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79 章 · 第 79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79章·第79章

不过亲眼见了庄子上此等良种,莫说是郭朴被他游说得有点心动了,连张居正都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让老家也种点。

不说湖北种玉米相不相宜,种点花生总还是不错的,听顾闲说这东西叫长寿果,这不得给父母弄点。

朝廷官员在上升期是最关心父母身体能不能寿数绵长的,尤其是人到了四五十岁,父母大多都六七十起步了,不仅得时刻担心面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还得担心父母出事自己得守孝三年。

官场上你走个三年,真正要紧的官职哪有可能空着等你回来?所谓的人走茶凉,大抵如此。

张居正此前官小,住处也小,不好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如今终于换了个宽敞的府邸,父母却已六十几岁了。

张居正一来怕路上舟车劳顿反倒把父母折腾出病来,二来考虑到父母都不太愿意离开故土,一时也没把人接到京师。

于是经过顾闲一通介绍,游七与郭朴随行的家仆都私下跟沈春生提及了张居正两人的购买意向。

沈春生:?

有张、郭两家人领头,至少江陵与安阳一带会出现不少乐意引种的人吧?这制种生意还真是越做越大,市场都开拓到江北去了。

顾闲把两位阁老亲自掰的玉米棒子和亲自拔的花生拾掇拾掇,当着他们的面下锅煮了。

他还顺便揪了点玉米须,说这东西拿来煮菊花茶也颇为养生,有清肝明目之效!

张居正便与郭朴、王世贞坐在一起品起了这别开生面的养生饮子。

顾闲没有作陪,他还得去蒸螃蟹呢。

胜芳就在河北,离京师近得很,那边的蟹送过来果然还活蹦乱跳。

这样的好蟹,直接上锅蒸就很鲜美,顾闲倒是不用太折腾,只需要稍微准备点蘸料。

期间沈春生还过来问要不要上几套蟹八件。

蟹八件这东西是江南文人吃蟹时最爱用的,有的人家里还可能高达二十多件,保证你吃完以后蟹壳还可以拼出完整的蟹壳来。

顾闲道:“我看我姐夫他们都不是那么讲究的人。”

沈春生一脸怀疑。

郭朴看起来可能不那么讲究,但他老师王世贞明显不像是会徒手吃蟹的人。

顾闲道:“放心吧,要是他们不会吃,我来帮他们弄开。”

又不是第一次一起吃饭,他还不知道王世贞他们吗?讲究归讲究,该吃还是会吃。

沈春生道:“行,你心里有数就好。”

除了清蒸的,顾闲还准备来一锅肉蟹煲。

比起需要仔细剥出肉来的清蒸做法,虾蟹煲里用的虾和蟹已经把不能吃的部分都清理得干干净净,再下锅煎得两面金黄,再调好一锅酱汁与各种配菜一起焖煮。

这样做出来的蟹不必再用别的工具,可以直接上嘴把肉给吃得干干净净。而且每一口都裹着浓郁的酱汁,味道相得不得了,能就着它吃完三大碗白饭

活字来印书的技术(),拏蹎彬坓蝥?敧?????鲜虎?

坓??????瑥?坛?卟???し?幜蹎??葶?膉蝥????

?????瑞???????坓?鱩?敧?()?[()]『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不就是因为你要是不把名额细分到两京十三省,江南一带的读书人能把名额全给包圆了吗?

南直隶遍地都是读书人,解决了活字印刷最重要的问题:没那么多能负责排版工作的印刷工!

顾闲的想法是,国子监的课这么水,每个月才上那么几天正课,这不多出一大堆剩余劳动力吗?

审稿、校稿、指导印刷工排活字版什么的,统统给安排上,报刊印刷完全不成问题。

要是能用上这个技术,就不必担心仓库里堆满木制雕版了。要是能长长久久地搬下去,成本反而算是降低了!

有了这么个想法,顾闲看向杨应尾的目光就充满了欣赏。

体力好,干活麻利,家庭成分也对口(亲爹不畏强权地死在言官岗位上),非常适合参与报刊工作!

杨应尾不明所以,被顾闲看得心里毛毛的。

他对给顾闲打下手的事接受良好,没看到那天顾闲连张元德他们都差遣得团团转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