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因地制宜(1 / 2)
第102章 因地制宜
「不要着急,好好排队!」
「后面的不要挤!」
「姓名?」
七月中旬,山丹城外,人群熙攘,两千多名身披破旧皮袄的百姓在正午阳光下显得格外凄凉。
他们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皱纹深邃如峡谷,手脚满是伤痕。
饶是如此,他们的眼中依旧闪烁着代表希望的光芒。
热闹的景象吸引来了山丹城内的孩童,他们在远处打量这群人,嬉戏玩闹中偶尔传来稚嫩的笑声。
那笑声吸引了不少人,同龄的汉奴望着他们,略显拘束。
年长的汉奴望着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
西北风吹,吹来的是草木的香气,是生机勃勃的未来。
崔恕站在城门口,眉头紧锁的为所有牧奴登籍造册,发放新衣。
由于被解救的汉奴们太过激动,以至于现场的秩序有些混乱。
汉奴们的热情高涨,他们推揉着,争先恐后地想要提前完成登记,仿佛那样就能提前一步脱离苦难。
崔恕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忍,但职责所在,他只能冷酷地指挥着兵卒,维持着最后的秩序。
城外的景象,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而城楼上的刘继隆却默默见证了一切。
「二千一百六十四人,我来时数过了。」
站在刘继隆身旁,尚铎罗试探着开口。
他已经把尚婢婢的请求都与刘继隆说了,因为担心刘继隆可能会生气,所以尚铎罗有些小心翼翼。
不过他还是小瞧了刘继隆的度量,对于刘继隆而言,只要能弄来足够多的汉人,他砸锅卖铁都要弄出粮食来。
「这事情你干得不错,有了这两千多百姓,山丹又能更上一层楼了。」
刘继隆看着尚铎罗,语气中带着高兴,使得尚铎罗如沐春风般。
「折冲不怪罪末将擅自做主就行。」
尚铎罗的话有些太直了,但刘继隆不以为意,毕竟尚铎罗就是这样的性子。
他的目光在城外打量,跟随尚铎罗前来山丹的,除了这两千多被解救的百姓,还有三千多辆挽马牛车。
他们来运第二批粮食,而刘继隆却开口道:「尚节度使的请求我能理解,不过山丹也需要储粮。」
「算上还没运走的一万石粮食,我再借一万石粮食给尚节度使,同时借羊五千只,如何?」
「末将替节度使感谢折冲大恩!」尚铎罗单膝下跪作揖,刘继隆却抬手将他扶起来。
「你从鄯州带回了一千精骑,应该是我巴结你才是,别动不动觉得自己对不起我。」
尚铎罗魔下原本还有三百馀精骑,这次前往鄯州后,尚婢婢原本要将投奔他的七百馀精骑交给尚铎罗来山丹就食。
只是在拓跋怀光的劝阻下,最后尚婢婢还是留下了不足二百精骑,让尚铎罗带来了一千精骑。
不过这所谓的一千精骑质量不佳,不仅军马瘦骨鳞,就连骑兵都饿得不成样子。
以至于他们来到山丹后,从半个时辰前一直吃到现在。
刘继隆的目光里,还能看到坐在不远处一排木棚前吃饭的州骑兵。
「你带来的这另外六百多人还得好好养一段时间,另外他们的军马也太瘦了,你去找张昶领十石豆料喂马。」
「是!」尚铎罗作揖应下,他现在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山丹的影响,不知不觉向着汉人靠拢。
着他的变化,刘继隆心里欣喜,伸出手拍拍他:
「好了,你这些日子也累了。」
「你先在山丹休息三天,三天后再送粮食和牧群去鄯州吧。」
「是—」尚铎罗作揖应下,随后在刘继隆示意中下去休息去了。
眼瞧着他离去,刘继隆收回目光,继续看向了城外不断登籍造册的百姓们。
时间缓缓流逝,三个时辰后所有百姓都登籍造册结束,崔恕也带着户籍文册上来找到了刘继隆。
「折冲,这次尚铎罗带回的百姓都已经记录在册了。」
