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章 什麽是天经地义的?(2 / 2)

加入书签

就算地方有司想执行,许多新的政事排山倒海一般涌过来,更紧急丶更重要的堆满了案头,想办也有心无力。

朕的大明,就是一锅大糨糊,来回地熬,来回地糊,全靠它的社会惯性在继续前行。」

虽然有几个词听着很新,但大致意思能听懂。

众臣听着朱由校如此直白的话,越发心惊又兴奋。

身为天子近臣,制置司的干将,制置司揽权越多,也就意味着大家手里的权柄越大,何乐而不为?

朱由校指了指在场的几人,开口问:「朕问问你们,为何六部办事如蜗牛一般,制置司却能事急如火?」

众人对视一眼,刘良相答:「回皇上的话,制置司各有司职责明确,各司其职,也就是皇上说的专人专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制置司组织和工作条例》上写得明明白白。

条例中,各有司的工作流程也写得非常清晰,一件公事如何处置,有它的...嗯,对,指向性和时效性。

也就是公事由谁处理,怎麽处理,什麽时间内处理完,全都在条例中写得明明白白。

还有制置司所有官吏任职前有上岗培训,一级级往下培训,非常详细。

...」

朱由校点点头。

总结得很到位

没错,制置司组织架构和运作流程,一切都按照现代化行政组织+商业企业模式来,根据现在的通讯丶文书处理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大明化」。

运作起来,朱由校觉得大家都磕磕绊绊,差强人意,但好在大家都有一股勃勃生气,还有进步的巨大空间。

刘良相看了一眼朱由校,继续说:「皇上以新制建新有司,再行以新法,略一实行,内廷外朝众臣都感到无比震惊。

户部三四个月才能办好的事,制置司财政厅半天就搞定。

兵部要策画半年都没有眉目的边防规划,制置司参谋局三天拟定好。

六百里加急发关宁丶宣大丶蓟辽巡抚丶总督和军镇,给他们三天时间关门秘密讨论,三天后必须给予讨论结果和建议。

加上一来一回的路程,半个月搞定。

事急如火,行疾似电。

奴婢和外臣们皆拜服皇上的运筹帷幄,叹为天人。」

朱由校呵呵一笑,「你们以为你们的效率很高?

错了,在朕的心里,还差一截。

不过任何优势都是比出来的。

你们被震惊,不是制置司真的效率惊人,而是此前六部低下的运作效率,比蜗牛还要慢。

有这个烂东西做参照物,稍微有点效率,你们都会觉得很惊人。」

朱由校背着手,站在窗前,看着天空上皓月。

「不要停,继续前进。

朕的制置司要像一条永远吃不饱的大鲸鱼,不知疲倦地接管六部懈怠的各种权柄。

整个六部,现在除了李起元丶陈学礼还在继续张罗财赋改革方案,大家都在躺平摆烂。

没事!

六部不管的事,制置司来管;六部不办的案,制置司来办;六部不杀的人,制置司来杀!」

曹化淳在一旁开口。

「皇爷,从万历年中开始,大家忙于党争,执于国本之争,内阁丶六部的阁老尚书侍郎,换得跟走马灯似的。

下面的官吏站在一边看热闹,懈怠摆烂,大家都习惯了。

现在皇爷挑起大明这副万钧重担,要为大明亿万百姓遮风挡雨,必定要收回权柄。

六部的权柄,是皇上赐予的。

现在他们吃人饭不办人事,皇上收回去,转给制置司,天经地义的事。」

朱由校笑了,「天经地义?

大伴,你说什麽是天经地义?

那些缙绅士林们,认为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他们兼并田地,商贸走私,逃避税赋责任,也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曹化淳抬起头看了朱由校一眼,又低下头继续说:「所以皇爷乾纲独断,再造朝纲,也是天经地义的。」

众人无不愕然,头垂得更低。

只有朱由校昂着头,饶有兴趣看着低头垂手的曹化淳,看了大约二三十息,又开口道。

「当皇差,吃皇粮,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大伴。」

「奴婢在。」

「叫司礼监传出话,说三天后朕就给京师的文武百官,发放拖欠的四个月俸禄。」

众人面面相觑。

皇上这葫芦里卖得什麽药?

难道魏忠贤在两淮又巡到一大笔银子,马上要押解入京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