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7章 江宁永远忠於您!(2 / 2)

加入书签

「这」

李源嘴唇哆嗦,脑中一片空白。

凤阳府死了多少人?

他只知道每天都有人死,也知道城外乡野有些地方尸骸枕藉,可具体死了多少人,他真的不知道。

官方目前为止根本没有统计数据,府里没统计,县里也没统计,但所有人都知道死了很多人。

可没有数据就没有死人。

县里不往府里报,府里不往省里报,这才有朱珪给朝廷奏报中所言的「部分地区严重,但总体可控」,饿死人也属个例,不能以偏概全。

「不知道?」

赵安微哼一声,视线转向旁边的丁木三,目光如冰锥,「丁总兵!你寿春镇兵丁遍布凤阳境内,你告诉我!灾民流徙,饿殍遍野之际,这凤阳可曾有人相食的惨绝人寰之事发生?又有多少灾民是被你的兵堵在家里活活饿死的!」

「我,我」

丁木三刚想抬头解释,却被赵安杀人般的目光骇的再度浑身一僵。

别的地方他或许不清楚,可眼皮底下的凤阳灾民惨状他哪里会不知道,但这些惨状他选择默不作声,甚至严令不得外传。

也是,救灾是文官的事,跟他这个武将有什麽关系?

巡抚大人的军令他可是毫不犹豫执行的,若不是他麾下的绿营兵在各处封堵围卡,怕上百万灾民如蝗虫大军般啃食四野,哪还轮得到你这毛头小子在这拿遏必隆刀喊打喊杀的。

真要论起来,他有功无过!

可有功无过四个字却怎麽也无法从他口中喊出来,因为下面曾经报上来的那些可怕画面让他不得不保持沉默。

李源也在沉默,二人的沉默如同死寂深渊。

无论他们如何辩解,凤阳都是活生生的人间地狱,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什麽不服,什麽罪不至死,都如同跳梁小丑最后的哀鸣。

「一个不知道,一个说不出,荒唐,可笑!」

赵安微微摇头,右手轻轻一抬,「庆遥,皇上说什麽了。」

「回赵大人话!」

庆遥的声音很大,「皇上说,安徽的官不管是庸官丶贪官还是糊涂官,赵大人都可以用遏必隆刀把人砍了,大胆砍,天塌不下来!」

「听到没有,是皇上让本官砍你们这帮庸官贪官糊涂官的!」

话音刚落,抽出一半的遏必隆刀完全出鞘,于半空中寒光一闪狠狠挥落,伴随刀刃入肉声,人群发出惊呼,继而就见凤阳知府的脑袋滚落在地。

落地之时,双眼犹睁,尽显茫然。

太快,一切发生的太快,快到凤阳府的脑袋在地上滚了几圈后还下意识看向自己的身躯,意识产生的瞬间,双目瞳孔炸裂般放大。

我真的被砍了?!

「按住!」

庆遥一声令下,几名侍卫死死按住总兵丁木三的手脚,庆遥更是将总兵大人的辫子往前拽去,这一动作迫使总兵大人的脑袋不受控制向前探去,露出长且白的脖子。

赵安二话不说双手持刀用力斩下,根本不给丁木三哀嚎讨饶的机会。

「噗嗤」一声,人头落地,鲜血喷涌。

血泊之中,脑袋不偏不倚滚落在福昌脚下。

福大人跟见了鬼似的一哆嗦,本能往后退了几步,继而意识不妥,又硬着头皮往前踱了几步,居高临下扫视那帮被吓破了胆的凤阳官吏们,只无人知道福大人的心这会跳的比什麽都快,快到福大人随时都能晕过去。

惊呼的人群此时鸦雀无声,有的只是那不住颤抖的身躯,以及一张张面无人色的脸庞。

这会,只怕能站起来的官员不会超过半数。

命人将李源和丁木三的尸体抬走后,赵安环顾一众肉眼能清晰看出在发抖的凤阳官员们,一字一句道:「自即日起,凤阳若再饿死一人,本官便把尔等这帮混帐东西丢进那赈灾的大锅里烹了,拿尔等血肉骨头去填那些嗷嗷待哺的饥民肚肠!」

不能再死人,是赵安给凤阳官员,也是给安徽全省官员的红线。

谁越过这条红线,谁就该死。

他既决心当「赵剃头」,就不会刀下留情。

凤阳官吏们叫这话震住,福昌也叫这话震住,望着手持还在滴血的遏必隆刀的「五福儿」,福大人不禁想到一句古诗:「生子当如孙仲谋。」

回江宁的路上,陈师爷很是为难,因为大人吩咐他回去后给安徽调拨两百万石粮食,不仅要瞒着朝廷,还得把帐做的漂亮。

这帐怎麽做?

地方留存的钱粮只有两成,把藩库跟地方库全调出来也不够啊,就算勉强凑够秘密调给安徽,本省怎麽办?

明年官吏们的工资怎麽发?地方上的常规维修工程资金又从哪来?

很麻烦的。

「先生多费点心,旧管应收可改为新收,新收改为明年的,把总帐打成若干小帐,叫江北那些府州县都领些去,另外再叫地方临时开支一些报到省里批了就是。」

福昌一直在闭目,不是养神,而是叫那颗总兵脑袋给吓的心里有了阴影。

既然答应了「五福儿」,那两百万石粮食他肯定要凑出来。

想不被朝廷发现,办法只有一个,无非在帐上做手脚。

两百万石粮食是吓人,可要是几万石几万石的报帐做帐,再给些合理名义,那就瞧不出什麽了。

「实在不够,就把明年截留的应支先用了。对了,赵大人请我帮个忙,回去后你把咱们藩库存银从那几家转出来全存进咸丰行。」

说完,福昌把眼睛又闭了。

「咸丰行?」

陈师爷愣了下,没听过江宁有这号钱庄啊,迟疑了下不禁询问这咸丰行莫不成跟赵大人有关。

福昌没说话。

不否认就是默认。

陈师爷心中有数了,这咸丰行肯定是赵大人开的,他安徽的藩司存银入了咸丰行,江宁的藩司存银要也入了咸丰行,这咸丰行不立马就成了两江第一大银号?

纵是赵大人是「五福儿」,事关一省财政的大事,自家大人却毫不保留的配合,是不是有些过于大方了。

福大人的眼睛忽的又睁开了,看着心里犯嘀咕的陈师爷,淡淡说道:「咱们江宁今后要紧跟安徽,错不了的。」

翻译一下,就是江宁要永远忠诚于安徽。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