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1 / 2)
第990章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张居正回到了全楚会馆动笔写奏疏之前,先让游守礼把他和李成梁这麽多年来往的书信取来,他需要确定辽东的许多情况。
李成梁是个大老粗,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这些书信,有助于张居正了解辽东情况。
书信很多很多,比如在发现查干湖的时候,如何打胖头鱼,如何把活鱼送到宫中等等。
胖头鱼是辽东给陛下的贺礼,皇帝两次下旨不要进贡活鱼,劳民伤财,但李成梁和侯于赵我行我素,最后陛下也只能由他们进贡活鱼了。
因为给陛下进贡活鱼,查干湖的胖头鱼才能卖到辽东丶北直隶丶山东等地。
皇帝吃过都说好,那自然畅销了。
皇帝南巡两次,沿途多了不知道多少皇帝吃过都说好的商货,万历贡面丶万历贡酥丶万历御饼等等,至于陛下到底有没有吃过,张居正都不知道。
皇帝到底吃什麽,一天吃几碗饭,可是个机密之事,杨博当年都被陛下诘问,就这麽好奇朕一天吃几碗饭?杨博惊恐难安跪地不起。
随军商贾,是一种大多数士大夫都不了解的生态,大明军征伐所获,最后都处理给了这些商贾,而这些商贾,也是垦荒的主力之一。
张居正又找了好多洪武年间的史书,参详了洪武三丶四年制定的《中盐则例》,也就是开中法。
以盐丶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丶马匹等物丶开垦荒田等等做法,都是中盐则例的规定。
商垦丶军垦就是洪武初年,太祖高皇帝设计的制度,这套制度一直有效运行到了孝宗的弘治五年。
「孝宗…」张居正查阅了关于开中法的所有旧案之后,久久无法平静,他真的有点一言难尽。
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对开中法做出了改变,提出了折色法,商人不用再长途跋涉把粮食等物运送到边方地区,只需要到盐场纳银就可以获得盐。
这看起来直接增大了朝廷岁收,但很快,盐场纳银拿盐的银子,到朝廷就只剩下了一百三十万银左右,这点银子,还没有海带生意上交的利润高。
大明盐法也被孝宗叶淇这对君臣一拍脑门想出的折色法,给大规模破坏了。
盐法被破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纳银的是盐场,银子从下到国帑,一层又一层全都被人拿没了,到了国帑还剩下一百三十万银,各级官吏已经很尊重朝廷了。
盐法被破坏,大明财税收入锐减,这也罢了,关键是商垦大量弃地,带来了军粮不足丶边储日虚的恶果。
本来商人在九边屯耕,用屯耕的粮食到卫所换取盐引,而后将盐引送到腹地,腹地本家取盐发卖各处。
但折色法后,商人不用辛苦召集佃户屯耕,只要银子就可以换取足够的盐,商人在边方开始大面积弃地,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军粮供应减少了两成。
边方米价腾起,最高的时候一石粮高达五两银子!
商人商垦这两成军粮,就是这麽重要,因为九边是军管区,代表这里的生态其实非常的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
九边本身就处于『粮力不足丶略有欠缺』的缺粮状态,商人大量弃地,导致粮食减少供应缺少两成,对九边而言,就等同是天塌了。
别说九边,就是京师粮食突然减少两成,京师的粮价也会从五钱每石飙升到饿死两成人的价格。
第一个试图破坏开中法的人叫廖永忠,就是那个把小明王沉江的廖永忠,朱元璋大怒,差点就把廖永忠给杀了。
叶淇和孝宗皇帝一拍脑门搞出的折色法,彻底败坏了大明的盐税,也败坏了边方军粮供应,在张居正眼里,他们还要为俺答汗坐大丶俺答汗入寇京畿负一定的责任。
因为九边不败坏,俺答汗闹不出那麽大的乱子来。
张居正又把李成梁到西域后的书信拿出来看了很久,确定了李成梁到西域,依旧有随军商贾,而且数量非常庞大。
虽然李成梁家丁只有区区三千人,但是随军驿卒丶商贾丶力役丶民夫丶庖厨丶娼妓等等,超过两万人。
「这宁远侯,不知道说他什麽好,对这个花楼就这麽执着吗?」张居正把所有书信看完,把关键内容摘抄下来,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都不知道跟李成梁说了多少次,但李成梁就是不听,非要捣鼓那个花楼。
上一次,李成梁就因为铁岭花楼,跟辽东巡抚周咏起了冲突,李成梁觉得周咏洁身自好,不肯跟他一起逛花楼就不是自己人,一股子山匪做派。
现在李成梁又在哈密起了个花楼,甚至还弄了个胡旋舞厅,被甘肃言官弹劾了好多次,很多多商贾跑去哈密,那花楼就成了必去的地方,搞得许多人蠢蠢欲动。
不仅仅有腹地的烟花女子跟随,胡女也是哈密花楼的一大特色。
李成梁去西域,随军商贾也按照过去数千年的传统,开始在地方屯耕,这次开辟的是棉田,在今年三月的时候,李成梁禁止了所有商贾开垦棉田,规定只能种粮食,不能种棉花,搞得商贾怨声载道。
可在西域,李成梁的话比圣旨还管用,陛下讲道理,李成梁一股子山大王的做派,根本不跟你讲道理,不听话就驱赶,闹得凶就杀人,商贾们只能换种了粮食,不敢种棉花。
李成梁这麽规定,也不是胡闹,种棉花种的漫山遍野,导致西域粮食产量降低,西域粮食,本就区内不足丶极度欠缺,种棉花就更加欠缺了,只能这麽一刀切,不许商人商垦棉田。
