着若干百姓。

整个邺城,大概有三十多个里坊,官员、百姓多居于此。

其实在北城区东北角还有个里坊,俗称“戚里”,即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富丽堂皇,非常豪华,但已毁于战火,只剩断壁残垣,不好住人,故石勒帐下将佐们都没去那里住。

马车辚辚而前,亲兵举着大盾左右遮护。

前后左右,甲士如云,旌旗蔽日。

坊墙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多为银枪军士卒。

坊墙内部的街道上,也有少许屯田军兵士警戒。

这排场、这安保规格,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和天子也差不了太多了。甚至于,天子出行前进行的“清街”,很多时候都没这么夸张。

马车很快走到了铜驼街的尽头。

这是一个十字路口,与金明门内大街(或迎春门建春门长春门内大街)交汇。

马车很快停下了。

邵勋今天没着甲,穿了件浅蓝色的袍服,负手立于大街之上,仔细看着这座被他征服的北方名城。

“参见明公。”哗啦啦一阵甲叶子作响,以李重、羊聃、王雀儿、金正四人为首,数十员将校齐齐见礼。

他们在前,幕府文吏们在后,他站在邺城的正中央,此情此景,真想——赋诗一首啊。

但他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只点了点头,然后举步向前。

将校们纷纷退往两边,然后跟在他身后。

蔡承领着亲兵快走几步,抢在前面进了司马门。

所谓司马门,即邺宫南侧的正门之一,门前有赤阙楼台,乃曹操所建。

入门之前,邵勋抬头看了看,宫墙历经战火,损坏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倾颓了,只用木栅栏堵住。

司马门应该也是后来修的,因为看起来比较新。

举步入内之后,便是所谓的邺宫内朝了,即曹操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

司马门后有左右相对的院落,左边有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少府卿寺,右边有奉常寺、大农寺。

房屋倾颓,屡经战火,惨不忍睹。

石勒据邺数年,遣人重修了其中部分建筑,用作官署,但并未全部修缮起来。

邵勋向左拐入了丞相府。

“君便是张孟孙?”邵勋看着立于窗下的一中年人,问道。

此人身量颇高,相貌清癯,典型的中年士人长相。

但眼睛很大,看人时颇有几分幽深的感觉。

呵,心思深重之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