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六章 重进哀叹 大营动乱(1 / 2)

加入书签

第107章 重进哀叹 大营动乱

当赵光义驾驶驴车,夺命狂奔时,追在他身后的李重进,渐渐变得叫苦不迭。

在顺着宋营帅帐奔去时,李重进一路上遇上一些宋军溃兵。

于那些宋军溃兵的指认下,李重进藉助着营内的火光,大致看清了赵光义的去向。

李重进更是隐约间看见,赵光义是驾驶着一辆驴车逃命。

意识到这点后,李重进不由大喜。

他有驰影军,有凝汗马,怎会追不上一辆驴车?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正因如此笃定,一开始李重进是抱着戏谑的想法的。

李重进命身后的军士,高声喊着「擒杀」之意,以保证前方的赵光义能听到。

李重进有这举动,是想击溃赵光义的心志。

若能逼迫他主动下车投降,那才能稍解赵氏篡夺郭氏江山之恨。

然高兴过早的李重进,是怎麽也料不到,他的行为彻底激发了一人一驴的潜能。

在短暂的热身后,李重进眼睁睁看着前方驴车的速度越来越快。

甚至那辆驴车有时还能做出一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动作。

过急弯时,他驾驶着骏马都难免要减速,但那辆驴车不用!

当眼中驴车,以一不可思议的角度及速度,越过身前的那处急弯后,李重进直接看懵了。

这,不是在梦中吧?

强烈的震惊及错愕,让李重进驱马的速度,都不由变得慢了下来。

而见前方驴车越行越远后,李重进身后的军士不由急喊道:

「节帅,快追呀,不然就追不上那辆驴车了!」

追不上驴车?

这放在平时,是多麽荒谬的话。

哪怕由于身上有伤口,导致李重进驾马的速度有所减缓,但还是很荒谬呀!

望着前方渐行渐远的荒谬事实,李重进急得高喊道:

「快,快追!

吾就不信,那辆驴车耐力那麽好!」

说罢李重进鼓舞着士气,带领着部众朝着前方的驴车继续追去。

然越追越心惊,追了许久了,前方驴车的速度,竟未有一点减缓的意思。

而不知不觉间,李重进追着驴车,已进入了泗州境内。

来安县距离泗州,足有上百里!

来安城外宋军遇袭的消息,很快就传回滁州城外。

得到消息的众将,纷纷齐聚至东门外的宋军大营中。

田重进一见到王全斌,就连忙厉声喝问道:

「到底是怎麽回事?东海郡侯怎会遇袭,还生死不明?」

田重进第一次如此明显的表现出愤怒。

实在是他收到的消息,太过震惊。

昨日赵光义还兴高采烈地,召集诸将议事:

「淮南之乱,旬日必定!」

赵光义自信满满的语气,音犹在耳。

怎麽不过一日的时间,战况就发生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变化。

淮南之乱未平不说,己方主将竟都落入生死不知的境地中!

这一惊天转变,直接让许多宋将惊慌起来。

一次战役的失败,或许不会让赵匡胤动怒。

可要是赵光义身死,或者说被李重进生擒,那迎来的必是赵匡胤的雷霆之怒。

在田重进的喝问下,王全斌满脸愁容。

「吾只知叛军发动夜袭,我军猝不及防应战,乱战中郡侯不知所踪。

我军大部四散而逃。」

王全斌说出了他得到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从来安县外逃回的宋军口中得知。

听了王全斌的话后,帐内诸将不由叹恨不已。

诸将大多是领兵经验丰富之辈。

被夜袭后,大多宋军还能想着跑回滁州城,说明己方的建制并未被打散。

而在有夜袭的优势下,李重进不想着聚歼己方精锐,说明叛军的兵力并没有优势。

想到这两处关键后,一些将领就猜出了今夜战败的主要因素:

「定是东海郡侯先离营,致使我军无主。」

潘美终究是忍不住了,他率先说出了这一判断。

潘美的话,引得了帐内许多将率的认同。

有些将率如脾气暴躁的李汉琼,话说的更直白些:

「离营?

分明是临阵脱逃!」

李汉琼不满于潘美的为尊者讳,一语道破了今夜宋军失败的关键。

李汉琼这话一出,帐内诸将愈发慌乱。

帐内诸将俱为一时良将不错,然良将越多,越需要一位主将统领。

否则军队上下,可能会陷入一片混乱中。

渐渐地,帐内有一些声音出现:

「需速速派人去寻东海郡侯。」

「是也,是也。」

「淮南千里,去何处寻?」

「敌情未明,贸然分兵,易中敌人埋伏。」.

帐内先是就要不要派兵去寻赵光义一事,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而在这一讨论还未得出结果时,有一道危险的声音出现在帐内:

「要不,要不我们退兵吧?」

有一位将领,率先提出了退兵之议。

这话一出,帐内慢慢变得安静下来。

很明显,这一提议说中了颇多将领的心思。

来安县外那一战,并未对宋军主力造成多大伤害。

然主将的下落不明,却让宋军的指挥系统遭受了重创。

蛇无头不行,有将领想退兵是正常反应。

见帐内的沉默气氛愈来愈浓,潘美率先出言反对:

「我军绝不能退。」

「东海郡侯失踪的消息,定瞒不住全军,待这消息一传开,军心不稳是必然的事。

我军在滁州城外建有四座大营,四座大营唇齿相依,互为屏障。

有着大营的防护,短时间内军心不稳尚能弹压住。

一旦我军退兵,离开大营,军心的散乱定会进一步加剧。

李重进是宿将,他不会放过这一次机会的。」

见潘美明确表示反对,一心想着退兵的崔彦进,连出口反驳道:

「困守大营,若叛军袭我军粮道,我军是救或不救?」

在率军抵达滁州城下后,赵光义是有安排数千禁军沿路护送粮道的。

据种种情报推算,来安城外的叛军数量,并不会太多。

正常情况下,数千禁军足以保证粮道不失。

但那数千禁军并未有营垒为依托,一旦赵光义生死不明的消息传出,他们还能保持多少战力就令人颇为担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