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4章 便宜行事(1 / 2)

加入书签

第234章 便宜行事

这个节,李林甫肯定是没有心情过的。

他当时豪言壮语,说什麽一个月之内,陇右之战必见分晓,大唐耗也能耗列吐蕃。

如今看来,拼消耗,大唐肯定是占据上风的,但是区别在于,大唐要跟你耗钱,吐蕃要跟你耗命。

藩镇将士各个都是宝贝,经不起过高的损耗,眼下的兵员本来就难以招募,

如果此战损耗过巨,那麽未来几年西北啥也不用干了,花钱募兵吧。

正月十四的子夜,偃月堂的紧急议事,甚至都有人提出与吐蕃谈判,以外交的方式,将对方逼出石堡城。

李林甫当场就给了他一个耳光。

先不说大唐容不得和谈二字,当下形势不在我,你就是苏秦张仪再生,谈判桌上也是被动一方。

「盖嘉运还是不敢冒这个险,他与皇甫的合作,问题很大啊,」裴要卿在偃月堂内,说道:

「眼下的情形,想要力挽狂澜,只有将军权交付于一人手上,方可节制二镇,统一战线,朝廷夺权,夺谁的都会出乱子,只能另派一人镇抚。」

他这个想法,在场很多人都是赞同的。

大家都是明白人,自然清楚陇右的根本问题出在兵力太寡,又被吐蕃牵扯,

分散无法集中,要不是有赤水军和振武军两支生力军,陇右的问题会更大。

李林甫自然清楚裴耀卿说的是谁,而他也倾向于举荐李瑁再次出任西北,眼下担心的,只是上元节过后,他将真相呈奏圣人之时,圣人会爆发多大的怒火。

「战场损耗,目前我军占优,虽敌众我寡,然陇右之形势,并没有恶劣到无法挽回的地步,」陈希烈道:

「郭子仪如果能拖的足够久,等到皇甫拿回石堡城,情形也便明朗了。」

严挺之嘴角一勾,鄙夷之色一闪即逝:

「现在的问题就是皇甫迟迟拿不回石堡城,赤水军不得不休整,临洮军几次强攻无果,折了锐气,靠郭子仪能拖多久?」

眼下陇右的问题就在于,大唐是非常希望吐蕃深入境内,在平原地带展开决战,那样的话,唐军皆精锐,优势非常大。

但是吐蕃压根就没打算进来,他们拿下石堡城之后便是一味加固防线,一点没有北进的意思,这就迫使皇甫不得不尽快夺回石堡城。

否则等吐番缓过劲来,他没有关隘天险用来拦阻敌军的长驱直入,陇右几乎成了敞开的大门。

到那个时候再进来,大唐反而不敢决战了。

「跟隋王打个招呼,让他做好心理准备,上元之后,他立即西行,」李林甫朝儿子李道。

李一愣,异道:

「圣人还没有任命,届时会选择谁,阿爷并不知晓,难道您就笃定一定是隋王吗?」

李林甫皱眉道:「那你给我推荐一个人。」

李还真就在脑子里认真思考起来,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一个合适的,汗颜道:

「似乎还真就是隋王最合适。」

裴耀卿笑了笑,看向李林甫,继续道:

「上元一过,京师成卫会放松下来,让盖擎从左领军抽调三千人,一起去吧严挺之摇头道:

「盖卿去了陇右,你让李光弼如何自处?他不能去。」

裴耀卿笑道:「难道让隋王孤零零一个人去?西北正值大战,有时候不是拿着族节制浩,人家就会听你的,将在外君命还有所不受,隋王身边必须有人帮他与藩镇联络,眼下的问题在河西身上,除了盖擎去,还有谁合适呢?」

严挺之恍然道:「有道理,是我的想的不够周全。」

现在就是要让河西主力下场,那麽盖擎这个当儿子的去劝他爹,肯定更好使。

李林甫也比较赞成,点头道:

「过了上元节,你们跟我一起入宫,圣人的雷霆之怒,我们还是要接着的,

军国大事都是我们在张罗,这次的责任自然在我,届时我会主动请罪。」

他故意拉上其他人,其实就是让这些人到时候帮他说好话。

他主动领罪,等于是大包大揽了,让其他人可以轻松一些,那麽你们就必须在圣人训斥我的时候,帮我说话,共同分担压力。

李隆基不可能不顾及那麽多大臣的面子,也清楚过错不在李林甫身上,所以并不会真的治罪。

李林甫确实已经尽力了,军资全靠他在张罗。

「这一战不能拖了,如若失利,陇右将会成为一个填不了的大窟窿,会拖垮财政的,」萧灵叹息道:

「也真是难为右相了。」

裴耀卿深有同感,李林甫确实难啊,换成自己,不会比人家乾的更好了:

「裴某愿与右相共同担罪。」

李林甫笑了笑,示意儿子拿出一封奏疏,然后交到裴耀卿手上。

这是一封举荐的奏文,举荐裴耀卿接替牛仙客留下来的兵部尚书。

「日久见人心,焕之与我,真兄弟也,」李林甫授须笑道:

「分担就不必了,你现在的职责,也替我分担不了,但是将来,说不得需要焕之与我共担当了。」

裴耀卿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杨钊送来的?」李隆基面无表情的看向杨玉瑶,道:

「你看过没有?」

杨玉瑶愣道:「公文有印戳,原封未动,臣妾自然没有看过,也不敢看。」

李隆基点了点头:「好,太真在试装,你去陪她吧。」

杨玉瑶只觉圣人在看完杨钊的奏报后,神情有点不对劲,多少有点胆战心惊了,闻言缓缓告退。

等人走后,李隆基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有人希望朕过个好节,但有些人,脑子就是转不过弯儿来,力士也看看吧。」

高力士心知杨钊的奏报上面绝对不是什麽好事情,圣人说的转不过弯儿来,

说的就是杨钊,当然了,这绝不是埋怨。

只见他忧心的拿过公文,仔仔细细的品读了两遍后,叹息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