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1章 长安处处失意人(2 / 2)

加入书签

李光弼拍了大腿一下,道:「这样,明天开始,白天的时候,人杰驻防城东,归仁晚上换防,好了,你赶紧下去休息吧,晚上有你累的。」

火拔归仁点了点头,起身拍了拍王人杰的肩膀,离开屋子。

长安。

盖擎几乎每天都会去隋王宅,就像点卯一样,大家也都知道他每天会去,而且是明目张胆的去。

但是没有人告他的状,因为人家是去向隋王妃汇报当下的陇右战事,这是高力士特批的。

为什麽是高力士特批呢,因为他的干闺女韦妮儿怀孕了,天天忧心着丈夫的安危也不是个事,所以高力士吩咐盖擎,报喜不报忧。

郭淑出月子的第三天,圣人便下旨,让她将孩子带进宫,圣人要看孙子。

兴许是李瑁现在身兼重任,所以李隆基当下对隋王宅是非常照顾的,隔三差五还将宫里的美食给送来。

这就叫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本来他是打算早早将李信送去百孙院的,但是眼下这个当口肯定不合适,甚至今年都不行了,因为他不能让李瑁难堪啊。

名义上,孙子进入百孙院,是方便照顾,集中培养,但任谁都明白,那是人质啊。

「陈黄门昨天找过我,希望我能找个理由将元载从陇右调回来,」盖擎夫妇在兰芳院,与郭淑等人喝茶聊天,道:

「人,是隋王挑走的,我怎麽去开这个口啊?」

韦妮儿怀孕已经两个半月,肚子不显怀,但是一直在不停的吃,所以稍微胖了一些,已经与盖擎的妻子卢氏一样丰了,她闻言好奇道:

「军国大事在前,陈黄门怎麽能这麽糊涂?眼下整个长安都在心焦西北战事,他倒好,从前线要人?」

盖擎笑道:「他不便明说,但我猜测,应该是与今年的科举有关,元载来长安,本就是参加科举的,结果阴差阳错被隋王挑走,五月份就要开考,陈黄门应该是担心来不及,元载应该是有一个非常体面的门路,才能让陈黄门亲自过问他的事情。」

郭淑笑了笑,点头道:「既然是陈黄门打招呼,事情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他管着道举,难道元载要走道举吗?」

「听说是进士科,具体情形我也不甚清楚,但是我知道,元载的行卷是投给陈黄门的,陈黄门是他的举荐人,」盖擎道。

他现在每日巡查长安,自然也收到一些小道消息,听说元载和王忠嗣的闺女有一腿,但是呢,他不能确定,也不方便乱问,毕竟涉及到了王忠嗣的脸面。

郭淑和韦妮儿她们,则是非常非常确定,因为韦妮儿和杨绛在咸宜府上,亲眼见到了两人的大白屁股。

不过这种事情呢,涉及到了个人隐私,她们也没有好意思告诉盖擎。

大家都知道,王忠嗣特别要脸。

而盖擎呢,又一直在试探郭淑她们,因为他认为,李瑁不可能无缘无故带这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去陇右,但是他没有来得及询问李瑁。

韦妮儿吃着糕点,看向郭淑道:「不合适的,历来只有边关跟长安要人,没听说长安从战场上要人的,陈希烈这个面子,我们还真就给不了,再说了,考中进士怎样呢?没有人提携的话,也是在守选嘛,跟在郎君身边立了功,再考进土也不晚。」

盖擎微笑点头。

他今天来,其实就是走过场,陈希烈托付给了他,而他呢,自然不可能跟李瑁开这个口,那麽请求王妃她们开口,也算是尽人事了,可以给陈希烈一个交代。

郭淑沉吟片刻后,也是赞成了韦妮儿的看法,她是正妻,考虑的比较全面,

陈希烈地位太高,人家既然开了口,正常情况下,肯定是要变通的。

但是眼下这个关头,西北方面从上到下,都在全身心的经略战场,你却写信要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调回来,怎麽看都不合适,虽然这个人将来会是王忠嗣的女婿。

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不能去麻烦丈夫。

于是郭淑转移话题道:

「听说李太白被封了翰林待诏,他应该满意了吧?他在上元夜的诗词,是真的好,我至今仍在回味,终南山匆匆一,至今仍没有机会再见,盖将军将来若是偶遇,请帮忙传达我的诚意。」

韦妮儿听到这话,又是眉,她和郭淑的性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人平时言语上也会有些较劲,但只限于分歧,绝非什麽矛盾。

「四娘的意思,请李白来王府?」韦妮儿道。

郭淑一愣,点了点头,道:

