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船厂(2 / 2)
吴潜心脏狂跳,也是睁大了眼睛。
这样用不了五年,大宋的海船就达上千艘。海船是增多了,但要这么多海船何用?
一艘1500料战船装载40门火炮,每年就是上千门火炮,还不包括弹药。
如果再加上江船……
皇帝日日里宣扬鞑靼大军无坚不摧,难道说建造这么多的战船,是为了将来南逃?
“他们忙起来了,大宋的扩张才有保证!至于是不是太多了,时间总会证明的。”
赵竑哈哈一笑,不无自豪。
“赵卿、魏卿,朕拟把出口关税降低三四成,你们觉得如何?”
就像后世中国制造风靡世界一样,南宋时的世界用的也都是南宋的海船。南宋造船业之发达,可见一斑。
南宋造船业发达,水密舱技术保证了船只质量;由于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南宋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私人海上贸易在南宋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
为防止钱币外流,南宋朝廷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下令以丝绸、瓷器交换外国的舶来品。这样,中国丝绸和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日益增多,范围更加扩大。日本、高丽、勃泥、大食等50多个国家皆是南宋的贸易国,最远的地方甚至能达到非洲。
所以称宋朝的贸易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不无道理。
“出口关税降低三四成!”
赵善湘和魏了翁都是吃了一惊。
“陛下,这样一来,朝廷的赋税,岂不是要大大减少?”
赵善湘狐疑着问了出来。
宋朝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了大宗。如果降低三四成的关税,每年至少也是百万贯之多。
“瓷器、丝绸、茶叶、织品几大出口,说起来,一半以上都是朝廷生产。降低出口关税,卖的多了,赋税自然就上来了。更不要说,朝廷生产的肥皂、香皂、刀剑等物要打开海外市场,降低关税,将会极大刺激出口。”
宋朝时,欧洲的丝绸生产和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对于中国的丝绸需求逐年下降,但因欧洲丝绸的质量和工艺还比不上宋朝,因此宋朝丝绸出口虽然下降,但还能占据高端市场。
其次就是瓷器。海路航行,需要大量的货物压舱,瓷器再也合适不过。靠近港口的龙泉和景德镇成为瓷器重镇。龙泉青瓷销往南洋,景德镇青白瓷则多销往伊斯兰地区。由于瓷器的天然优势,其超越丝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
至于茶叶,则是主要出口于日本、高丽,已经少量销往海外。至于中国茶叶风靡欧洲,还是大航海时代以后,明末清初开始。
如果这个时代能把瓷器、茶叶大量销往欧洲,那么赚取的利润可期。
再加上朝廷正在研制的玻璃、骨瓷、青花瓷等产品,一旦面世,占领海外市场刻不容缓。
“你们可知道,光是一个海船生产,能带动多少行业发展吗?又能促成多少人就业?”
看着面前战船旁的火炮,赵竑忽然问道。
一个造船业,再加一个火器制造,带动的各行各业,以及牵扯到的就业人员,恐怕就是个天文数字。
造船业带动的出口进口,所谓的通海裕国,让他期待。
最重要的是,由此带动的海外殖民所产生的巨大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回陛下,光是一个铸造火炮,铁矿、煤矿、铜矿、铅矿、硫磺矿等等,沿途转运、冶铁铸造,吃喝拉撒,这算下来,难以估量。”
吴潜摇摇头,估摸着说了出来。
别的不说,冶铁需要煤矿,一个采煤,就不知需要多少相关人员。
“陛下,光是福建的几个船厂,已经有三千多工匠,加上帮工民夫,不下万人。上万人就是上万户,共有三四万人。至于木材砍伐、转运,以及造船需要的铁钉、油漆等等。算下来,最少也需要六七万人。”
赵善湘估摸着说了出来。
宋朝很多地方都有造船场和造船坊,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是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造船场,也有民间造船场。就连出海的海船中也有很多是民船,并且造船和修船已经使用船坞,并使用滑道下水的方法。
官府和民间加起来,每年的造船量达三四千艘,以船为业的人更是多达数十万人,绝对是一大行业。
“这就对了,降低出口关税,就会有更多的商人从事出口,刺激更多的货物出口,海船生产和火炮、铁器等各类物品生产就会兴旺发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赵竑滔滔不绝,唾液横飞。
“从铁矿煤矿,到刀剑耕犁、铁锅铁铲等等,最后还不是要卖出去,如此循环,往往复复。如果产品只是卖在国内,这不过是内因,百姓勉强吃饱饭而已。大宋想要强盛,百姓想要过上好日子,大宋就得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不但要卖到国内,而且要卖到国外。只有繁荣百业,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开疆扩土,海外殖民,只不过是为了从外攫取,源源不断滋补大宋。
像大多数大宋士大夫那样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只顾着个人利益,只想着从老百姓身上索取,那可真是祸国殃民了。
自明以来,国人海外开拓的漫不经心和懈怠,让赵竑很是无奈。
片帆不得下海,闭关锁国,错过了航海大时代,也错过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先机。
而这带来的耻辱和苦果,后人只能无奈承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