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0章 从40nm到27nm的跨越(2 / 2)
只是理所当然地失败了。
「传统的折反式物镜组内部包含超过三十片精密镜片,用于校正像差丶色差,并尽可能提升数值孔径……不仅结构复杂,体积和重量很大,而且其中的反射元件对于加工精度的要求非常苛刻。」
张汝宁进一步介绍道:
「而在更新的1800物镜组里面,大部分功能被集成在少数几片核心镜片上,独立光学元件的数量缩减到14个,所以体积比老型号小了一半以上……」
「……」
就在这时,一直坐在控制电脑前的何修军突然站了起来。
「张组长,最新一组测试数据已经处理完成!」
他走到张汝宁同时也是走到栾文杰身边,汇报导:
「193nm波长下,1800物镜组的等效数值孔径(NA)实测最大值为1.8009,最小值为1.7996,NA一致性达到±0.0013,该数值远优于我们设计指标要求的±0.006,也完全符合设计方案中理论NA值1.80的预期……」
「全视场振幅极化量RMS(均方根值)实测最大11.85%,最小11.80%……」
「全视场相位延迟量RMS实测最大3.77nm,最小3.45nm……」
实际上,这里面的多数参数都是之前就已经测完的,而且往常也不需要他专门汇报一遍。
报告导出来,大家分别翻阅就行了。
但此刻面对亲临一线的栾文杰,这份详尽到几乎冗馀的数据汇报,就显得格外「恰到好处」且分量十足。
「等等。」
果然,栾文杰打断了后续的参数报告。
他既然是专程来考察光刻机,那对于这些基本参数自然有所了解。
虽然被一大堆突然涌入的数据搞得有些头脑发胀,但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最关键的部分。
NA值,1.80!
「我记得之前提交上去的那份评估报告里,最高规格的数值孔径预估是1.70?」
面对这个问题,张汝宁脸上露出一丝茫然。
他并不清楚有个什麽评估报告的事情。
常浩南则立刻接过话头解释道:
「栾主任,那份报告里使用的1.70数值,值是我们在进行不同技术路线横向比较时设定的……嗯……参照基准,当时为了公平对比,说明鑥铝石榴石体系的优势,我设定的前提是其他所有条件,比如光源丶视场丶机械平台等都保持一致。」
「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因为物镜组的整体结构变得简单了很多,所以这套系统的底镜有效视场比之前的1500物镜组拓宽了大约15%……换句话说,在相同NA值要求下,光线通过物镜边缘区域的入射角度可以更小,这极大地减轻了设计超高NA系统时最难克服的边缘像差压力……」
「……」
「总之,」他最后总结道:「这0.1的额外提升,是设计自由度增加带来的实际工程红利,也是新方案综合优越性的直接体现。」
栾文杰未必完全听懂了他的长篇大论,但眼前的结果显然令他心情大好:
「所以常院士,刚才你提到华芯国际能以MPP工艺大批量生产新一代的7nm晶片,关键就在于这个1.80的NA值?」
常浩南点头:「正是。」
接着,又从旁边拿过一张表格递给对方:
「1.80的数值孔径,相当于我们把193nm DUV光源的等效波长压缩到了107.22nm,对比NA值1.35的老体系,相当于把特徵尺寸的理论极限从40nm一举推进到27nm左右!」
栾文杰的视线表格上飞速移动,最终找到了27nm对应的节点尺寸——
三星的5nm,或TSMC的7nm++,或英特尔的10nm。
总之,已经是目前最强的一档。
是过去一般认为,只有EUV光刻机才能够涉足的领域。
看到对方的视线已经不再移动,常浩南终于给出了阶段性的结论:
「这个能力,足以覆盖当前TSMC丶三星等厂商定义的7nm,乃至未来3-5年内可能出现的更先进节点的全部生产需求!而且,都是依靠单次曝光工艺就能稳定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ArF-1800光刻机的主体架构,除了这个革命性的物镜组以外,其馀光源系统丶精密工件台丶掩模台以及对准器等核心子系统,都沿用了ArF-1500平台上的成熟设计,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设备的可靠性用户的转产速度。」
说到这里他稍作停顿,让栾文杰有些缓冲的时间。
之后,又掷地有声地强调:
「这意味着,一旦设备交付,华芯国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产线切换和产能爬坡,无需漫长的调试和适应期,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从材料丶设计到制造,都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稳定丶安全丶可控!」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