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何谓中枢?(1 / 2)
第343章 何谓中枢?
众官员向隆庆皇帝行礼完毕,皇帝立刻说道:
「众爱卿免礼!」
紧接着司礼监掌印冯保出列,向众大臣详细说明了南京送来的密奏内容。
苏泽低着头,用眼角馀光扫视群臣。
所有人大臣都是一脸惊讶的表情,就连自己身边的申时行也装作一副震惊的样子。
当然,苏泽也同样「震惊」。
只能说,能站在御书房里的,全部都是演技派。
等到冯保念完了密奏,首辅高拱首先表态:
「沐朝弼未获朝廷恩准就擅自离开云南,应天巡抚海瑞包围码头是正确的。」
隆庆皇帝点头,高拱这句话算是给讨论定了调子。
这就是首辅在大明政治上的分量了。
先发言就是定调子,定了调子之后,议题的方向就定了。
比如沐朝弼这件事,首先确定有错的是沐朝弼,那对海瑞的指责就不可以再谈了,今天这场御前会议讨论的主题就剩下一个——如何处理沐朝弼。
高拱一句话就占据了主动权,苏泽只能说这位师相确实厉害。
隆庆皇帝点头说道:
「首辅所言极是,诸臣共议一下,如何处置沐朝弼吧。」
这才是今天晚上最大的难题。
这个问题让阁老们都皱起眉头。
隆庆皇帝看向阁臣们,却没有人主动发言。
这事情太棘手了。
沐朝弼有错,但是如果因此诛杀他,会造成云南局势不稳。
但是如果不惩罚他,朝廷威信何在?
这时候赵贞吉说道:
「陛下,沐朝弼虽然跋扈,但是为的是扶母亲灵柩归葬,百善孝为先,朝廷可以下旨申饬其罪行,暂赦其罪过。」
但是赵贞吉的重点显然不是这个,他又说道:
「从云南到南京,沐朝弼领着一千亲兵竟然畅通无阻,沿途的官府军卫都要好好整顿下了!」
隆庆皇帝连连点头。
这沐朝弼是扶母亲灵柩安葬的,如果他真的要造反,那这个结论让人不寒而栗!
而且海瑞带着应天巡抚衙门的衙役就能围着码头,足可见沐朝弼确实不是要造反,那沿途那麽多官府卫所,竟然没人和海瑞一样拦着沐朝弼的逆行。
不仅仅不拦着,这些地方官府卫所也没有上报朝廷,就这样放任沐朝弼直接到了南京!
南京镇守太监王本固的奏疏中,也说明了沐朝弼进南京的路线。
他是从昆明前往贵州,又从贵州进入湖广,然后乘船一路南下到南京。
这一路上,有大量的渡口丶驿站丶军卫丶关隘,还要经过无数的府县,但是却让他直接到了南京。
这一千多人人吃马嚼,沿途的官府想的就是快点礼送出境,还给沐朝弼提供粮草。
想到这里,都让皇帝有些寝食难安。
但是在场的大臣都明白这些地方官府的心态。
沐朝弼走这麽远,又不是只从自家的地盘过,朝廷如果追责大概是法不责众。
但是如果自己拦着沐朝弼,让他在本地闹出事情来,那遭殃的就是自己了。
所以伺候好沐朝弼,尽快将他礼送出境,就是最好的选择。
看来赵阁老是要借题发挥,继续他的整顿军事的施政目标。
隆庆皇帝又看向兵部尚书曹邦辅问道:
「曹尚书你怎麽看?」
曹邦辅却说道:
「陛下,这次沐朝弼扶柩东行,请出了黔国公府内的丹书铁券和王命钦旗,沿途文武官员自然不敢拦截。」
「如今朝廷正在筹建新军,没必要为此大动干戈。」
苏泽默默的看着曹邦辅。
曹邦辅竟然直接和赵贞吉唱反调了。
都说赵贞吉和兵部尚书曹邦辅的矛盾公开化了,这件事果然不假。
苏泽看了一眼脸上露出酸楚表情的申时行。
主管军事的阁臣,和兵部尚书有矛盾,那最痛苦的就是兵部的官员了。
无论是听从赵阁老还是曹尚书,势必要得罪另外一方,这简直就是职场噩梦。
看样子这段时间申时行没少受气。
眼看着两人要跑题,高拱咳嗽了一声说道:「两位,还是先议沐朝弼的事情吧。」
说到了沐朝弼,赵贞吉和曹邦辅都沉默了。
御书房中,雷礼如石像一样,双目低垂,没有任何发言的意思。
殷士儋也是差不多态度,他们两人都是专务阁臣,也不懂军事,这明显是浑水,自然不愿意蹚。
次辅张居正也没有表态,赵贞吉见到皇帝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只能暗叹一声,然后说道:
「临淮侯李庭竹,现任南京左军都督府兼提督操江,正在南京。」
「他是李老令君的家人,由他去劝说沐朝弼解散亲兵,自当万无一失。」
苏泽看向赵贞吉,果然这位赵阁老是有本事的。
沐朝弼的母亲李氏,就是出自临淮侯家。
算起辈分,沐朝弼也要喊上李庭竹一声舅父。
由舅父带着兵去「劝」外甥,肯定不会激化矛盾,应该可以轻松解除沐朝弼的兵权。
从这件事上看,赵贞吉确实对整个大明的军事部署都了如指掌,一下子就提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果不其然,隆庆皇帝大喜。
沐朝弼如果在南京闹出兵变,不仅仅大明的脸面丧尽,还会对繁华的南直隶造成损伤。
「准奏!立刻给李庭竹下旨,要他长江水师,劝说沐朝弼解散部众。」
但是更棘手的问题来了,要如何处置沐朝弼?
皇帝的眼神转了一圈,最后落在苏泽身上。
「苏爱卿,你怎麽看?」
苏泽说道:
「陛下,沐朝弼以孝为先,护送母亲灵柩归葬南京,如此纯孝之心,朝廷应该成全。」
在场众臣皱眉,申时行更是不理解,听苏泽的意思,难道还要嘉奖沐朝弼?
苏泽说道:
「臣以为,陛下可以『成全』沐朝弼,下旨让他在母亲坟前建一草庐,结庐守孝三年,以全孝道。」
听完苏泽的建议,申时行几乎要鼓掌叫好了!
果不其然,当苏泽意见提出来后,御书房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下来。
隆庆皇帝嘴角也露出笑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