李成梁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策,专门请了农学院大司农前往,看看能不能有点办法。
大司农没有办法,但大司农想到了办法。
前往西域哈密的农学院农学博士是柯延昌,他在绥远就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柯延昌把罗斯国送来的紫根草培育成功,种的绥远遍地都是,并且在甘肃时候,培养了速生杨,而现在大明大力推广的中盛良薯1号也是柯延昌带队培育。
万历二十年的崇古进步奖,已经定给了柯延昌,但柯延昌无暇领奖,会由皇帝亲自保管。
现在柯延昌在想办法解决西域漫山遍野的盐硷地问题,如果有了好的办法,就可以允许商人商垦棉田了,商垦丶军垦丶民垦,就能良性循环起来。
硷地白花花,一年种几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
盐硷地是阻碍西域粮食增产的主要问题,而柯延昌在寻找多种盐生植物,最好能够驯服这些植物,对盐硷地进行排盐。
而且这些盐生植物,大多数都是优质的牧草,毕竟动物为了口盐,连石头都肯嚼,野狼要跳进羊圈舔尿渍。
如果能够培育出适合西域生长的盐生植物,就可以打通一条盐生植物排盐丶畜牧业丶耕地扩大的良性循环,只要这个环节打通,西域的粮食产量就会不断扩大。
如果大明能实控西域两百年以上,这个循环能循环两百年,西域就是实至名归的自古以来,没人能把西域再从西域切割出去。
柯延昌的崇古进步奖奖牌,陛下亲自保管,直到柯延昌回到京师,再由陛下亲自颁发。
庞宪也曾经缺席过进步奖的颁奖,当时他在绥远种牛痘防治天花,一年多后,才由皇帝亲自颁发给了庞宪,庞宪是李时珍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
张居正综合了李成梁所有的书信和关于开中法的种种政策,开始了写《万历辽东迁民疏》。
这本来是戚继光要写的,但戚继光是个大将军,他对政务不太熟悉,张居正要帮戚继光完成这本足以和《纪效新书》丶《战争论》齐名的《迁民疏》。
戚继光回到大将军府,帮张居正写《住坐工匠吏举疏》。
张居正对匠人这个集体并不熟悉,因为张居正从来没有督办过鼎工大建,也没有督办过官厂,戚继光却非常了解匠人,因为他的亲卫都是义乌矿工。
这些浙兵跟着戚继光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勋,还在征伐绥远发现了卧马岗矿群。
对于匠人这个集体,戚继光真的很了解,他将住坐工匠和过往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写了一本万言书,送到了全楚会馆,帮助张居正完成吏举法的最后一步。
时至今日,张居正依旧不知道吏举法最开始,是王谦在皇帝面前出的馊主意,但当时,王谦就只是一个初步想法,吏举法的完善,由张居正亲自完成。
万历十九年八月初四,文华殿廷议,张居正和戚继光分别呈送了奏疏。
「先生丶戚帅,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朕代天下万民感谢二位。」朱翊钧看完了两本奏疏,由衷的说道。
张居正和戚继光再拜,俯首说道:「谢陛下谬赞。」
鞠躬尽瘁这个词,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因为这个词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得到了对手丶时间的认可。
司马懿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诸葛亮,但司马家建立的西晋,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
『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丶『大名垂宇宙』丶『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都是西晋丶东晋时候对诸葛亮的吹捧,最大的亮吹,是晋代。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和戚继光,若是日后青史论断,朱翊钧对自己的评价不在乎,坟头上堆满垃圾也无所谓,他做的事本就招骂。
但他希望史学家们能够对张居正和戚继光公正些,他们对得起朝廷丶对得起君王丶对得起江山社稷,对得起万民,更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忠一字,二人做到了极致。
群臣们对这两本奏疏议论纷纷,都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丶都是金榜题名丶都是一步步的爬到了文华殿,都是人,怎麽差距就这麽大,二位国之重臣,文张武戚,还在发力。
吏举法是大明吏治改革,而迁民疏可以大幅度的缓解天变造成的恶劣影响。
「徐州还田。」申时行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徐州地方,还田最是容易。」
申时行上了本还田疏,请出了洪武祖宗成法的大旗,打算对徐州府丶扬州府丶常州府丶苏州府和应天府还田。
本来申时行以为,苏州府和应天府最是容易,但他错了,经过和五府知府的沟通,徐州府最容易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