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9章 辽宁,则天下宁(1 / 2)

加入书签

第989章 辽宁,则天下宁

大明的监察体系,都察院的御史,其实有着非常鲜明的上管下特色。

京师之内,看起来是七品监察御史的言官小吏,弹劾元气大臣,典型的就是谭纶朝日坛咳嗽,被言官群起而攻之,但当时的礼部尚书陆树声也咳嗽,却无人弹劾。

这完全表明,在万历维新之前,都察院御史早就在长期的朝堂争斗中,变成了大臣之间相互斗争的武器,这些言官小吏背后站着的是元气大臣。

张党和晋党决战中,现在的应天巡抚王希元,还有曹大埜丶刘芬庸等人,也都是张居正的武器。

看似是言官小吏,其实是元气大臣互相争斗,所以仍然是上管下。

而在京师之外,巡抚都挂着京堂的副都御史丶六部侍郎丶尚书在地方履职,京官高两级,自永乐年间初创巡抚制度,到万历年间,一百七十多年的发展,巡抚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一方之长,总管手下的布政使丶按察使丶指挥使等。

而地方巡按,管不到三司衙门,巡按主要监察的是府州县等官吏。

被朝廷直接管辖丶监察的省级官员及以上,就是朝廷直管官吏,被地方御史监察的则是地方省管官吏。

这里面的差距很大,就像一条鸿沟一样,只有跨过这条鸿沟,被朝廷直管,在官场上,才能算是真正的朝廷命官。

朱翊钧丶张居正计穷,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这个上管下的问题。

京师是个很特殊的地方,这里面生活了太多的达官显贵,以至于顺天府无论做什麽都束手束脚,而且衙门里都是这些达官显贵的家丁奴仆。

张居正说他解决不了,朱翊钧想要让京营直接接管,被大将军戚继光否定,这太危险了,政治中心的剧烈波动,会造成一股恐怖的政治风暴席卷大明全境。

戚继光灵光一闪,提出了让京师四个官厂的匠人,充任衙役和六房书吏,来解决这个问题。

戚继光越想越有可能,猛的站了起来,而后思索良久,才说道:「陛下,官厂的住坐工匠,绝不是穷民苦力。」

在阶级的划分上,大明常常把匠人划分到穷民苦力之上,但是根据新的士农工商的划分,住坐工匠应该划分到农,也就是有生产资料的这一阶级,因为很多住坐工匠现在都有了身股,他们是官厂的主人之一。

京师四大官厂,西山煤局丶永升毛呢厂丶永定毛呢厂和永平机械厂,四大厂的住坐工匠高达10万馀众,这些匠人,是以官厂为中心的庞大集体。

戚继光面色严肃的说道:「陛下,虽然大明士林对阶级论非常抵触,认为矛盾说,治国完全足够,但是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还是要把阶级论拿出来用,要取代一个阶级,是要用另外的一个阶级代替。」

「如果从阶级论切入,臣发现,顺天府衙门的六房丶衙役,其实都是士绅阶级培养出来的打手丶家丁。」

「要取代士绅阶级在京师的特殊地位,不是京营锐卒,而是匠人。」

戚继光说完之后,立刻清晰了起来。

京营是跟皇权完全绑定在一起的,皇权因为京营的壮大而愈发强横,但同样,京营对皇权有着致命的威胁,这是一个对立且统一的矛盾体,所以京营不能军管京师。

但匠人可以,匠人个体或许弱小,但他们的集合体官厂,拥有莫大的威能,爆发出来的力量,连皇帝都要侧目,朝廷需要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从官厂生产,甚至是粮食。

水肥丶精绝盐的增产效果有目共睹。

匠人出身的六房书吏丶衙役,可以让顺天府丞少受来自下属方面的夹板气,解决部分问题。

匠人前段时间刚刚下山过,没人能够忽视官厂匠人的力量。

「戚帅此言甚是有道理,甚是有道理!」朱翊钧眼前一亮,坐直了身子,对着冯保说道:「快去文渊阁请先生来。」

朱翊钧让张居正把把关,有好用的人才,自然要多询问,制定政策时的每一分郑重,都会让政策更加顺利的执行。

张居正很快就来了,冯保把奏对的全过程说于张居正听。

张居正听到皇帝要军管京师,略显感慨,他对弟子很了解,顺天府百一这几个字,都快成了皇帝的心病了,所以做决策,才会显得有些急切。

其实以皇帝陛下对京营的控制力而言,紧急情况下这麽做,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张居正曾经设想过戚继光造反,大将军和皇帝火并的画面,那个画面简直没法看。

因为皇帝只要往城门口一站,就没有锐卒会对皇帝陛下动手。

陛下是一个从不克扣军饷丶喜欢找理由发赏银丶对军兵极好丶每天操阅军马丶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军属丶太子扶忠烈灵柩从天津州回京安葬的君王。

当然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京营锐卒,完全值得这份礼遇。

五代十国,谁的拳头大谁当皇帝的混乱时代,那个年代的军兵,都没有得到过如此的礼遇和尊重,那个时候的军兵,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工具罢了。

五代十国,哪位天子,愿意让太子扶普通军兵的灵柩回京安葬?

