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80 章 · 第 80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80章·第80章

庄子上风景宜人,就着秋日的丰收景致吃肉肥膏美的秋蟹、喝散发着淡香的菊花酒,任谁都能多吃几口。

只是这样的田园生活,也就达官贵人觉得享受,真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哪有这样的闲情逸致?这一顿饭吃下来,众人心中都各有滋味。

吃过饭后顾闲又领着大伙在周围溜达了一圈,等到吃下去的蟹消化得差不多了,才带他们去尝尝新收的玉米和花生。

比起滋味浓烈的虾蟹煲,玉米有着天然的清甜与香糯。

郭朴几人只尝了一口,便觉顾闲说的果然不错,这东西只需水煮就很好吃。

这东西要是真能推广开去,百姓到了玉米丰收的季节也能换个口味,不必一年到头都吃豆羹、杂粮饭或者杂粮馒头。

只是如今培育出来的良种还不多,种子价格不低,而且自己留种很可能会出现产量下降的情况,还没办法大面积推广。

郭朴再剥两颗花生,发现这又是另一种香法,越吃越觉得是下酒送茶的好东西。

花生种子倒是比较稳定,自己选颗粒饱满的花生自留也没问题。

顾闲知道光靠沈春生手头的地是不可能满足整个大明市场的,所以积极怂恿郭朴致仕后在家乡搞个农业试验场,建立独属于中原腹地的玉米花生制种基地!

郭朴笑呵呵地道:“都说物以稀为贵,真要遍地都是,你们这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玉米良种可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顾闲道:“赚钱的法子多得是,靠种子赚钱得赚到猴年马月去?”他转头问沈春生,“春生,你说是吧?”

沈春生谦恭回应:“是的,制种是最难赚钱的营生,只不过我们自己乡里需要粮种,买别人的又不放心,我们才专门搞了制种田。”

制种田这东西,照顾起来可比普通田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都得投入。

虽说种子能卖出的价钱肯定更高,但对于商贾来说确实不算什么特别划算的买卖。

说到底,地里刨食能刨出几个钱?

尤其江南一带还是各种手工业兴盛的地区,许多农户算了算进城打工和在家种地能赚到的钱,纷纷决定进城赚工钱去了。

连老实巴交的农户尚且受这种“向钱看”的风气影响,何况是逐利的商贾?

若是官府没有做出限制,许多人巴不得把周围的地全占来种桑,好投身于织造业多赚些银子。

粮食能值几个钱?

有钱还怕缺吃的吗?

尤其是苏湖等地,在粮食产量方面早就算不上是过去那“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几乎年年都要从江西、安徽等地采买粮食以满足本地需求。

这种情况下,在江南搞制种业真不怎么赚钱。

在河南搞倒是挺适合,这边可是实打实的中原粮仓。

只是得看郭朴有没有这个意向。

人家的辞呈都还没批下来,沈春生可没顾闲

王宜玉偷偷读了几次,就对她爹写的诗和书信全无兴趣了。

哼,他对家里人都没这么肉麻过!

王宜玉和顾闲分享起他爹跟朋友是怎么黏糊的:“有次人家不给他和什么《五君子诗》,他还说人家变心了。”

顾闲闻言用“你看看你”“你看看你”的表情看向王世贞,嘴里还嘀咕:“你还好意思说我!”

王世贞:“……”

早知如此,他就不多嘴了。

他那不是听说谢榛和李攀龙闹翻了,所以才感慨一句难怪谢榛不愿意跟他们和诗,原来早已不是同道之人。

张居正等他们相互说得差不多了,才问顾闲:“我怎么看你给了他一份文稿,难道又是你的绝妙主意?”

顾闲:?

可恶,这个“绝妙主意”是过不去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