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意外(1 / 2)
第260章 意外
5月 8日上午。
荣宝斋门前的青石板路被昨夜的细雨润得发亮,空气里还飘着胡同深处传来的槐花香。
一辆白色伏尔加轿车稳稳停在空地旁,在一众自行车里格外惹眼。
李哲推开车门下来,穿着一身笔挺的黑色西装,乾净利落。
洪三紧跟着从副驾驶钻出来,灰夹克的拉链没拉到底,露出里面印着「京城天坛」字样的的衬衫,他搓着手凑到李哲身边:「老弟,咱进去吧,听我表哥说今天不光是启功先生,还有几位知名鉴定师。正好帮咱把把关。」
两人进了荣宝斋的大厅,正要往书画鉴定的偏厅走,就被穿藏青色对襟褂子的工作人员拦在了门口。
「两位同志,里头正忙着呢,偏厅暂时不让进。」工作人员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几分不容置喙的客气。
洪三刚要开口,就听见里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郑彦博顶着一头微卷的长发跑出来,脸上堆着熟悉的笑容,冲工作人员摆了摆手:「这是我朋友,约好来谈事的。」
说着就把两人往里头引,还不忘压低声音叮嘱:「小声点,启功先生和王世襄先生在里头看字画呢,都是业界响当当的人物,可别惊扰了。」
话音刚落,他就快步往里走,后背挺得笔直,像个生怕错过上课的学生。
李哲和洪三对视一眼,轻手轻脚地跟了进去。
偏厅里光线柔和,墙上挂着几幅装裱精美的书画,空气中飘着墨香和淡淡的茶香。
不远处的八仙桌旁围了一圈人,众人簇拥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穿着浅灰色的中山装,领口系得整整齐齐,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温和的光,手里还拿着一把摺扇,时不时轻轻扇两下。
李哲心里一动,这想必就是启功先生了。
老者身旁站着一位穿深褐色长衫的先生,留着山羊胡,手里捧着一个磨得发亮的放大镜,眼神专注地盯着桌面的字画。
洪三凑到李哲耳边小声说:「这位是王世襄先生,专研古典家具和文物鉴定,在书画品鉴上也是行家。」
李哲点点头,悄悄站在一旁。
八仙桌上铺着一块米白色的绢布,上面放着一幅字画。
启功先生弯着腰,仔细看着画作,时不时用手指轻轻拂过画纸边缘,嘴里轻声说道:「这幅画的笔法还算流畅,墨色也还匀称,就是落款的字体稍显生硬,应该是清代中晚期的作品,虽有一定收藏价值,但算不上珍品。」
王世襄先生闻言,连忙凑过去,将放大镜稳稳架在画纸上方,眯着眼睛端详片刻,随后直起身点头附和:「元白先生说得对,你看这印章的色泽,少了点年代沉淀的温润感,边缘还有些模糊,确实是清代中晚期的风格,而且装裱的绫子也是那个时期常见的暗纹样式。」
郑彦博站在最边上,眼神紧紧盯着画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偶尔还会点点头,像是在认真消化两位先生的点评。
李哲和洪三就站在不远处,虽然不是很懂,但也听得津津有味。
启功先生和王世襄先生又接连看了几幅书画,有明代的小品,也有清代的书法,每一幅启功先生都先逐字逐笔分析,王世襄先生再用放大镜核查细节,从纸张老化程度到印泥成分,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期间,郑彦博适时递上茶杯,请两位先生喝茶休息。
茶是上好的龙井,茶汤清澈,香气四溢。
启功先生喝了口茶,放下茶杯,笑着说:「今天这些作品虽算不上稀世珍宝,但也各有特色,能和世襄兄一起品鉴,也是一桩乐事。」
王世襄先生也笑着回应:「能跟着元白先生交流,我也学到不少,刚才那幅清代书法的笔法,我之前还没注意到其中的细微变化。」
休息片刻后,郑彦博走到李哲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然后领着他走到启功先生面前,恭敬地说:「启功先生,这位是李哲先生,他想收藏咱们荣宝斋新收的两幅画作,一幅是齐白石先生的《墨虾图》,另一幅是张大千先生的《青城山水图》,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下,出个鉴定书。」
启功先生一听有齐白石先生的作品,眼神瞬间柔和了几分,笑着说:「哦?是白石先生的《墨虾图》?我得好好看看,世襄兄也来一起掌掌眼。」
郑彦博连忙转身,从里屋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小心翼翼地打开,先取出了齐白石的《墨虾图》。
画作展开,只见纸上几只墨虾栩栩如生,虾身通透如凝脂,虾须纤细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跃入水中,正是齐白石晚年典型的灵动风格。
启功先生凑上前,指尖轻轻悬在画纸上方,仔细观察虾身的墨色层次,又翻到画作背面查看落款与印章,脸上渐渐露出认可的神情。
