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状元之选 朝局始变(1 / 2)
第146章 状元之选 朝局始变
大宋建隆二年七月初。
经过多日的忙碌后,垂拱殿内的阅卷工作终于结束。
整理完录取的试卷后,殿门在禁军的推动下缓缓打开,赵德秀的身影出现在众考官眼中。
赵德秀转目望去,发现站在殿门内的每一位考官,都脸色憔悴,精神不振。
甚至有的考官,花白的胡须上还沾染着墨迹,看起来颇为不雅,
当世的儒土,通常对个人形象颇为看重。
能让考官们来不及清理胡须上的墨迹,足以说明多位考官在过往的时日中,是如何专注于阅卷一事。
这一份专注,值得赵德秀心生敬意。
赵德秀快步上前,对着一众为国取才的考官拱手道:
「近日来,辛苦诸位贤卿了。」
见赵德秀体谅自身的辛苦,每一位考官憔悴的面容上,都露出了些许笑意。
能被扔进垂拱殿中的考官,除去要是世之大儒外,还必须有着一定的阅卷经验。
但诸位考官过往阅卷多次,从无如这次般劳累过。
李防回想起前朝阅卷时的惬意生活,忍不住在心中万般追思。
从赵德秀的态度足以看出,来日本朝的每一次阅卷,都将会如这次般严苛。
位列考官之首的张昭,对着赵德秀一拜道:
「合诸位同僚之力,今次共录取试卷共七十六份。
录取试卷皆已封录完毕,待太常寺官员与原卷对应姓名丶籍贯后,就将有一份录取名单呈送给殿下。」
从张昭的话中可以得知,今科录取的进士为七十六人。
这一人数相比于前朝,属于是翻倍的增加,但若放在三千人的基数中,看起来则有些少。
实则这一现象是正常的。
科举考试,只要考官不有意放水,是基本不会有滥等充数的情况发生。
因当世的知识传播,远不如后世的便捷。
后世的学子从小接受系统教育,加上许多人本就是在众多知识流的沉浸中长大。
故遇到某一论题时,许多人都能引经据典的扯上一大段落。
当世的学子,接触的知识面很狭窄,还大多是自学。
单「引经据典」这一项,足以难倒大部分学子,更不必说还要进一步的鞭辟入里,言之有物。
「国家以严取士,理所应当。」
赵德秀还以为,张昭是在担心他录取人数少,会引得自己不满。
但张昭的本意并不是这。
说完取土人数后,张昭抚须道:
「臣阅卷多次,标准并未改变。
然今科竟能录取七十馀人,实出乎老夫所料。
一科尚且如此,不知过往有多少贤士,被庸碌之辈阻隔于朝堂之外。
殿下的改制之心,臣今日知矣。」
原来张昭是想夸赞赵德秀主持的新政。
张昭出身濮州张氏,濮州张氏历代来做官的不多,却善出大儒。
因濮州张氏,有世传经书,属于儒家中的名门望族。
凡为大儒者,大多喜欢推崇「复古」,在新政刚开展的时候,张昭便对新政抱有犹疑看法。
张昭的名望甚高,他的看法间接影响到朝中许多大臣。
可张昭虽心有犹疑,却从不会公然无端攻击新政,他带着理智的态度,审视着新政的一系列发展。
唐末儒士还未进展到后世那般,大多是外清内污的腐儒。
而在阅完卷后,放在摆在面前的事实,张昭改变了他对新政的看法。
察觉到张昭言语中流露出支持新政的态度,赵德秀连忙上前扶住这位朝中宿老。
「张公能知我心,实乃我之幸事。」
「然朝野上下,能知我心者,又有几人呢?」
当下环绕在赵德秀身边的,都是支持新政的官员。
可这一部分官员,放在整个中枢中来说,终究还是少数。
目前朝廷中的官员,根据对新政的态度,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赵普丶薛居正等为代表,表示支持。
一类是如李防丶师颂等为代表,表示反对。
这两类官员的数量都算不上多,大部分都是第三类以张昭为首的犹疑者。
若是能得到张昭的支持,那第三类官员很有可能会转变态度。
朝廷上下同心同德,方能让建隆新政愈发释放出活力。
张昭历任多朝要员,他岂能听不出赵德秀话中的深意。
看着换扶臂膀的那双手,张昭严肃的神情缓和了些他在走出殿门后说道:
「殿下勤修德政,同僚观望之心,自有老臣前去分说。」
张昭对赵德秀是有着天然好感的。
这倒不是张昭想趋炎附势,张昭对赵德秀的好感自大宋建立那刻起就存在。
原因在于赵德秀的嫡长身份。
自后唐开始,几乎面对每一位君主,张昭都会建言君主确立太子。
确立太子的同时,还希望君主广封宗室,以类似于分封制的办法,将国家的形势给稳定下来。
要知道张昭的这一建言,是直接触及到地方节度使的敏感神经。
多年来不知有多少节度使,想让张昭去死。
数次面对死亡威胁,张昭始终不惧,他坚定的提倡着他的政治策略,实无愧大儒之名。
张昭的政治策略,并不适宜当世的情形,但这只能说明他缺乏远谋,他想让天下太平的心是热忧的。
这一热忱的心,若遇到正确的政治策略,两相结合下会释放出相当大的政治能量。
张昭的话,让赵德秀面上露出喜意。
赵德秀一路将张昭换扶至马车上,当张昭的马车渐渐远去时,赵德秀突然意识到一点:
父皇钦定张昭为主考官,为的就是今日吗?
数日后,万岁殿中。
赵德秀站在御座旁,看着赵匡胤在观阅十份试卷。
这十份试卷是得到大多数考官一致认可的上等卷。
赵匡胤一边看着御案上的试卷,一边对赵德秀说道:
「你可知前朝的牛李党争?」
听到赵匡胤的询问后,赵德秀回道:
「略知一二。」
见赵德秀知道这一件事,赵匡胤便直接说道:
「牛李党争,致使朝堂内斗不休,凭白损耗国家元气。
而牛李党争会产生,有一个原因便是在于,科举士子为礼部门生。」
按照科举旧制,通过省试的学子,就当是今科进士。
就是说进士的选拔权,是直接掌握在礼部官员手中。
礼部官员直接掌握选拔权,就会促使进士们对考官或礼部主官感恩戴德,从而依附在他们身边形成「党」。
另外有心入仕的学子,亦会想方设法巴结掌握科举的官员,从而进一步加强「臣党」的形成趋势。
臣党的形成,不止会对国家有害,还会直接威胁到皇权。
这是一心加强皇权的赵匡胤不能充许的。
赵匡胤的话,让赵德秀相当认可。
「惟名与器,不可假手于人。
进士身份,当由父皇钦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