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1 / 2)

加入书签

彻的建议请他们回去再等几日,粮食会尽快送到,只是这些粮食必须从肃州几城的军粮中分别抽出,没办法,肃州的军粮也是数着日子吃呢……至于玉门都护府的屯粮,则完全不能透露,按沈彻的说法那是另一码事,任他们怎么借粮也是不相干的……杨逢发现自己这大哥很会精打细算,与印象中的大哥竟然有些不同了。

仍在冬季军中事情不多,除了城防便是练兵,练兵此时还太冷,无非趁着晌午暖和拉出城外练一阵。杨逢把诸事安排好后便带着一队人和沈彻上路,他们要去看看肃东四城,顺便把粮食支出来。同行的有姜度和一名副将李予青,李予青与杨逢同年到玉门,互相之间很信任,杨逢做了将军之后便提他做副将。

他多少有些顾虑,因为李予青与自己年纪差不多,而姜度年长好几岁仍是校尉,全因为几年前津门兵变,大哥当时的手下都背了罪名,至今不得提拔。他问大哥:要么别带姜校尉了?沈彻说没事没事,他容得下这些。一路上姜度果然很容得下,与李予青交谈几番,逐渐熟识。

这一天他们赶路一百多里,于黄昏到达嘉峪。

嘉峪才真正是河西关口最窄之处,过去的五六百年都是关隘要道,边陲重镇,直到本朝太祖挥兵西进开拓了一千多里疆土,才将嘉峪城从边境线上拿下来。

如今,嘉峪仍然是肃州守军的大本营,去年战后撤入关内的四千兵,加上嘉峪城原有的守兵两千,足有六千兵员驻扎在此,这才是杨逢麾下的主力。

杨逢见过了嘉峪主将与理政的知县,又将嘉峪城整体查看一番。这座城是前朝所修,四面墙壁以实打实的青砖筑起,黄米汤和胶泥打的浆,号称千年不倒,固若金汤,玉门城黄土垒砌的城墙是没法比的,进可攻退可守,很教人放心。

沈彻说:“这是守护中原的最后一道关卡,最后一道屏障,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退到这儿来,但如果退过来了也可在短时间内筹划反攻。”

杨逢懂他的意思,说:“可以作为守备,但不能心怀侥幸。”

沈彻点了点头,对他的回答是满意的。

次日他们前往临汤和肃南。临汤是遍布沼泽之地,草甸之中暗沼无数,轻易就能将兵马都陷进去,突厥即便打来也只能绕过,因此保证城中守军充足即可;肃南则居于山岭南侧,气候温暖一些,雨水也丰富,全然不同于肃州其它地方的干燥苦寒。

也许是因为山岭的保护,肃南已经几百年未经战乱,农户们借着良好的气候又开始种桑养蚕纺丝,带到玉门去贸易赚了不少钱。沈彻问:“这里该怎么安排,有什么想法吗?”

杨逢思索道:“这里其实比较安全,突厥打进来之后不会翻山越岭过来抢掠,而是会沿着河谷直入河西……”

沈彻问:“但是呢?”

杨逢继续说:“但是,突厥长途奔袭难免给养中断,一旦中断就要四处搜刮,到那时此地就不保了。”

沈彻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杨逢说:“此地无法派驻更多守军,五百已是极限,真要到了那时就只有请河西军回护了……所以河西军的态度是关键。”

沈彻点点头:“明天与河西军交接粮草,就看你怎么说了,要对他们多说些好话。”

他说完,杨逢总算松了口气,这几天大哥总是在考他,他其实很紧张,考到现在勉强算是通过了。

第二天杨逢带人与河西军见面,在肃州与河西的边界。一手交兵一手交粮,陈玉闻点足了两千兵带过来,杨逢的粮食自然也不会缺斤短两,姜度与李予青道:“我们杨将军又从城中多抽了一百石,总共一千八百石,请陈将军查验。”

陈玉闻挥挥手:“不验了,我信得过杨将军。”

杨逢抱拳:“陈兄雅量,驻守塞外都是不易,今后河西军有何需要还请直言,肃州军必须尽力相助。”

陈玉闻道:“客气了。”

杨逢更加恳切:“其实我知道陈兄体谅我的不易,这次借粮也是一再让步了,我也渴望了解陈兄的难处,有任何事情都请直接与我说。”

陈玉闻听了这话倒是有些动容,点头说好,今后事事可以通信。

w?a?n?g?址?发?B?u?Y?e???f?????ε?n?2?????????.???o??

沈彻站在后面,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