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16(2 / 2)

加入书签

而且吕德昌要的那几个颜色,说真的,国内还真不好卖,但染色简单啊!深知犯不着朱杏亲自出手!

厚布加重颜料,成本嗖一下子就上去了,再算上提花的工艺和染色的工费,粗粗核算下来,这么一匹布的本钱就高达二两半左右。

“按规矩呢,定布需t要先交三成的定金,但是您这个要的太急了,我得叫工人加紧着办,说不得晚上还要熬夜做,另有开销,所以我得要五成。”明月放下算盘说。

“五成?”吕德昌咋舌,“这也太多了吧?”

“不算多了,”明月摇头,坚持不退,“想必吕掌柜也是冲我们的招牌来的,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短短两个月之内能如期交出符合您要求的大宗货的织坊,眼下只我一家。”

单看五千匹布其实不算多,但这件事难就难在吕德昌要得急,而且颜色和厚度也不是现在市面上有的,必须现做。

吕德昌皱眉,试图讨价还价,“像您这么大规模的织坊确实不多,可散户和小织坊多不胜数……”

“当然,”明月微笑,“可您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风险不是吗?不然也不会直接来找我们了。”

头一个,提花并不是每个散户都会的工艺,就算会,也未必有能织提花的织机。

其次,明月曾经也从散户手中收购,深知其中的苦闷,因为每个人的习惯、技术乃至喜好不同,导致织出来的成品布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很多人根本就不守时,光去收就是一项苦差事,甚至收到手才发现根本就不合格……

两边好一番讨价还价,明月寸步不让,吕德昌也无可奈何,但也提出了另外的要求。

“我相信明记的招牌,也可以交五成定金,甚至一口气全交了也不要紧。但文书中必须约定,如果你们不能按时交付怎么办!”

说得难听点,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如今明记铺开这么大的摊子,光房产田庄就有多少了?吕德昌还真不怕她赔不起。

但既然要签订契约文书,那么就要约束双方,总不能自家步步受限,而另一家而却肆无忌惮吧。

明月没意见,“自然。”

尤其是这种加急的货,买家本身就承担着风险,因为一旦不能按时拿到货,接下来的买卖就黄了,损失的可不仅是商机,所以卖家也必须给出相应的保障。

如今的行规是若卖家不能按时出货,不仅要如数退还定金,而且还要按照卖家过往出手时的货物价格进行赔付。

比如说吕德昌从明月这边拿布是二两半一匹,但他是要运到高丽和倭国去卖的,在那边的丝绸贵比黄金,一匹普通丝绸也会身价激增,至少卖到三十两,若果然错失商机,而且责任完全在于明月的话,那么明月就必须按照三十两的价格给他补上,这也才算公平。

谈了半日,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痛快地签了文书。

因为港口在东面,而明月的染坊织坊也在城东,所以届时会由吕德昌的队伍直接出城向东,从那边仓库取货后继续往东到港口,这样不必来回折腾,双方都能省一点。

买卖谈成,吕德昌明显松了口气,整个人都松弛下来,也有心情跟明月闲聊了。明月就顺势问他海外的买卖的怎么样。

以明月如今的声名和体量,会关注海外贸易并不奇怪,海外诸国的人多着呢、场子大着呢,吕德昌倒不怕她抢生意,“我若说不赚钱,江老板你肯定也不信,赚嘛是赚一点,可风险也大,本钱也高,光一条两三千料的大海船就要几万两了,辛辛苦苦出海一趟,一条船哪里够,起码也要三条起步!不然势单力孤,也容易被水匪盯上。出海文书还要年年另买,如今也是一年高似一年。再算上日常维护和有经验的舵手水手几百人吃喝拉撒,外加各处的关税、打点等等。别看从这边去往高丽只要几天,可途中常有风浪,一不留神,整条船队都倾覆了,血本无归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