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3章 七绝圣手(2 / 2)

加入书签

大唐是没有保险套的,如果有,那麽第二天的大街上,最多见的应该就是这玩意了。

不禁夜行,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却是无数人翘首期盼的日子。

像今夜这样,城市流量远超负荷的情况下,偷情这种事情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盯不住。

元载是年前进的京,因为吏部给他发文,让他参加今年的道举,陈希烈甚至专门见了他。

说明什麽?给你开后门了,只要你不是太垃圾,那麽肯定能考上。

但是呢,元载提了一个要求,他要进士和道举一起考。

其实就是想证明自己不靠老丈人,也能考中,他的自尊心还是很强的,他也知道,王忠嗣瞧不起他。

那麽与他一起来到长安的,自然也有王忠嗣的女儿王秀,你们可以在太原乱来,但是在长安,给元载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住进王忠嗣的家里。

他敢去,一棍子就能把他打出来。

那麽想要与心心念念的心上人见面,上元节前后三天,可以说是唯一的机会了。

他没有那个本事联系王秀,所以是王秀悄悄派人布置好了一切,两人约好了在正月十四的晚上私会。

但是他们挑选的地方很有意思,靖安坊。

这个坊挨着朱雀大街,坊内西南有一乐府,归左教坊,眼下的乐府已经是人去楼空,大家都上街表演去了。

约在这里,自然不会被人看到,何况还有从太原带来的仆从奴婢,帮王秀放哨。

小别胜新婚,两人甫一见面,

「元郎......

「十二娘......

然后两张嘴巴就在一起了,像是纠缠在一起的两只蝴蝶,在回字形的廊院下晃来晃去,非常的激情四射。

要不是因为回廊内灯笼亮着,李瑁也看不到。

乐府的隔壁,就是咸宜公主府,府内有一高达五丈的观景楼,可眺望朱雀大街。

自然也能看清楚乐府内发生的事情。

后世的正月十五舞龙舞狮游行,大街两侧的高楼是最佳的观景场所,在眼下的长安,也是如此。

只不过拥有像咸宜这样观景台的宅子,不多,但凡有的,绝对已经上人了。

因为站在这里看的清清楚楚,还不用跟在人群当中闻屁味儿。

王秀对长安不熟悉,压根不知道她和情郎的整个偷情过程,都被人看的清清楚楚。

她根本注意不到这边,因为观景台没有点灯,黑漆漆的一片。

点了灯,会影响观看朱雀大街的彩灯游行,只有乌漆嘛黑才能看的真切。

但是眼下,李瑁他们肯定是没有心情看彩灯了,他,咸宜丶韦妮儿丶杨绛,

全都在盯着王秀和元载的激情碰撞。

「这是哪家的丫头,这麽骚?」咸宜小声的凑至李瑁身边道:

「你眼神好,能不能看到回廊外面巷子里那几个人打着的灯笼上,写的什麽字?摇摇晃晃的,我看不清楚啊,」

韦妮闻言凑过来,低声道:「是个王字。」

「王家哪房的丫头这麽不要脸啊?」杨绛也是眉头微,一脸的鄙夷,但并不影响她的眼神始终放在王丶元二人身上。

从一开始那几个人进入乐府,就已经引起了李瑁等人的注意,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在心上。

还是韦妮儿眼尖,发觉异常之后,悄悄扯了扯三人衣袖,大家非常默契的屏息凝神,欣赏着下方那一幕。

「衣衫华丽,不是寻常人家,在这里偷情私会,要麽还没嫁人,要麽就是红杏出墙了,」咸宜饶有兴趣的躲在观景台的柱子后面,只露出半张脸,聚精会神的欣赏着。

下方两人的大白屁股,在月色下分外显眼。

李瑁看看看看,有点不想看了,于是轻哼一声,示意韦妮儿和杨绛也不要看。

但是两人完全忽视他了。

因为李瑁认出了那个少女是谁,其实咸宜也认识,但是咸宜没有他的眼神好李瑁一开始也没有猜到,而是韦妮儿那个王字提醒了他,再定晴一看,不是王秀还能是谁?这丫头长大了啊,发育的挺好。