他缓缓说道:「这《墨虾图》的笔法,是白石先生晚年炉火纯青的路数。
你看这虾身的淡墨与浓墨衔接自然,虾眼用焦墨点染,透着股鲜活劲儿;还有这落款『齐大』二字,笔画浑厚又不失灵动,和我早年见白石先生当面题写的字迹分毫不差。
印章的篆刻也规整有力,印泥是早年的朱砂印泥,色泽温润,带着岁月沉淀的质感,这确实是白石先生的真迹,值得收藏。」
王世襄先生接过放大镜,仔细核查虾须的线条与印章的细节,随后点头附和:「元白先生说得没错!我之前在私人藏家那里见过一幅白石先生同期的《百虾图》,笔法丶墨色和这一幅如出一辙。
尤其是虾须的线条,看似轻柔,实则每一笔都藏着笔力,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根本画不出来。这画是真迹无疑,出具鉴定书没问题。」
李哲听到这话,原本紧绷的肩膀一下子放松下来,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笑容,连忙拱手道谢:「多谢启功先生,多谢王先生!能得到二位先生的认可,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启功先生笑着点头:「白石先生的作品,能被懂画丶爱画的人收藏,也是这画作的福气。鉴定书我稍后就写,定会把这幅画的特点与价值说清楚。」
李哲闻言,更是喜不自胜。
郑彦博见状,连忙拿出另一幅画——张大千的《青城山水图》,小心翼翼地展开。
画作上,山峦以浓艳的青绿着色,岩壁泛着赭石暖调,山脚的寺庙院墙明黄夺目,色彩浓烈却不失层次,确实是张大千先生早年的风格。
启功先生的目光落在画上,却没有像看《墨虾图》时那般专注,只是淡淡扫过画面的设色与线条,既没有评价画作的真伪,也没有提及风格特点。
沉默了片刻后,对郑彦博说:「这幅画,你们还是请荣宝斋的专业鉴定团队再细致核查吧。我今天还有其他藏品要品鉴,就不对此幅作品做评价了,鉴定书也不便出具。」
王世襄先生也看出了启功先生的态度,适时补充道:「并非我们不愿帮忙,只是每位鉴定师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对于大千先生的作品,我们平日里研究不多,贸然评价或出具鉴定书,反而不负责任。荣宝斋有专门研究近现代书画的团队,他们的意见会更专业。」
李哲虽有些遗憾,但见启功先生态度坚决,也不好多做强求,连忙说:「没关系,能确定白石先生的作品是真迹,我已经很满足了。多谢二位先生。」
随后,启功先生从郑彦博手中接过纸笔,认真写下鉴定意见。
他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墨虾图》的笔法丶墨色特点,提及齐白石先生的创作风格与这幅画的艺术价值,落款时特意写上「谨鉴白石先生真迹启功」,字迹工整有力。
写完后,他又仔细核对一遍,才将鉴定书递给李哲:「你收好,这鉴定书能帮你更好地保存与传承这幅作品。」
李哲双手接过鉴定书,如获至宝般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内侧口袋。
启功先生看了看桌上的其他藏品,对李哲和洪三说:「我和世襄兄还要继续品鉴这些藏品,就不留你们了。以后若有白石先生作品的相关问题,你也可以再来交流。」
李哲连忙点头:「不打扰二位先生了,以后有机会定登门拜谢。」说完,便和洪三跟着郑彦博走出了偏厅。
到了前厅,李哲爽快地拿出外汇券,支付了《墨虾图》的款项。
郑彦博小心翼翼地将《墨虾图》卷好,用柔软的锦缎包裹严实,再放进防潮防蛀的特制木盒里,递到李哲手中:「李先生,这木盒是用樟木做的,能防虫防潮,您放心保存。」
李哲接过木盒,忽然想起方才的事,忍不住问郑彦博:「郑兄,方才我看启功先生和王世襄先生对《青城山水图》的态度挺微妙的,明明都是名家作品,怎麽就不愿帮忙鉴定?」
郑彦博一听这话,猛地一拍脑门,脸上露出懊恼的神情:「哎哟,这事都怪我!我光顾着帮您请二位先生鉴定,倒把这茬给忘了!」
他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对李哲说:「你是做实业的,可能没太关注书画界的这些旧事。启功先生虽说会称张大千为『大千先生』,可他打心底里不认同他的一些做法——
当年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为了方便临摹,竟对部分原始壁画造成了破坏……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说法很多,我也不好评判。
但启功先生向来重视文物保护,对这种行为比较反感,估计这也是他不想帮忙鉴定的缘由。」
李哲皱着眉,听得认真:「还有这事?」他只知道张大千画得好,倒从没听说过这些过往。
郑彦博接着说,「应该是这个原因——他可能觉得给张大千的作品鉴定,就等于认可了对方破坏文物的行为。我要是早想到这层,就不贸然把《青城山水图》拿出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