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1章 建房(大章)(1 / 2)

加入书签

第241章 建房(大章)

下午,大营村村北。

阳光透过塑料薄膜,在蔬菜大棚里投下明晃晃的光。

陈守耕蹲在番茄苗垄间,泥土的腥气混着幼苗的青涩味在暖湿的空气里弥漫。他弯腰用手背贴了贴地面,又警了眼挂在棚架上的温度计一一22°℃,湿度65%,刚好。

「沙沙」的笔尖摩擦声里,他把数据仔细记在牛皮笔记本上,字迹工整得像教科书。

本子上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从移栽日期到每日温湿度,甚至连叶片舒展的角度都有标注。

这些提前育苗的番茄苗刚过缓苗期,茎秆透着健康的深绿,叶片舒展开,长势都不错。

「陈老师。」清脆的女声从棚口传来,周青禾掀着塑料门帘走进来,军绿色的工装裤沾着点泥星,「李老板从京城回来了,说忙完了,请您去三号大棚一趟。」

陈守耕合上笔记本,往裤兜里一塞,直起身时腰杆发出轻微的「咯哎」声。他看着自己的这位学生,朝气腾腾丶又磨去了城里姑娘的娇气,眼里带着笑意:「我听说,你要拍电影了?」

周青禾脸一红,挠了挠头:「是李老板要拍宣传影片,专门宣传蔬菜大棚的。」她往棚外指了指,「到时候在周边村子露天放映,让乡亲们通过电影了解蔬菜大棚。」

「这是好事。」陈守耕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励道,「年轻人就该敢想敢试。好好拍,

我还没在电影里见过自己的学生呢。你又是头一份。」

「您就别取笑我了,我就是跟着凑个热闹。」周青禾晃了晃手里的记录板。

陈守耕出了24号大棚,直奔三号大棚,

三号大棚里更暖和些,老李正蹲在角落捆扎竹竿,看见陈守耕进来,连忙直起身:「陈老师来啦!」

「陈老师辛苦啦,快坐着歇会。」李哲从棚角的矮桌旁拎过一把马扎,又给塘瓷杯里倒上茉莉花茶递给陈守耕,「陈老师,喝点水。」

陈守耕接过茶杯抿了口,茶味清冽:「李老板,青禾说您找我有事?」

「您等会儿。」李哲转身走到夯土墙边,拎着一大一小两个袋子走过来。他解开绳结,麻袋里滚出些饱满的种子,一种带着浅黄色的花纹,还有一种透着油亮的深绿色。「陈老师,您瞅瞅这个。」

陈守耕眼睛条地亮了,放下茶杯凑过去,指尖捏起几粒种子对着光看,又放在鼻尖闻了闻,惊讶地抬眼:「这是腌渍小黄瓜和青刀豆的种子?」

他捻着种子的手指微微发颤,「这东西国内少见得很,你从哪弄来这麽多?」虽说农业大学也有类似的种子,但多是用于实验,可找不来这麽些。

「托京城市蔬菜公司的朋友弄的。」李哲笑着往麻袋里指了指,「青刀豆种子25

斤,腌渍小黄瓜5斤。您给算算,这麽多种子能种多少地?能出多少菜?做成罐头大概有多少吨?」

陈守耕从兜里掏出笔记本和铅笔,在膝头摊开就写。「腌渍小黄瓜娇贵些。理论上每亩用种50多克,但发芽率也就70%-75%,要保证每亩3000到3500株,实际得用65-75

克。」

他的笔尖飞快地划着名,「5斤种子—差不多能种三十多亩地。」

「亩产呢?」李哲往前凑了凑。

「亩产不算高,5000到6500斤吧。」陈守耕在本子上画着圈,又写下损耗二字,「出口的商品果要求严,长度适中,不能有畸形虫眼,这样的能占70%-75%,剩下的是次果。

也就是说,一亩地能用的也就4000到4500斤。」

他顿了顿,又算起罐头产量:「苏联那边的罐头多是500克玻璃瓶装,加工时得去头尾丶沥乾水,腌制后水分还得流失15%-20%。这麽算下来,每罐大概得用1.2-1.5斤新鲜黄瓜。」

