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9章 朱翊钧看来看去,只看到了吃人两字(1 / 2)

加入书签

第1029章 朱翊钧看来看去,只看到了吃人两字

松江地面把皇帝请来,有一整套完整的规划,要藉助皇帝的威权去推行。

而这套规划,在阶级认同上,更加靠近穷民苦力,而非势要豪右,乡贤缙绅。

这既是官僚们在强人政治下,不得不发生的自我改变,也是官僚们为了保证自己超然地位的举动。

在万历维新这二十年,松江府从小渔村到世界贸易中心,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官僚们敏锐的发现,势要豪右丶富商巨贾这两个阶级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简单而言,当大明牢牢占据商品优势地位,依靠先发优势,牢牢占据高利润的产业上游,在海贸中占据肉食者地位,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数不胜数的势要豪右和富商巨贾来。

一旦让官僚们发现,这两个官选官之下的阶级可以被替代,并且这两个阶级可以威胁到官选官阶级的时候,就到了官僚们发挥他们能力的时刻。

薪裁所,一个李乐和王谦商量出来的办法,四快,限期半月考成,力求最快速的调节劳资矛盾,一个针对垄断资本这个庞然大物的工具。

对于劳资矛盾的调节,李乐和王谦,有些分歧。

李乐认为,占据商品优势地位更加重要,而王谦则认为,朝廷履行调节矛盾的职能更加重要,二人虽然有些分歧,但并不代表着路线不同,文教七令丶民生十条,是二人共同规划。

李乐和王谦,也没有忽略广大穷民苦力,在劳资矛盾调解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万历九年,废除贱奴籍令下达,包括松江府在内的江南,发生了大规模的奴变,温和点的踞坐索契,激烈点的操戈索契,再激烈点的杀人索契,比如削鼻班。

奴变极大的推动了废除贱奴籍制度的推行。

万历十年,上海县崇义坊宏源大染坊发生了工匠占厂索禄,若非上海知县姚光启处置得当,靠着自己脸上的一道伤疤,换取了匠人们的信任,恐怕又是杀的血流成河。

也是那一次,劳资矛盾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万历十三年,皇帝南巡至松江府,亲自处置了一起灭门惨案,劳动报酬不肯发放的同时,还苛责羞辱匠人,最终引发了匠人的暴动,最终皇帝出面平息,让劳务契书政策得到了广泛认可。

万历十七年,陛下再次南巡,松江府确实没出事,但浙江还田结束,有还乡匪团,破坏还田政令,而侯于赵巩固还田政令,也是利用最广大的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力量,而非乡贤缙绅。

浙江还田令的成功,彻底拉开了大明还田丶营庄的序幕。

在黎牙实看来,大明的百姓,从来都不是温顺的,不肯安安静静去死,而是会纠集起来,和不肯向下分润利益的肉食者,玉石俱焚。

大明在劳资矛盾的调解中,依靠了最广大劳动者的反抗力量,依靠皇帝陛下的威权,持续推动。

「王谦,四月初三,你随泗水侯殷宗信一起去吕宋,就任吕宋巡抚。」朱翊钧说起了给王谦的任命,并且详细交代了大明对吕宋的诸多安排。

王谦详细聆听了圣训,虽然这些事儿,在王家屏的书信里,已经说的非常详细了。

王谦思索了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停发吕宋宝钞,换黄金宝钞为宜,对过往所有吕宋宝钞进行换钞。」

「为了减少麻烦,吕宋宝钞不仅可以兑现万历通宝,还可以兑现银币,其实和黄金宝钞已经没有什麽区别了,再进行区分,恐怕不利两地沟通商贸。」

朱翊钧眉头紧锁的说道:「你说的大司徒也跟朕说过,朝廷已经准备停发吕宋宝钞了。」

「但这样一来,黄金宝钞就实际超发了,一年1200万贯宝钞,但朕只能收储150万两黄金,一两黄金等于五两白银,超发了近一倍的黄金宝钞。」

「最早二十五年,最晚三十年,黄金宝钞的总发行量,就要超过两成准备银的下限了,黄金宝钞就会和费利佩的金债券一样崩溃。」

朱翊钧想起去年,他要停发宝钞,却被内阁丶户部给封驳的事情,最终他被说服了。

黄金宝钞就跟一个随时要爆的雷一样,让朱翊钧忧心忡忡。

王谦面色古怪,他欲言又止,反覆斟酌,才低声说道:「陛下不在松江府,其实…流通到海外的宝钞是不必兑现的。」

「嗯?」朱翊钧一愣,惊讶的看向了王谦,眉头紧蹙。

「陛下,流通到海外,是不用兑现的。」王谦重复了一遍他的话,大家都是读书人,他说这话,陛下只要转过弯来,就能明白他究竟是什麽意思了。

吕宋宝钞的兑现量其实很小很小,因为宝钞要在整个南洋流通,甚至有些不太够用,只有很少部分需要在大明腹地兑现,多数时候,兑成白银这件事都不会发生,而是变成各种货物。

黄金宝钞在大明腹地,才是可兑现货币,在海外,是不可兑现货币,只是人们相信在遥远的大明腹地可以兑现,所以才有价值。

更加直白的讲,宝钞是大明掠夺海外财富的重要工具。

陛下在宝钞问题上,主要考虑的是皇帝的信誉,但真正做事的臣子,比如在松江府的李乐丶王谦,看的更加清楚,海外的通行宝钞,根本不用兑现,所以超发的问题,其实完全没必要困扰。

朱翊钧沉默了许久许久,才说道:「朕想的片面了,这话到外面,绝对不要乱讲。」

「臣遵旨。」王谦赶忙应承道,他就是跟陛下说说,去外面胡说八道,那不是等着被陛下砍头吗?

