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29(2 / 2)
也不知道到底哪儿来的信心,反正就是有信心。
街头巷尾都在讨论北伐之事,勾栏瓦舍也紧跟时事,仗还没打完戏班子已经开始唱狄王爷用兵如神谋燕云。
百姓如此期待,北伐大军拿不回燕云还真不好收场。
好在百姓只在勾栏瓦舍里谈天说地,戏班子说书人的创作也没法对千里之外的北伐战场造成压力,不然官府还得出面让他们别这麽飘。
不是不让他们唱,是要他们等到仗打完之後再唱。
大宋的军队看似所向披靡,但是不到最後一刻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麽,庆功也要等到仗打完了再庆。
所有人都在翘首期待来自北方战报,好事成双,在辽帝率领群臣和三十万大军返回上京临潢府的消息传回京城之前,青唐吐蕃的首领董毡终于臣服的消息先送了回来。
王韶和李宪在协助西军平定西夏後继续回陇右和吐蕃人死磕,以前打青唐吐蕃是为了让吐蕃人别在他们平定西夏时捣乱,万万没想到青唐吐蕃还没打下来西夏先没了。
没关系,西夏先没了是好事儿,这样吐蕃人在大宋军队面前更硬气不起来。
王韶刚担任熙河路经略安抚使时熙河路六州及通远军只有熙州、兰州和通远军在大宋的控制之下,熙州、兰州还都是刚收复没几年。
官家已经给他们划出来那麽大的地盘,他们说什麽都得满足官家的愿望。
毕竟经营洮渭收复河湟是他先提出来的,真男人说到就要做到。
熙州知州兼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大人打仗生猛,负责巡视督师协助王大人主持兵事的李宪李大人比王大人还要生猛,熙河路开始只有三万兵马,一边招抚一边打仗兵力是越打越多,打到最後连吐蕃首领董毡的亲信都扛不住要投降。
开打时三万人,到董毡也撑不住的时候熙河路兵马已经不下三十万。
大军拓边两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宕、叠五州,不光填满了官家最开始划下的熙河路还能给大宋再添个陇右路。
朝中最开始还在想青唐地区的吐蕃人和大宋关系没那麽近,直接设路可能不好管,不如先设个陇右都护府让吐蕃首领继续管着。
但是转念一想,设都护府短时间内可以让吐蕃不生乱,时间长了吐蕃人缓过来很快就能继续自治,还是直接设路最省心。
现在是难管了点儿麻烦了点儿,胜在不用担心将来。
董毡请降後西北战事就此告一段落,王韶带着董毡进京面圣,顺便接受封赏。
降服青唐吐蕃称不上灭国之功但也没差哪儿去,尤其王韶还是进士出身,正统的不能再正统,有出身还有军功,升官速度慢了天下人都不愿意。
王大人刚到西北时连当知州的资格都没有,只能钻空子当个知军才能当总揽大局的一把手,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一路的知州兼经略安抚使,回京後直接升到枢密副使。
和枢密副使这种实权官职相比,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之类的虚职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进士出身的文臣凭借军功年纪轻轻挤进枢密院,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戏文上都不敢这麽写,如今现实中冒出来了这麽个奇才,京城各大戏班子立刻放弃还没真正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军转而创作王副使武定河湟的故事。
王韶用兵风格独特,军中称之为“奇计、奇捷、奇赏”,坊间创作时最喜欢这种个性鲜明的特点,短短几天时间他三奇副使之名便传遍京师。
听的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百姓热情起来实在让他招架不住,不知道包大人以前都怎麽过的,坊间那麽多包青天题材的戏本子话本子听着不别扭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