文斗和武斗,都是斗,对国朝元气损害的恶劣性质,完全相同,没什麽区别,武斗看起来更加惨烈一些,但是文斗,江山社稷要付出的代价也很重。

皇帝陛下是个活生生的人,对顺天府百一这件事,有点急眼了,要军管,要掀桌子,在万历年间是可以有效运行的。

可是万历之后呢,大明朝这日子过不过了?大明难道要向着暴力完全失控滑落不成?还是如同陛下从未公布的第四卷一样,直接消灭帝制?

生产力没有达到某种界限之前,消灭帝制绝非一个好的选择,陛下写完第四卷,都不肯公布,陛下也知道完全不是时候。

戚继光的不认同,是为了长治久安考虑,戚继光本人和皇帝关系非常好,戚继光也是皇帝的武道老师,也是帝师,但下一任的总兵是李如松,李如松和皇帝关系就没有这麽亲密了。

戚继光现在答应,下一任总兵李如松,怕是只能,自刎归天。

张居正听到了皇帝说计穷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无力感,他其实也没办法。

当匠人两个字出现的时候,张居正眼前一亮,而后越来越亮,他猛的站了起来,焦急的在御书房内走了三圈,才赶忙俯首说道:「陛下,臣失态了。」

「陛下,通了,一切都通了!」

「先生坐坐坐。」朱翊钧示意张居正先坐下,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态度,孔夫子说要三思而后行,显然张居正才经过了一思,现在他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

而且这个时候的张居正看起来有些激动,在情绪激动时候坐下的决策,很容易犯下重大错误。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汉武帝打赢匈奴,彻底奠定了中原王朝的根本基业,不是靠的愤怒,而是长远的谋划。

朱翊钧能主持万历维新,不是靠着满腔激情,也不是靠自己,而是大明国朝万万百姓的齐心协力,万夫一力,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张居正坐定后,思索了足足一刻钟,又喝了一盏茶,才开口说道:「陛下,没有哪个进士,金榜题名时,就想着自己要做个贪官污吏,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为的是治国平天下,国泰民安。」

「但很多时候,到了地方履职,就不得不和光同尘,不得不同流合污,时日一久,权力丶美色丶金钱的异化之下,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奸臣佞臣,满肚子的算计。」

「这也是为何翰林院翰林直入内阁参与机密的原因,因为不去地方的翰林,不会被这些彻底异化,但只修书的翰林,又太缺乏地方主政经验,很多事只能凭空想像了。」

「现在,官厂匠人,可以成为重要倚靠了,戚帅所言,打通了吏举法的最后一步,吏员出身。」

张居正足足讲了一刻钟,才把自己的想法讲完,戚继光在一旁听了许久,有些愣神,他提出匠人这两个字,完全是为了君上分忧,别无他念,但张居正却立刻从京师想到了地方,从匠人二字想到了吏举法。

住坐工匠出身考取吏员,吏举法入大学堂进修获得官身,进而获得了完整的晋升通道。

这一点是戚继光完全没想到的。

果然,吏部尚书一定要擅长吏治!

就像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真的很擅长礼法一样,时至今日,大明很多事,都要引用当年万士和的话去解决。

如果地方也有了官厂,这些官厂的工匠培养出了足够的书吏,而匠人子嗣们也能够充任衙役,不用多,只要能有一少半,那麽履任地方的朝廷命官,就不用倚靠地方士绅培养的书吏丶衙役了。

而匠人,最是守规矩,戚继光最喜欢的兵源就是匠人丶矿工,因为不把官厂法例当回事儿的匠人,一定会出生产事故,很多法例条规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考成法是万历维新的基石之一,维新不治吏,百事不成,而自万历十五年开始的吏举法,将会为大明日后继续维新,提供足够强劲的动力。

「在丁亥学制没有完成之前,官厂匠人成为书吏,将会成为大明吏举法的基石之一。」张居正讲完了自己的构想,表明了官厂成为地方衙门六房书吏不是吏举法的终点,仍有后续,那就是丁亥学制大成后,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

如果丁亥学制可以完成,那麽士绅阶级的根基彻底动摇,丁亥学制后,大明将完成彻底的蜕变,代表着权力的进一步下探,当然距离万民全面参政丶议政还很远。

丁亥学制绝不代表着地方士绅会彻底消亡,这些士绅在地方仍然拥有着莫大影响力,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阶级之下的万民,生杀予夺了,陈大壮的父亲为兖州孔府的狗披麻戴孝丶送殡之事,不会再发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