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5 章 第十四章(1 / 2)
第415章第十四章
在赵鹿鸣的那个时代,曾经听闻邻国发生过一场政变,具体怎么变的就不多说了,差不多就是郓王这个风格,兵不血刃,因此没有寻常政变的血腥味儿,倒很喜感,很适合拿来闲聊。
关于这场政变为什么失败,一位亲友评价说:“贾充常有,成济不常有。”
这是郓王之所以失败的原因,郓王自己足智多谋,可抵半个贾充,可他没有成济,他就只能自己操刀子,这就麻烦了。
赵鹿鸣没有这样的谋略和胆量,她既当不得贾充,也当不得成济。
可她这个柔弱的小姑娘有些旁人没有的义气——甚至连皇帝也没有的义气,只要是她的人,只要是为她办事,哪怕是陷入众矢之的,她也一定要将他从泥淖里拖出来。
当然,她做事很小心,私欲也很轻,除了跟着她那架战车跑,她手下的人轻易也陷不进泥淖。
就在这日之前,从西军的军营回到艮岳的王穿云见了一次长公主。
她要汇报一些西军的琐事,汇报完也要问问长公主这几日形势如何?京城里有些流言,她这城外的忙人都听说了,殿下须得多加小心才是。
殿下就说,放心吧,我有后手。
王穿云不放心,又问一句,只怕太上皇万一察觉其中有诈呢?
殿下叫她近前,小声对她说了一句话。
王穿云很震惊,她说:“殿下,咱们真要走到那一步吗?”
“你觉得这一步,我能走吗?”
“太上皇已经抛弃臣民很久了,天下没有这样的君父,”王穿云斩钉截铁道,“殿下做得,臣认为大义在殿下。”
可她说完后,脸色却很忧虑,于是殿下就没有接她的话,而是听她继续说下去。
“可这是臣的道理,不是天下读书人的道理。”
殿下就笑了。
“所以,不能当真如此行事。”
“那殿下为何将刘尚送去太上皇身边?”
“因为我知我不能弑父弑君,”殿下笑道,“可我的君父不知道啊。”
这品质其实用不着君父是君父,他只要是把硬骨头,是个有脾气的人,他就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眼中的家奴拎着刀子逼着他说什么不说什么。
甚至也不用当场反抗,只要他气性跟麻雀一样大,回去之后不声不响地找根绳子上吊了,或者几天不吃饭气死了,那赵鹿鸣就得绕更大一圈,小心翼翼给他看管起来。不能找高三果吓唬人,还得找其他人共同搭建一个更繁琐的舞台,把这出“都是郓王的错!都是郓王要害新君和长公主!”的戏演完。
可君父没有那把硬骨头。
君父要是有那把硬骨头,他就不会三番两次逃出京城,他更不会在上一条历史线中在异族侵略者面前滑跪得那样丝滑柔顺。
君父要是有那把硬骨头,她就不会在漆黑的冬夜里,双手双脚都磨出血泡,独自一人在山里挣命
主忽然轻轻咳嗽了一声。
这个人熊一般的侍卫眨眨眼。
“俺是玉清教主微妙道君座下的金霞童儿,南岳夫人为俺受的箓,你这凡人岂识得俺!”
“一派胡言!”李若水怒道,“你——”
但立刻就被耿南仲拽住了:“清卿慎言!太上皇修道已久,自有仙童侍奉,岂是你我能置喙的?”
小老头儿就跳脚了,想说这巨汉哪里像仙童,分明是个刀口舔血的大兵!可这话也被耿南仲堵住了:“你要代太上皇裁决他身侧之人么?”
被魔法打败的小老头儿,胡子都气直了,整个人都在发抖,可这荒唐的先例是太上皇开的,被他闺女有样学样了去,搞出了今天这些武装道人,人熊仙童,他这个当臣子的有什么办法呢?不怕死归不怕死,他一个当臣子的总不能指着太上皇的鼻子骂他荒唐啊!
太上皇都昏过去了还不放过他!
李若水抓住了整个事件最核心的部分,但没啥用,大家很快就将目光从金霞熊儿身上移开了。
他们都是官僚,现在当务之急是把接下来的流程走完。
白时中将几个相公拉到一起。
“郓王是太上皇之子,咱们这些作臣子的,今日亲见郓王荒悖,竟然气得太上皇吐血,可贵臣尚因近主而不能伤其颜面,何况是太上皇的儿子,皇帝的手足呢?”
这是老成持重的话,耿南仲就凑上来小声说:“若真裁断了郓王,太上皇也要日夜不安哪。”
“长公主也为其兄乞了饶,”梁师成小声说,“不如悄悄将郓王送回府中静养就是。”
大家就看着郓王又被送走了。
郓王殿下,到底是天潢贵胄,老赵家是体面人,临了也不能给他明正典刑。
可是送回府的人得精挑细选,具体怎么挑选出来的,这就是皇城司的事了。送回府中,郓王府也安安静静的,第二日就为郓王告了假,说悲伤太过,在先帝灵前昏昏沉沉地病倒了,做了些迹类疯迷的事,在府中一边养病,一边悔过。
到了第三日,京中就传闻,郓王到底是没了,药石无医,太上皇虽然也因为悲伤病倒了,可还是叫人去看望他的家眷。
父慈子孝,根本不是郓王的过错,是殿前司和行门有几个人趁乱搞事,现在城中搜捕的,就是这些作乱的贼子!跟他们扯上关系的人可要小心啦!
张叔夜原本是不知情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