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0章 载歌载舞,妙笔生花(1 / 2)

加入书签

第292章 载歌载舞,妙笔生花

「你等俱出名门,家世非凡,才器非常,自不应以常法试。今召伶乐于殿中演艺,凡所奏曲,你等各自制辞以唱,以优劣多寡来定取舍!」

随着内教坊伶人们陆续登上殿来,圣人也从御床上站起身来俯瞰全场,旋即便向诸考生们笑语公布了接下来的考题。

众考生闻听此言,脸色各自都变了一变。尤其一些本来就不擅长声辞文艺之人,这会儿更是彻底的死心了。

张岱在听到圣人所公布的考试方法后,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方式说的简单一些,就是让内教坊伶人们任意演奏曲子,而他们这些考生则现场填词,这无疑要比一般的应制命题难度又要高得多。

一般的应制诗,由皇帝限定一个题材和韵脚,然后群臣各自作诗唱和,只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文字排列游戏。除非其中特别出色的诗作,才会特意的协律编曲进行演唱。

但是以乐曲来制拟声辞,则就必须要声韵丶词义和曲调都完全吻合。尤其一些流传甚久的古曲本就拟辞者众多,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更有新意的诗作,无疑就会更加的困难。

不过好在张岱也早从他爷爷口中得知这一次制科考试的真实目的,就是要为来日归京之后谒五陵挑选合格的礼乐人才。

朝廷自有礼义方面的名家宗师,自然不需要在典礼开始前再临时挑选,就算挑选也不可能以他们这些年轻人作为目标。

那所考核的内容就自然只能是声辞乐理方面,这本来就是张岱的长项,毕竟唐诗本身就是一部歌词本,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歌曲曲调逐渐失传,只剩下了文字记载的声辞。

但就算张岱已经提前做过相关的准备,皇帝这样一个现场让人演奏并要他们临场编辞的方式也是让他颇感意外,心情也不由得有些忐忑起来。

但皇帝却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准备的时间,随着伶人们登殿到位,当即便抬手示意开始表演歌舞。

伴随着悠扬悦耳的琴瑟声,数名舞者翩然步入殿堂当中,这些舞者全都身着绮罗长裙,雪白的长袖更是飘逸且醒目。

她们还没来得及舞蹈起来,坐席中便有熟悉声色游戏的考生忍不住开口说道:「这是要演《白紵舞》!」

白紵舞是一种非常着名且流行的软舞,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东吴年间,所谓的白紵就是吴地未经渲染的素色织物。

这舞蹈的本意是吴地的女子挥舞织成的白紵,用以庆贺她们的劳动成果,因为舞姿妖娆美艳而在民间流传开来,之后又传入宫廷之中成为宫廷宴会的表演项目,隋灭南陈之后这些吴地歌舞便也向北流传,到了如今的大唐,仍然是宫廷和权贵之家非常受欢迎的一个舞曲。

张岱来到这个世界后,也欣赏过许多次白紵舞,对此并不陌生。看来皇帝也并不是要刻意刁难他们这些考生,第一个考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规的题目。

张岱一边欣赏着舞者那婀娜优美的舞姿,一边在脑海中搜索记忆。他见有的考生已经在提笔拟辞了,于是便也不再多想,提起笔来缓缓书写道:「吴刀翦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辉……」

正因为白紵舞非常的流行,常常作为宴会中的表演项目,所以为此舞曲作诗的人从古到今都是不乏,甚至堂中那些奋笔疾书的考生们,大概平日里也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才能提笔就写。

张岱写的这一首是李白的《白紵辞》,真要说多麽精彩倒也不尽然,只不过是欢场上的敷衍之作。

所以在写完一首之后,他也有些意犹未尽,于是便又继续写起来:「皎皎白紵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

在场类似张岱这般一题多作的考生也不少,他们也不清楚圣人让伶人表演的下一曲是什麽,只能在自己有把握的范围内尽量多作发挥。

一舞终了,殿堂中已有三十多名考生写出了最起码一首诗作,这个比例还算不错。

至于其他那将近二十个作诗不成的,已经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文化课不过关的学渣了。毕竟他们这样一个家世背景,要说没有欣赏过白紵舞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都写不出那就意味着基本没什麽诗赋能力了。

虽然说文化课不过关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废物,但显然在今天这一场以文辞为重点考核内容的考试当中是很难脱颖而出了。

舞者们退下之后,表演停顿了片刻,但很快便响起了鼙鼓丶铙钹等乐器声,一时间充满肃杀威严的金戈声响彻殿堂。

张岱一听这乐声不免暗叹一声皇帝虽然对他们有关照丶但也很有限,之前还是柔情无限的吴声软舞,这会儿突然转到了卤簿仪仗的军乐上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