「五百七十六户,二千二百馀八口。」
「算上他们,城内外有一万四千馀二口,还有汉番二千二百兵额。」
「不过折冲—」
崔恕有些犹豫道:
「这山丹的番兵越来越多,我担心—
「你担心他们会鸠占鹊巢?」刘继隆说出他的担忧,崔恕也点头承认。
「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不过我相信经此一役,敦煌那边的擢升文书很快便会送到山丹,山丹的兵额兴许也能增长许多。」
刘继隆的心情很好,崔恕能感受出来,因此他颌首道:
「若是能增长兵额最好,反正李别驾从张掖运来了五万石粮食,即便交出一万三千馀石粮食给尚铎罗带回鄯州—
不等他说完,刘继隆打断道:「尚婢婢找我借粮,我借了一万石粮和五千只羊。」
「这—.」崔恕话到嘴边,不知道该怎麽说刘继隆。
瞧着他的模样,刘继隆爽朗笑出声:「别担心,他日后若是不还,那他放在我这里的这一千精骑,我也不还了!」
谈话间,刘继隆向城下走去。
日落黄昏下,二人身影一高一低返回衙门,各自休息去了。
刘继隆回到内堂的时候,刚好见到曹茂在练字。
他走上去瞧了瞧,不免点头道:「写的不错,比我好多了。」
「折冲,我哪能跟您比啊。」被夸赞一句,曹茂的脸有些发热。
「确实比我的好看,不必谦虚。」
刘继隆笑着肯定,毕竟他的字虽然已经练了一年多,但基本上是一板一眼。
相比较下,曹茂的字即便是不懂书法的人,也能看得出有几分天赋在。
「好好练字,日后说不定你能成为我河西的大书法家。」
拍了一下他,刘继隆便回到主位上,将自己的横刀拿起来保养了。
过了约一刻钟,曹茂练好字帖便连忙收拾起了书房的纸笔砚墨,去厨房为刘继隆烧热水去了。
等他端出一盆水为刘继隆泡脚的时候,刘继隆想到了军营内的事情,不免询问道:「这些日子在学堂学的怎麽样?」
「学的挺好的,先生们教的也很好,就是这官话说起来比较口,得多练。」
河西汉人毕竟几十年不曾说汉话了,类似刘继隆这种人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平民中。
正因如此,学习汉话不比掌握一门外语容易。
刘继隆教了曹茂一些学习汉话的方法,寒暄几句后便将脚洗乾净去休息去了。
翌日,山丹人口增加的情况,以及河湟局势的变化被刘继隆以手书的形式送往了张掖。
张淮深得到这封手书的时候,已经是尚铎罗返回山丹的第三天了。
「山丹人口增加了,这倒是件好事。」
「不过那论恐热魔下势力分崩离析,这倒是对我们有些不利。」
张掖内堂中,张淮深皱眉分析起来,而他面前则是一道熟悉的身影。
「确实,之前刘继隆便说过,万一论恐热魔下分崩离析,那因为大旱而饥荒的部落便会大批投靠凉州。」
「如果他们投靠了凉州,那我们想要收复凉州就更困难了。」
索勋抬起头与张淮深对视,而张淮深也颌首表示认可。
呼吸之后,张淮深又看向索勋:「如今你既然担任了张掖的折冲都尉,练兵一事不可松懈。」
「领命!」索勋深吸一口气应下,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父亲好不容易从那群家伙手中为自己争到这个位置,若是自己不能牢牢占据,那丢的便不止是自己的脸面了。
这般想着的同时,索勋将目光投向了桌案上的一份帛书。
「你既然在这里,那就刚好让山丹的塘骑把这份封赏的帛书送往山丹吧。」
张淮深拿起帛书示意,索勋也毕恭毕敬接下,起身走出内堂。
不多时,他便见到了山丹的塘骑,不过这伙塘骑十馀人,却没有一张供索勋熟悉的面孔。
兴许是没有碰到,亦或者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经在刘继隆的率领下,一个个高升了。
「把帛书送去山丹,万不可丢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