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5(1 / 2)

加入书签

叛乱才被彻底清除干净。

这期间的琐碎不做多叙。

因着州内破坏严重,去年百姓们种下的冬小麦种子还是陈皎掏惠州衙门的腰包到通州那边换的,水稻种则是惠州送过来免费发放给百姓种植。

冬小麦到了收割的时候,今年风调雨顺,地里金灿灿一片。

陈皎亲自下乡看地里的庄稼,初秋天高气爽,早一些的小麦已经能收割了。她掐穗看里头的颗粒,赞道:“今年的小麦好。”

旁边的妇人道:“今年老天爷开眼,晓得闵州人的不易。”

陈皎抿嘴笑,用当地的方言跟她唠,那妇人笑得合不拢嘴。他们无比高兴,因为今年不用交粮税,不过每家分得田地的农户们会给衙门一斗米,只一斗米,叫做吃新。

之后陈皎等人又辗转到其他县看收成,特别是由惠州提供过来的种粮地方,是她让鲁家庄把好种子分些过来试种的。

当初为了扶持盛县把种粮培育出来,她自掏腰包送财。哪怕到现在,一直都让吴应中从清查来的赃银中抽取小部分用于扶植鲁家庄的培育。

那些种子被送至闵州,由于经过培育筛选,在当地因着气候地理等因素,虽比不上惠州的产量,但也改善许多。

陈皎知道急不得,想要把南方彻底蜕变,还需要时日去改善,就从官场整顿和育粮开始。

一众人在泰安等地走访,看当地民生。

与此同时,从奉州京城过来上任的鲍起凤并未直接去州府,而是沿途看当地的情况。

六十多岁的老儿身体硬朗,一张不太好相与的马脸,牙掉了几颗,长寿眉,脸上有老年斑,脾气不大好。

家奴甘三在前头牵着老马,路过一个村庄,见地里不少农户在收割小麦,问了一嘴。

那老儿上下打量他们,听口音不像当地人,好奇道:“几位是从外地来的?”

甘三忙道:“我们是来闵州办事的,先前听说这边混乱,耽搁到这会儿才敢过来。”

老儿摆手道:“现在已经太平了,去年惠州兵过来平乱,听说州里多数地方的义军都被遣散回乡,那大乘教也被一网打尽,我们乡也回来不少人。”

甘三诧异道:“衙门没把义军抓起来吗?”

老儿笑道:“衙门自个儿都穷,哪来口粮给义军吃?”又道,“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我们村就有好几个跟着起义打出去的,结果回来都夸赞惠州兵仁义,劝他们回乡分地,养家糊口才是正经。”

甘三也笑了起来,“那也算走运的,至少没丢性命。”

老儿接茬儿道:“可不是,起义造反是要杀头的,但衙门念在乡民是受大乘教蛊惑,网开一面。不仅如此,去年他们还给种粮,让大伙别把地荒芜了。听说今年也不用交粮税,每户只给一斗米让衙门吃新就行。”

一直没有吭声的鲍起凤忍不住问:“什么叫一斗米吃新?”

老儿解释说:“这是九娘子兴的规矩,说他们惠州也穷,有些种粮还是衙门自掏腰包去隔壁通州借的,得还。”

“每户一斗米?”

“对,以户为主,一斗米不多,我们这些老百姓受了惠,也都乐意。”

几人跟那老儿唠了许久,稍后老儿要去捆小麦,他们这才走了。

路上甘三道:“主子,看情形,闵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糟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