王忠嗣名义上,是他的义兄,那麽王秀从前自然是常去宫中的,也常去少阳院,李瑁自然认识。

他虽然没有听说过王秀有情郎,但大概能猜到,那个大白屁股的年轻人,

多半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凤凰男元载了。

人家这个凤凰男还是不错的,历史上做到宰相之后,也没有抛弃妻子,只不过就是小妾多了点。

这小子的谥号是「纵」,忘德败礼曰纵,可见生活比较放荡。

望着三个女人依然在偷窥人家,李瑁后退几步,躲进角落里,重重的哼了一声。

一瞬间,咸宜三人仿佛受惊一般,迅速蹲下,躲进观景台的围栏后面,三双看向李瑁的眼神中,充满了埋怨。

随后,三女对视一眼,掩嘴偷笑,她们都觉得刺激,那麽下面那两个肯定更刺激了。

也就是一两分钟,咸宜缓缓起身,露头再看向乐府方向,回廊下的男女不见了,外面的那些仆从也消失了。

「阿兄真没劲,窥的正有兴致,被你给搅了,」

咸宜哼了一声,在椅子上重新坐下,已经没有心情观看游行了,而是碎嘴的与韦丶杨二人聊起了刚才的情景。

如果今天只有李瑁在这里,那麽他一定会从头欣赏到尾,但是妹妹和自己的女人在场,就不行了,避免她们也学坏了。

毕竟刚才李瑁也都看到了,元载的技术是非常过硬的,怪不得能俘虏王忠嗣的掌上明珠。

他也不会告诉咸宜,下面的男女是谁,否则咸宜这张嘴,隔天半个长安的贵妇就都知道了。

到那个时候,王忠嗣的脸往哪搁?

也就是这个时候,公主府有下人匆匆登楼,递上来一份诗稿,三女读完之后,彻底迷醉了。

「我知道他,我知道他,是四娘母亲王夫人的同宗,曾在秘书省人任校书郎,眼下任职何处,就不知道了,」韦妮儿兴奋的握着诗稿,口中一遍一遍的低诵着。

是的,王昌龄和郭淑的母亲王氏,是同宗,出身京兆王氏,信陵君的后代。

李瑁对于这几篇诗歌,早就烂熟于心了,所以听罢并不觉得意外,也没有咸宜她们那麽兴奋。

你们兴奋啥?边塞诗你们也能共情吗?

如果你们也共情了,那麽说明这首诗,确实太屌了。

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翰之「葡萄美酒」丶王之涣之「黄河远上」三篇为有唐一代,七言压卷三绝,其中以秦时明月为最。

王昌龄更是被称为七绝圣手。

一个字:绝!

盖擎入宫了,厚着脸皮,捧着露布,进宫了。

他那张老脸都是红的,没办法,害臊啊。

不过他也不用担心将来陇右的真相被捅出来,圣人会将他怎麽样,反正李林甫会兜着。

他进宫之前专门去见了李林甫,李林甫当时冷汗都下来了,嘱咐盖擎什麽都别说,等过了节,他来说。

否则这个上元节就完了。

李隆基肯定是非常兴奋的,专门令梨园子弟换曲儿,演奏了一遍《秦王破阵乐》,而他则沉浸在乐声之中,不能自拔,深以为自己的功劳又追近太宗文皇帝一步。

「不愧是朕的赤水军,所向披靡,无坚不破,」李隆基听罢一起曲,神情振奋道:

「那个什麽慕容的人头呢?」

盖擎赶忙道:「应该在路上,未能于上元之前,进献圣人。」

「可惜了......」李隆基颇为惋惜的朝高力士道:

「若是上元节至,朕便可与民同庆,将贼首游街示众,彰我军威。」

高力士陪笑道:

「那个慕容经国眼下就在长安,首级送到,圣人可先让他看看,以震镊人心,迫使吐蕃赔款纳贡,继续臣服天朝。」

李隆基冷哼一声,道:

「见到长安之景象,朕真不知道吐蕃人哪来的胆子挑畔我上朝天威,嘉奖李光弼,敕授轻车都尉,盖威为骁骑尉,各赐金盔一顶。」

说是金盔,其实不是真给你一顶金色头盔,是准许你的头盔上面镀金。

戴金盔者,天子敕授,国法在前,军法在后。

意思就是他们要是犯了错,藩镇统师不能先斩后奏,得先上报朝廷,由朝廷来定罪。

换个说法,就是皇帝在军中的天子门生了。

「臣代舍弟,叩谢天恩,」盖卿谢恩道。

「石堡城与积石城,现今如何了,你那边有没有消息?」李隆基问道。

盖擎的心理素质是非常过硬的,只是在心里咯瞪了一些,面上毫无波澜道:

「河西进奏院尚未有确切消息,应处大战之中。」

李隆基点了点头:「给你阿爷写信,告诉他,朕等着给他和皇甫庆功。」

说罢,李隆基补充了一句:

「莫要让朕失望。」

就是这短短几个字,盖擎只觉遍体生寒。

面前的这个人,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他全家老幼的生死,由不得他不惊惧。

很奇怪,盖擎并不是怕死的人,也很少会感到害怕。

但是几次面圣,他都觉汗流渎背,呼吸不畅,真龙天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畏威不畏德,敬恶不敬善,李隆基早就将下面的人拿捏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