「怎麽了?不妥吗?」

「不妥的,」韦妮儿道。

杨绛也赶忙道:「郎君与王维是至交,我们并不合适与李白接触,最好还是不要让他来。」

郭淑异道:「我只是听说他们不睦,矛盾有那麽大吗?两大诗家,本该是悍悍相惜才对,不是吗?」

韦妮点头道:「他们俩虽然相逢无语,但应该没什麽矛盾,但是..:::.哎呀,我也说不上来,总之,郎君与王维是至交好友,就不能再与李白有交情。」

卢氏在一旁微笑道:

「两人当下在长安,都拥有大量的拥,上元夜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士子们因为他们俩在兴庆宫的斗诗,仍旧争论不休,寒门支持李白,高门支持王维,

已经形成了两个派系的矛盾,隋王府确实不宜与李白接触,妾身看来,隋王也应该没有这种念头。」

「可惜了..:..」郭淑叹息一声,她是李白的粉丝,自然希望能和偶像见一面。

当初她和李瑁在玉真公主的延生观下,见到过李白,那时便惊为天人,而且她很清楚,丈夫对李白是特别敬重的,当初也找李彦允丶李琳张罗李白入宗籍的事情。

所以她才会认为,邀请李白来王府做客很正常,但是被韦妮儿这麽一说,又打消了主意。

而韦妮儿,是王维的拥,主要是因为出身缘故,所以对王维有着天生的亲近,指望她看得起一个商人,那是不可能的,我欣赏你的诗,欣赏你的人,但我还是看不起你。

盖擎笑道:

「李白一直以来的愿望,便是能够入仕,如今也算是达成心愿了,翰林待诏与集贤殿书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属中枢贵职,没几个进士能进翰林院,他今后也不用再四处奔波求人了。」

弘文馆丶集贤殿书院丶史馆丶翰林院,集中了当下大唐最顶级的一拨知识分子,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之高,而且属于天子近侍,是属于中枢行列的。

其中的翰林院,掌起草诏制,这也是很牛逼的,等于是国家大事,你是第一个知道的。

但是呢,翰林院有这个权力的,只有六个人,叫做翰林学士,其中有一个更为特殊,叫做承旨,等于是李隆基只会将旨意告诉他,然后他和另外五个人负责起草。

眼下的承旨,叫蔡有邻,当下大唐八分书第一人。

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常用在皇帝颁布的制诏书敕当中,那麽翰林学士这一职责,明摆着与中书舍人重叠了。

那麽区别在哪呢?就是正式诏和急诏,两边都具备最高法律效应。

李隆基为了避免诏书交给一个部门,从而导致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所以将急诏的权利给了翰林学士。

盖擎来长安不久,又是在军府,所以对皇城的官制并不了解,虽然眼下正在逐渐熟悉的过程当中,但他还是说错了。

韦妮儿笑着纠正道:

「李白只是待诏,不是学士,他没有权利起草急诏,翰林院分为两种人,一种叫翰林学士,一种翰林待诏,翰林学士只有六个,可参议政事,起草急诏,翰林待诏多为文艺专长之人,分为四类,文学待诏丶书画待诏丶琴棋待诏丶阴阳待诏,盖将军觉得,李白应该是哪种待诏呢?」

盖擎一愣,没想到翰林院原来也挺复杂,他从前没有在长安做过官,加上皇城的部门编制,其实也一直在频繁改动,所以他也是糊里糊涂,一知半解,只是听说翰林院权利不小,敢情说的是翰林学士啊。

「那麽他应该是......文学待诏?」盖擎好奇道。

韦妮儿点了点头,笑道:

「什麽叫待诏呢?你每天需要去翰林院,但是并没有职事,也可以不去,但不准离开长安,以备圣人随时召见,李白有文学之长,诗词有鬼神之变,圣人就是看上了他这点,眼下宫宴繁多,圣人常携贵妃外出游玩,肯定会找他应制作诗,李白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想要真正进入中枢,几乎没有可能。」

郭淑皱眉道:「你就这麽看不上李太白啊?郎君对太白先生可是极为推崇的3

韦妮儿摇了摇头,笑道:

「王维够厉害了吧?出身太原王氏,宗内入仕者遍布皇城要职,天下郡县,

他都难以升迁,何遥李白?四娘要知道,王维可不是只会作诗,其人精通诗丶

书丶画丶乐舞,人称诗画双绝,更是普寂禅师的弟子,他如果都不能升官,李白永远都不可能。」

郭淑等人面面相,她们对政治一途的了解,是远不如韦妮儿的,没办法,

韦家在长安吃这口饭,吃了几百年了。

盖擎叹息一声:「如果是这样,李白应该会很失意吧?」

「失意的人多了去了,」韦妮儿表情恬静道:

「长安处处失意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