在王谦看来,皇帝陛下的思虑当然是正确的,但陛下思虑并不是完全周全的,因为陛下远在京师,不在松江府,对吕宋宝钞的具体运行,了解不是很多,想不到这方面理所当然,所以才走入了一个死胡同里。

万历黄金宝钞,从来不存在超发问题,因为不用对海外的宝钞进行兑现,海外夷人没有能力让大明兑现。

夷人有快速帆船吗?有三十六斤火炮吗?有十六万训练有素的水师吗?没有这些,还要让大明兑现宝钞,那是在找死。

这话很没有道德,所以皇帝不让王谦乱讲,对王谦本人不利。

王谦和皇帝陛下又沟通了许久,他才俯首告退。

「这些个读书人啊,满肚子的坏水!」冯保看到王谦离开后,啧啧称奇的说道,能说文臣坏话的时候,冯保绝不说一句话好,但冯保不认为自己说的是坏话。

这王谦,真的是太坏了,惑乱君心!

人无信不立,怎麽能蛊惑陛下陷于无信的危机中?

这些事儿,大臣们悄悄做了,不用让陛下知道就是。

「国姓爷也是个读书人。」朱翊钧翻看着手里的一本奏疏,殷宗信写的《吕宋概要疏》,满篇全都是仁义道德,但朱翊钧看来看去,只看到了吃人两字。

万历四年,殷正茂推行许民自耕,看起来是汉夷都可以做自耕农,怎麽看都对夷人有利。

但到了万历二十年再看,吕宋的自耕农里,根本没有夷人,撒把种子看天收的夷人,根本种不过精耕细作的汉人,更不用说人力成本更低的种植园了。

最后这些夷人垦出了荒田,就成了种植园的一部分,所以夷人是实际上的垦荒主力军,但垦出来的田,最终都流向了种植园。

万历六年,殷正茂再推行政令,铜镇之外,许民自理,就是允许夷人部落自己处理自己的纠纷,这政策看起来更加仁义了,看起来非常的尊重夷人。

可到了殷正茂离世的时候,铜镇的范围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而且多数都不是攻城略地武力征服,而是这些部落自我消解后,彻底依附到了这些铜祥镇。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完全是因为,大明在吕宋的殖民者其道德下限,超过了本地统治者的上限。

吕宋的自然禀赋很好,日照时间长丶降水充沛丶土地肥沃,如果夷人自己统治自己,那岂不是幻想中的乌托邦了?

但实际执行的结果而言,本地的族长,只会把壮丁打包卖给商贾做夷奴,把女子一批一批的拉到铜镇丶汉乡镇做南洋姐,把所得全都用于自己的享乐。

大明的开拓,让这些本地的统治者,见识到了一个繁华的世界,为了进入这个世界,他们开始大力的向下压榨,而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灭亡彼此,最终全都变成了铜镇丶汉乡镇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跟云南这两百年的改土归流就很相似了,很多的土司消失了,变成了黔国公府沐园的一部分,只不过,吕宋因为大明开海的原因,商贸更加发达,这一进程被极大的加速。

类似的政令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殷正茂的仁政。

在殷宗信真的做了泗水侯府主人之前,他是不用考虑这些问题的,当殷宗信真的当家的时候,他越琢磨越是觉得不对,但他在奏疏里,自然不会对父亲提出质疑,只是说自己会配合新任巡抚王化吕宋。

朱翊钧到了松江府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操阅军马的地方,从北大营变成了松江水师。

松江水师的大营就设立在距离黄浦江行宫十里的上海县旧码头,当初松江水师选择此处驻军,并且营造了海事学堂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的滩涂。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里已经变的非常繁华。

松江水师的惠民药局,也成了附近百姓看病最常去的地方,价格非常便宜的同时,医术高超。

当然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他的休息时间变多了,并不是所有的奏疏,都需要流转到朱翊钧手里,京师留守朝廷也能处理一部分不那麽棘手的庶务,朱翊钧的工作量,大约只有平日里的一半。

王皇后作为陛下的枕边人,很明显感觉到了陛下的闲暇,立刻开始了李太后交代的任务,给陛下纳妃嫔。

上一次宫里有新人进来,还是万历十七年,陛下南巡收的顾眉生,这已经是四年前的事情了,李太后让王皇后张罗此事,多少也有点交权的意思,以前都是李太后张罗。

三十而立,日后,这后宫的事儿,都归王夭灼管了。

冯保这个花鸟使立刻开始发力,安排了应天提督内臣张进丶松江提督内臣张诚二人,在皇帝开始南巡前,这二人就提前半年开始遴选美人。

皇帝陛下驻跸松江府七日后,这选美就在王皇后的坚持下开始了。

「这皇嗣可是国本,不可不慎重,夫君,这宫里的美人都人老珠黄了,也该进几个新的姐妹了。」王夭灼领着一班太监,准备了足足三个画箱,里面有六百名等待遴选的美人。

「胡说什麽,哪里人老珠黄了?让朕看来,还是娘子更加美艳一些。」朱翊钧可不觉得王夭灼已然美色不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