铅笔在纸上敲了敲,「一亩地能出3000到3500罐,三十多亩地差不多能出五十多吨罐头。」

「那青刀豆呢?」老李在一旁听得认真,忍不住插了句。

「青刀豆种子颗粒大,每亩得用2.5-3公斤,也就是5到6斤。」陈守耕翻到新的一页,

「25斤种子,顶多能种5亩地。这东西水肥得跟上,现在咱主要靠人工除草和农家肥,亩产大概1800-2500斤。

去了损耗和水分,五亩地撑死出不到3吨罐头。」他把本子递给李哲,「这都是理论数,实际还得看天看管理。」

李哲看着本子上的数字,眉头舒展开:「我打算从村委会再租四十亩地,应该够用吧?」

「差不多。」陈守耕点点头,喝了一口茶水。

李哲把种子袋重新扎好,递给陈守耕,「这些种子您先保管着,等我把地租下来,咱再细商量种植方案。」

陈守耕接过麻袋,沉甸甸的分量让他眼里笑意更浓:「我今晚就做个详细的种植计划。」

两人又聊了几句,陈守耕拎着种子走了,脚步都轻快了些一一这辈子还没大规模种过进口蔬菜,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棚里只剩父子俩,老李蹲下身继续捆竹竿,闷声问:「老二,你种这些做罐头的蔬菜打算干啥?」

李哲在矮桌旁坐下,给自己倒了杯茶:「爸,我想租个罐头厂,自己做罐头。」

李哲回村前找沈亚楠谈过,中苏贸易谈判很成功,她有把握持续拿到出口苏联的罐头订单,两人仔细讨论了一番,决定租赁一个罐头厂,生产属于自己品牌的罐头。

他望着棚外连片的塑料薄膜,眼里闪着光,解释道:「京城的朋友能拿到出口苏联的罐头订单,就要酸黄瓜和青刀豆的,这东西国内种的少,咱先占住这个门路。」

种菜老李倒不忧,可·—租厂子?

「你以前也没开过厂子,这能成吗?」老李直起身,眉头拧成个疙瘩,「再说了,租厂子要多少钱?赔了咋办?」

「什麽都有第一次。」李哲笑了笑,「金哥答应帮我找门路,没准还能扩展其他销售渠道。再说了,我没干过,二叔不是干过嘛。」

老李更异了:「你二叔?他在罐头厂就是个工人,能帮啥?」

「他在厂里干了十来年,生产流程丶技术啥的门清。」李哲往父亲身边奏了凑,「我打算租万安镇的罐头厂,让二叔来管生产技术,我亲自盯着管理。

他手指敲着桌面,「以前我没管过厂子,这是短板。这次正好学本事,把这块补上,

以后事业才能做大。」

老李看着儿子眼里的光,嘴唇动了动,想说的担心咽了回去。

他知道老二有主意,而且,这段时间的事情也证明,儿子的眼光确实好。

「回头跟你二叔好好谈谈。看看他咋说。」老李没办法改变儿子的想法,能做的也就是帮儿子查漏补缺。

李哲忽然想起什麽,往竹椅上一靠问:「爸,咱家宅基地的事办得咋样了?」

老李捆好最后一捆竹竿,拍拍手,咧嘴一笑:「妥了!又从东头老王家买了块,现在凑齐四块宅基地,正好俩前俩后,连成片了。」

他拿着半截竹竿,往地上比划出浅痕,「四处宅基地24米宽,32米长,再加上五米的过道,南北就变成了37米长,那块地方方方正正的,老气派了。」

李哲眉头动了动,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前后中间的过道应该是集体的,村里能让咱用?」

「你当你爹白混的?」老李得意地用木棍敲着地,「早跟村里递了申请。咱家本就是边户,过道占着也不碍邻居走路,我又给前后邻居送了鸡蛋和麦乳精,人家都没意见。

前几天村里贴了公告,昨儿刚过公示期,批了!过道也算咱家的,这下彻底连成片了。」

李哲眼晴一亮,往父亲肩膀上拍了下:「可以呀老李同志,办事够利落!施工队找的咋样了?啥时候动工?」

「你上次嫌村施工队土气,我专门从镇上请了刘金亮的施工队。这刘金亮可不是一般人,早年干过工程兵,后来又分到了市里的建筑公司,后来不知咋的,自已拉了个队伍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