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勋贵们的野望(1 / 2)
第344章 勋贵们的野望
六月,武监。
骑兵科内,李如松正领着同学打扫校舍。
李如松病伤刚刚愈合,他是上次整顿京营的时候受的伤。
一想到这里,李如松就又羞又气。
他到京营后,认认真真练兵,等到最后京营哗变的时候,他所在的这支神枢营骑兵小队,最后反而也成了「叛乱部队」。
李如松被士兵裹挟出营,然后撞上了戚继光的大同骑兵。
李如松被战场生擒,自己还坠马受伤。
因为这件事,李如松被骑兵一班嘲笑了几个月。
而李如松的小弟夏忠孝,却在上次的京营事件中出了名。
清查京营因为夏忠孝而起,就连朝堂上的大佬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班正,宿舍都收拾好了!」
夏忠孝领着人打扫新生校舍,完工后向李如松复命。
李如松也整理完了校场,他放下手里的扫帚说道:
「苏教务长会亲自出席开学典礼,大家都精神点,千万别给我们二班丢份儿!」
听到苏教务长,就连最无法无天的学生都严肃表情。
整个武监再桀骜的学生,听到这位教务长的大名都要颤抖一下。
夏忠孝凑到李如松身边问道:
「班正,听说这次新生里还有秀才?」
李如松点头说道:
「听说是地方上举荐过来的,通过了兵部的考核。」
夏忠孝不屑的说道:
「这秀才应该没骑过马吧?兵部那帮老爷们也是胡闹,怎麽什麽人都往武监里塞?」
李如松没有接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小团体,根据出身不同,武监内也分成好几个小团体。
比如骑兵科内,就有勋贵派和世兵派的分别。
但是下一届就更乱了。
这次入学武监的,不仅仅有勋贵和世代军户子弟,还有地方学政推荐的武生。
听说以后武监预科和国子监预科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报考武监。
李如松正色说道:
「忠孝,这话可不要乱说,地方推荐武生入学,此乃苏教务长所奏的国策,岂是我等可以质疑的?」
「另外你都忘记了校纪条例?」
说到校纪条例,夏忠孝的手就要抽筋,原因无他,夏忠孝因为违反校规,多次被教官罚抄校纪条例,这麽多遍抄下来,夏忠孝也是将校规烂熟于胸了。
武监对于纪律要求极高,武监内的霸凌更是严格禁止的。
苏泽深知军纪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而军中霸凌是很破坏军中风气的事情。
治军的关键就是军官了,所以才制定了严格的条例。
等日后这些武监生成为军官,也就会维持自己手下的军纪。
「记的记的,班正莫要再说了。」
夏忠孝接着问道:
「班正,新人来了,我们是不是就要走了?」
李如松说道:
「是啊,等过了这个月,吾等就要去新军挂职了。」
「还挂职啊?」
「这次要挂职多久啊?」
众人听到挂职两个字,纷纷聚集到李如松身边。
李如松说道:
「这次可不一样。」
众人竖起耳朵,李如松说道:
「我听到的消息,京师新军成立,才有了我们这次挂职的机会。」
众人还是兴致缺缺,上次挂职京营,自己成了朝堂上大佬的棋子,操练了半天最后京营被裁撤了。
李如松说道:
「这次不一样,听说这次是特殊情况,如果表现优异,可以留在京营新军。」
夏忠孝问道:
「留在京营新军有什麽好?我们不是结业后要回去继承家中军职吗?」
周围都是自己的亲信,李如松说道:
「我爹来信说,希望我能留在京营新军。」
「这是为何?」
李如松说道:
「你们没看出来吗?朝廷是花了大力气筹建新军的,我爹说了,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京营新军日后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你们没看京营的三军吗?克虏军丶镇北军丶安南军,这是对应北疆丶辽东和西南,日后这些地方发生战事,负责出击的就是京营新军,原本的卫所日后就只负责防御了。」
「而且京营新军刚成立,空缺的军职很多,只要立功何愁没有升迁机会?」
「你们都忘记苏教务长上次说的吗?军功授职,日后没有军功,连授职的机会都没有!」
「诸位甘心回去卫所领兵吗?」
众人都愣了一下。
好几个内陆地区卫所出身的武监生,都露出不情愿的表情。
在卫所做千户百户又如何?
他们的祖辈父辈一直都守着卫所,有的卫所根本没有仗打,千户百户就是个村长罢了。
还有几个陕西卫所子弟,当年河套不宁的时候,他们的卫所还要戍边,父辈们守在边境上,整日和寒风作伴。
这些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看不到希望。
爹是百户儿子就是百户,想要成为千户难如登天,因为人家千户也有儿子。
这也是戚继光能成为大明军人偶像的原因,从世袭军户子弟到因功封爵,这在大明旧军制下,已经不是传奇而是神话了。
李如松又将自己知道的消息如实说道:
「我还听说,明年毕业的时候,朝廷会按照课业成绩丶练兵成绩进行排名。」
「排名靠前的,可以自己选择想去的军队。」
众人眼睛放光,选择自己想去的军队?
那禁卫营是不是也可以去?
如果能成为皇帝身边的戍卫,那对于这些普通卫所弟子来说,那绝对是能光宗耀祖的事情。
传达完了自己知道的消息后,李如松看着乾净的教室。
满打满算,他们在武监的日子不多了。
武监设置的学制是两年,接下来这段时间他们要在京师新军营地和武监内两头跑,一边完成武监内的学业,一边协助训练新军。
李如松曾经对父亲的决定很不解,为什麽要将自己送来武监。
但是现在他对武监产生了感情,真正以自己是武监生身份为荣,而不是辽阳总兵儿子之类的身份。
天南海北的同学聚集在武监,此时他们只有「武监生」这麽一个身份,这个身份超越了地域丶家庭出身,将他们牢牢捆绑在一起。
——
成国公府内。
成国公朱时泰说道:「二弟,这位是黔国公的亲弟沐昌佑,算起来和我们是同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