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113【小手段】(2 / 2)
郑宣连忙道:「卑职已经备好,请厅尊过目。」
他起身取来一本厚厚的卷宗,交到薛淮手中。
薛淮并未立刻查看,而是将卷宗放在案上,又看向众人道:「诸位可有类似的疑难政务?」
这句话让刘让心中警惕。
自从那夜领受老父亲的教导,他便很快调整心态改变策略,既然明面上不宜和薛淮作对,那就用正经手段迫使这位来者不善的同知大人让步。
所谓正经手段,乃是这些官吏们的拿手好戏,他们原本准备用来对付谭明光,不料对方履任扬州之后十分低调,让他们准备的手段没了用武之地。
扬州地域辽阔人丁繁多商贸兴旺,每天都会发生数之不尽的问题,纵然有下面的县衙分担大部分政务,依旧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府衙解决。
如郑宣所言积压的疑难案子,在场属官谁手里没有几十件?
既然薛淮想走一条和谭明光完全不同的路,那就请他先解决下属们面对的难题。
刘让深入了解过薛淮的生平,他知道对方身份清贵背景深厚,但是地方政务和京城中枢截然不同。
薛淮在京中靠着天子的器重和沈望的帮助无往不利,不代表他就拥有解决实务的经验和能力,说到底他只是十九岁的官场后起之秀,没有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何能够应付这些疑难杂症呢?
只是薛淮此刻的态度略显奇异,似乎他早就料到今日的场面,刘让不禁愈发警惕,同时按下心中的冲动,决定旁观对方的动静。
其他一部分官吏早就得到刘让和郑宣的知会,此刻他们没有太多顾虑,见薛淮主动询问,便相继倾诉苦水,将难题摆在薛淮面前。
经历胡全紧随其后,上报去年漕粮损耗超额核定一事和盐税豁免争议一案。
刑房司吏禀明大明寺《金刚经》孤本失窃案和仪真县十七名河工溺亡一案。
礼房司吏上报府学蒙书刊印纠纷一事和号舍修缮难题,请薛淮判定权责。
户房司吏禀官仓陈米定价争议,请薛淮定夺处置。
……
厅内陷入一片喧杂,众人争先恐后,薛淮案上的卷宗越来越多。
大半个时辰过后,厅内的声浪渐渐平息,摆在薛淮面前的难题已经达到二十馀件,涵盖田产丶刑名丶治安丶工坊丶赋税丶学政丶仓储丶漕运丶盐政等诸多方面。
从在场官吏的表情便能看出,他们虽有刁难薛淮之意,但也确实很难解决这些遗留的疑难杂症。
其实天下各处官衙都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只不过大家都擅长一个拖字诀,事主们若是有人脉关系,或者能够给出一定的好处,他们说不定会尽心努力一下,若不然就只能束之高阁,等待后来者。
如今薛淮就是那个后来者。
想要服众当然没有那麽简单,不论是心怀鬼胎的刘让等人,还是那些并非刻意针对薛淮的中间派,无论他们的初衷是什麽,薛淮若是拿不出足够的能力,光凭一个同知的官衔和谭明光若有若无的支持,想让属官们如臂使指自然难比登天。
薛淮看向案上的卷宗,心中粗略计算一下,单独解决一件难题就得不短的时间。
想必在这些属官看来,等他处理完这些政务至少需要一两年,到那个时候他哪里还有锐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平静地看向翘首以盼的官吏们,从容道:「本官来扬州便是要与诸位同舟共济,因此为你们排忧解难是本官的分内之责。」
此言一出,众人隐约有些恍惚。
薛同知这是答应帮助他们了?
这位年轻的贵人到底知不知道他面对的是怎样的难题?
这一刻他们不知该夸薛淮敢于担当,还是嘲笑他无知者无畏。
刘让心中微动,立刻赞道:「厅尊体恤下属,实乃我等之福。还请厅尊放心,我等绝对不敢懈怠,定会尽心尽力办好差事,只是这些疑难政务……」
「交给本官便可。」
薛淮微微一笑,起身道:「卷宗留下,诸位回去当值吧。」
「多谢厅尊!」
众人迅速躬身行礼,然后心情古怪地离去。
厅内安静下来,李顺来到近前,担忧地说道:「少爷,这些人摆明是要藉机刁难于你,这麽多案子要忙到什麽时候?」
「他们此举名正言顺,我既掌同知之位,下属无法处理的政务当然需要我接手,不然往后如何驱使他们?」
薛淮神情平淡,眼中浮现一抹追忆:「这种手段……我早有体会。」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