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六章 重进哀叹 大营动乱(2 / 2)

加入书签

崔彦进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可早就看崔彦进不顺眼的李汉琼,可不会惯着他:

「若我军退兵,让你率军留下殿后可好?」

李汉琼这话一出,崔彦进顿时哑然。

他倒是把这一点给忘记了。

凡大军撤退,殿后之事攸关生死。

然殿后一事危险,今主将不在,无人有权指派,哪位将领愿意自告奋勇?

而若是不派精兵殿后,潞州一战历历在目,足以警示帐内的每位宋将。

见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帐内顷刻间又陷入一片争吵声中。

在嘈杂的争吵声中,嚷着要去救赵光义的声音又开始喧嚣起来。

察觉到帐内的气氛愈发不对,一旁一直犹豫不决的田重进,终于下定了决心。

「太原王,不日就会抵达淮南!」

当这声高呼出现在帐内后,帐内的争论声逐渐安静下来。

「当真?」

气氛安静后,李汉琼兴奋的声音陡然响起。

李汉琼这一声问话,将帐内诸将的目光都聚集在田重进身上。

面对着众人的目光凝视,田重进故作愤怒道:

「吾是陛下亲命大军副将,怎会拿这事开玩笑?」

接着田重进就将日前他上书赵匡胤一事说了出来。

众将皆知,田重进是赵匡胤一手提拔的心腹。

这一次田重进从征淮南,亦有着几分监军的意味,故对田重进上书淮南军情一事并不意外。

众人更知,赵匡胤会派赵德秀来淮南的用意——临阵换将。

临阵换将,不一定都会引发军心的动荡。

区别就在于,被换上去的那个人,是否比原来的主将更有威望。

想起赵光义近来的骚操作,再想想赵德秀在潞州一战中打出的好名声。

两相对比下,李汉琼由衷赞道:

「换的好呀!」

见众将的情绪有所平复,田重进连忙说道:

「太原王将至,还望诸位在接下来的时日中,能够帮太原王看顾好数万禁军。」

田重进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帐内多位将领的支持。

他们脸上露出笑意道:

「这是自然!」

潞州一战,赵德秀以少胜多都能赢,更何况淮南一战,本就应该是宋军的优势局。

只要能赢,一切不是问题。

得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诸将渐渐离开帐中,前往各军安抚军心去了。

有着诸将的安抚,至少在短时间不用担心军心一事。

诸将离去前,也不再囔着要去营救赵光义了。

待田重进身心疲惫的从帐中出来后,潘美从身后追了上来:

「田将军,太原王真近日就会来至淮南吗?」

潘美心细如尘,方才在帐内他察觉到了田重进脸色的犹疑。

见旁下无人,又见潘美同是赵匡胤信得过的心腹,田重进将实情告知给了潘美

田重进之前是有上书给赵匡胤,而以他对赵匡胤的了解,赵匡胤是很有可能下决断派赵德秀来淮南的。

只是再有可能,终究不是事实。

赵匡胤并未明确回书,告知田重进他对这一事的决断。

毕竟赵匡胤再如何善军略,也不会想到淮南的战局短时间会发生巨变。

田重进的阐述,让潘美脸色微变。

「田将军,高义!」

身为副将兼监军,在未得到诏书的情况下,就先说出「太原王将至淮南」这一消息。

若日后赵德秀并未至淮南,虽事急从权,但田重进身上的罪责免不了。

田重进这一舍身为国的行为,值得潘美赞上一句「高义。」

潘美不知道的是,田重进能有胆气做出这一举动,除去为国考虑外,心中还有着一层保障。

那层保障,正是出征前赵德秀所给他的。

在一军有主将的情况下,赵德秀还特意私下授他机宜,为的不就是大军有危险时,让他相机行事吗?

想起赵德秀在潞州中的担当,田重进心中就安定不少:

有太子保我,不慌不慌!

经过一夜的奔袭,赵光义驾驶着驴车在泗州内的某处停下。

当驴车停下来后,石熙载早已经精神涣散的倒在了车内。

至于那头驴,口中正不断冒出热气,鼻中的喘息声更是如雷声震动。

反观赵光义的目光,却依旧炯炯有神。

赵光义站起身来,遥望着后方的情形。

见后方再难见追兵的身影后,赵光义才重重松了一口气,在他的「车辇」上呆呆的坐了下来。

「听闻李重进善奔袭,不过如此!」

当生命暂时摆脱威胁后,赵光义那自信的语气,又再次出现在他口中。

然自信还未多久,望着前方与他「含情脉脉」对视一眼的神驴,赵光义陡然又悲从心中来。

虽从乱军中将命捡回,可昨夜骑驴车狂奔的身影,已被很多人所注视到。

一世英名,败于此仗,来日回朝,他该如何面对陛下!

心中的屈辱感愈发强烈,赵光义望见车厢中有着一把长刀。

在屈辱感的引动下,赵光义猛地举起那把长刀,并架在了自身的脖颈上。

「悠悠苍天!」

当赵光义望向天空时,空中本无云。

然不久后,就有一大片阴云飘至这面天空中,挡住了赵光义火辣辣的目光。

似乎苍天,都不忍直视于他。

冰冷的刀身,放在脖颈处颇久。

石熙载有心阻止,然浑身无力,眼中满是惊恐。

就在石熙载以为,赵光义要以死挽清白之际,一声叹息从赵光义的口中发出。

「刃身冰冷,阻吾谬思。」

「吾身为一军主将,今吾下落不明,怎可一死了之?

想来数万禁军,当下皆在等着吾回营主持大局。

死容易,若因此败坏国家,吾心何安!」

说着说着,赵光义就放下了手中的刀刃。

而恰在这时,石熙载终于回过气来,他扑上来劝道:

「郡侯,自古以来英雄者,何人未败过?

昔唐宣宗年轻时多受屈辱,若那时他轻生,又哪来后面的「小太宗」之誉。

还望郡侯莫要再生轻生之念!」

说罢,石熙载放声大哭。

那哭声,似乎要将昨夜所受的屈辱,给一哭而净。

见石熙载提起唐宣宗,赵光义的悲愤情绪好了些。

华夏的历史太过广袤,总能让人产生不必要的遐想。

「莫哭莫哭,吾不会轻言放弃的。」

「且跟我回营,重整兵马,再战淮南。」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