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圣人亲临殿试(1 / 2)
第291章 圣人亲临殿试
张说久掌国事,满朝文武都任意调度,监考一场制科考试自然也不在话下。
他并没有理会这些年轻人们的情绪如何,等到席豫将他们引入殿中礼见完毕后,便下令众人分开进入考席中坐定下来。
观文殿内部空间很大,容纳上千人集会都不在话下,参加制科考试的却只有几十人,因此坐席安排也都比较分散,众人散开坐定之后,环顾左右仍然感觉颇为空旷。
座席并没有提前安排,众人都是各寻位置。张岱也没有凑在前边跟他爷爷套近乎,而是选了一个侧后方的位置坐下来。
等到众人落座,张说也没有多说废话,交代了几项考场纪律规定后,旋即便命人将考卷发放下来,自己也于殿侧落座,俯瞰全场。
张岱拿到考卷后,看到卷首所写的题目,不免又是一愣。
卷上的考题只有一道,名为《龙池赋》。长安城本有隆庆坊,因地陷而在坊中形成池沼。神龙革命后,当今圣人与诸兄弟皆邸居隆庆坊中丶号为五王宅。
当今圣人履极之后,隆庆坊便被围造别苑,而在近年又有扩建,张岱之前做岐王挽郎到长安时还途径其地远远看了看,这便是后来的南内兴庆宫。
至于坊中那水池,早在开元初年便经过扩建,并且被命名为龙池。当今圣人还亲作《龙池乐》,作为宫廷雅乐之一在朝会丶飨宴场合当中演奏,以歌颂这一潜邸祥瑞。
开元年间的重臣姚崇丶词臣沈佺期丶宠臣姜皎等,全都曾经为《龙池乐》拟辞演奏歌唱。至于为什麽没有张说,因为那会儿张说被姚崇赶出朝堂去长江边钓鱼去了。
张岱之所以诧异倒不是因为这一桩故事,而是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他这段时间所作的最主要的课题之一。甚至他爷爷还亲自写了一篇《龙池赋》给他打样,让他进行仿写练习。
原本张岱还以为他爷爷是因为没写成《龙池乐章》而满怀遗憾呢,现在看来这就是给他打小抄作弊啊!
意识到这一点后,张岱心中也是感慨不已。他从府试到省试一路走来,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给他设置障碍,心中不免暗叹当张说的孙子真是苦,好处没捞到丶挨打没落下。
现在看来,这样的情况倒也不是他爷爷的问题,而是因为之前的他层次低啊!现在终于混进了他爷爷能插手的领域中来,掉线多时的外挂作弊器这总算是连上了!
制科考试要比科举常科随意性更大,因此这一篇《龙池赋》也并不是进士科所要求的押韵的律赋,而是常赋。
张岱脑海中虽然不记得有什麽这一题材的古赋名篇,但他却有他爷爷早就给他打好的小抄了,试问天下有几个能打的?
不过他也终归有点做贼心虚,没敢表现的过于亮眼,于是便装模作样的斟字酌句,好一会儿才提起笔来写上几句。
张说坐在上方见这小子如此模样,还道他没有认真做自己给安排的作业呢,当即便皱着眉头走下殿堂丶来到这孙子案旁俯身略一打量,才发现这小子只是在装腔作势,这才又放心的走向别处,逐一去看看其他考生们答得怎麽样。
人的名树的影,张说文名在外,当他站在自己案旁望着自己答题的时候,众人心内多少有点忐忑局促,担心文辞太劣丶难入张说的法眼。
他们自然想不到这祖孙俩如此下作,大家都在走后门,可他们却已经先抢步进了门里边去,甚至还掩上了半扇门。
这些公卿子弟们虽然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能享受并不意味着就能有效的接收,他们没能入读弘文馆,或是因为家中子弟太多没轮上,但也不排除根本就无心于学。
总之这些人相较参加进士科举的考生而言,诗赋才能整体上还是逊了一筹,尽管这文赋题目没有做更多的要求,但是他们构思写作起来仍然比较慢,除了少数几个下笔如有神,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磕磕绊绊的。
人往往都会迷信家世,但其实优越的家世与个体的优秀与否没有直接的关联,甚至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为本身便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些人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心并不像寒门子弟那麽强烈。
这与性格无关,积极进取与自我克制这些素质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人的本性就是好逸恶劳丶热衷安逸享乐,而官宦子弟所拥有的条件让他们天然就比寒门子弟更容易享受到这些。
所以一般除了天赋特别出众之人,世族官宦往往都是一茬不如一茬,哪怕本身还算努力,但最后了不起也就是中人之才,较其父辈相差甚远。
能够传承数代的政治家族,他们所依靠的从来也不是一代代的族人都特别优秀,靠的就是对资源的垄断和把持,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把一个个的庸才捧上高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