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八十六章 抓捕与人选(1 / 2)

加入书签

邺城已陷入彻底的混乱之中。

没过太久,邺城七门洞开,无数人蜂拥向外,连夜出逃,闻讯赶来的晋军堵都堵不住,只能放箭让他们冷静一下。

城外亦有大批兵马在调动,试图拦截溃逃的敌军。

石勒派出了二十多名亲兵去通知众人。

混乱的街道阻碍了他们的行动。

铜驼街——邺城正中直通中阳门的大街,与洛阳同名——上到处是乱跑乱撞的军士。

大部分人扔掉器械就回家了,本来就是邺人,临时拉来的壮丁而已,不散何待?

桃豹手下的郡兵也按兵不动。

骑兵更是早就陆陆续续跑掉了大半,剩下的人被堵在城里,急得破口大骂,却不知道该骂谁,因为他们现在是懵逼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诚然,谁都知道外城早晚会破。

真正能打的就一万多步卒,靠他们驱使临时征集的万余丁壮,只够勉强把城墙站住,但却没有足够的预备队——除非让骑兵下马帮助守城——城防非常脆弱。

但怎么着,三五天还是能守住的吧?

这才一天不到,外城直接就没了,让人诧异,明明方才还有人看见大胡整顿完溃兵,带人去巡城了呢。

一定是那些开门溃逃的乌桓人坏的事!

部大们一边大骂,一边暗恼怎么没早下决心,跟着乌桓人一起跑。浑然没考虑到,正是他们这帮杂胡的跑路,进一步瓦解了军心。

发泄完后,他们也不含糊,立刻自驻地出发,加入逃跑的行列。

因为骑兵的特殊性,需要相对广阔的地域,因此部分驻扎在邺宫之内,部分驻扎在铜爵园内。

邺宫有园林,有文昌、听政、断政等殿,铜爵园更是一大片园林草地,地方还是比较大的。

诸胡骑兵自邺宫延秋门而出后,复入铜爵园,然后向北,出厩门向北狂奔。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铜爵园在邺城西北部,可以说一进金明门,左手边就是铜爵园了,因此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晋军,总数不下两千,且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

前面进城的已经向前冲,往城中央的大农寺等核心地带去了,后面的则左右分兵,一个向南进入诸里坊,一个向北进入铜爵园,反复搜索,击溃任何乱跑乱撞的守军,控制各个要点。

所以,从这里出逃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这里的晋军数量非常多,无奈对骑兵来说,这里就是他们最好的出逃路线。原因无他,足够宽阔。

刘曷柱、刘贺度父子率军路过三台时,犹豫了下。

所谓三台,即冰井、铜雀、金虎三台,自北向南排列在西段城墙上。

建安十五年(210)冬,铜雀台最先建成,以城墙为基,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曹操曾在此宴请蔡文姬,听她演唱“胡笳十八拍”。

建安十八年(213),在铜雀台以南建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三十间。

建安十九年(214),在铜雀台以北建冰井台,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

台中有冰井,又称冰室、玉井,深十五丈,可储存冰块、食品、盐等物资,以备不虞。

三台之间两两相距六十步,中间有阁道式桥相连。

也就是说,三台之所以险固,历史上屡屡成为最后的坚守之地,最大的原因还是其本身地势较高——曹操在邺西治水,挖出的土全用来堆高三台了,三台的存在,也让邺城西段城墙变得不规则。

要想上三台,得先下马,然后走好长一段爬坡路……

刘氏父子很快放弃了,因为晋兵已经靠了过来。最后看了眼三台后,他们呼啸离去,消失在铜爵园中。

在他们走后没多久,晋军已开始向三台进发,爬坡仰攻。

这個时候,石勒派遣的两名传令兵才匆匆抵达。

一人踉踉跄跄,身上还流着血,另一人没受伤,但也失掉武器,二人远远看了眼三台,叹了口气,跑了。

铜爵园内的晋兵越来越多,他们很快封闭了厩门,然后向东穿过整个园林,抵达邺宫西墙外,撞开墙上的小门后,蜂拥入内,边搜索边前进,最后与从城东迎春门进入的银枪军在邺宫的“五门三朝”区域会师。

路上不断遇到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的溃兵,基本都是喊一嗓子就降了。

唯有少数人还在负隅顽抗——

王阳率千余人据守邺宫内的丞相府。

相国府(魏国相国)内亦有数百兵不肯降。

御史大夫府(魏国御史大夫)内有五百来人。

北城墙齐斗楼上有将领聚众近千,与入城晋军反复厮杀。

当然,三台守军还未降。

城东北片的贵族居住区(戚里)内也有零零散散的抵抗,但都不成气候了。

入城兵马闻讯赶往这些地点,将其团团围困。

这么一看,真正愿意为石勒厮杀的,其实就这四五千人,其中骨干分子可能还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多为临时裹挟进去的。

这大概也是最初石勒做好最坏打算,放弃外城,退守三台时的核心人马——诸将亲兵、僮仆,他最后的余烬。

******

天光熹微之时,邵勋登上了城外的高台,俯瞰战场。

距离昨天的大战其实才过去一天而已。

战场上的尸体都还未全部清理干净,邺城外城就已经基本被占领了,如今只余少数区域还在抵抗。

其中三台大概是最难攻打的。

三十多米高,守兵居高临下,防御起来非常方便,于是只能围而不打。

这个时候,好消息一个个传来。

“白藏库、乘黄厩内捕得伪中垒将军支雄。”亲将蔡承轻声禀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