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2(2 / 2)

加入书签

“毕竟现在的朝廷是什么情形,你是知道的。在大多数官绅都中饱私囊不管百姓死活时,你们方家能怜悯村民,愿意伸手扶持,是他们的幸,也是惠州之幸。

“先前我在魏县清查时,钟家也像你们这般。但钟老夫人更有远见,为保村民安稳主动前往衙门与我商谈粮税一事。

“我甚佩服她,一个八十多的老太太,在魏县那般混乱的治理下护住当地村民安枕无忧,实属难得。

“还有盛县的鲁公,致仕后醉心农学育种,会把种粮送给周边的村民耕种。去年因着种子好,又风调雨顺,那边的收成甚好,当地百姓带新米去感谢。

“诚然这个世道面目全非,可是还有你们这些人在用一己之力去抚慰。我心中备受触动,咱们惠州若把贪官污吏清除,何愁日子不能过好?”

这番诚恳的肺腑之言令方月笙动容,他沉默了阵儿,才道:“你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娃,能有这番觉悟,比朝廷的多数人都要活得通透。

“只是遗憾,现在的朝廷烂泥糊不上墙,已经无药可救,也不知南方还能安稳多久。”

陈皎道:“先不管朝廷如何,地方上总得过日子,我们总不能因为朝廷腐败,地方上就跟着堕落。”

方月笙点头,“你能这么想,甚好。”

陈皎耍心机道:“惠州要图强,十郡皆要清查贪官污吏。此次清查到方家头上,并非是针对你们。只不过我阿兄行事鲁莽了些,造成双方的误会,现在误会解开,还请方老爷子多担待着些。”

听到这话,方月笙微微皱眉,“州内都要清查?”

陈皎点头,“一个县一个县挨着查,专为不公之事讨还公道。唯有各地的治安太平了,老百姓才能得安稳,惠州才能图强。”

方月笙赞许道:“此言不假。”顿了顿,“不过你清查官绅,只怕州府里的尽数都要得罪,可曾想过后果?”

陈皎不答反问:“得罪又如何?若不知图强,日后万一朝廷乱了,惠州难道跟着混乱,让老百姓像中原一样饱受战乱欺凌吗?

“倘若我陈九娘因着这点阻碍就后退,那又何必从后宅里挣脱出来去干招人怨恨之事?

“我大可在后宅里享锦衣玉食,使婢差奴。可是这样的安稳日子又能过多久呢?

“惠州若不知图强,放任底下贪官污吏压榨百姓,迟早会走闵州之路。有那样的前车之鉴,淮安王害怕啊。

“州府得支棱起来,整治地方,严明军纪。让官民一体,军民一体,方才能共同抵御外敌,求得太平安稳。

“这不仅是我陈九娘的志向,亦是整个惠州的志向。我们要在动乱中自保,要在夹缝中求生,而不是反正都是烂泥了,懒得去糊。”

那时她目光坚定,一字一句说得铿锵有力。

那种奋发图强的积极向上好似朽木上重生的一棵嫩芽,撼动人心。

方月笙看着她久久不语。

对方身娇体弱的躯壳下蕴藏着岩浆般炙热滚烫的心,足以抚慰他这个年老者对朝廷衰败的无可奈何。

然而庆幸的是,他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重生的希望。那种感觉很微妙,犹如黑夜里的一簇火种。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方月笙难得的笑了笑,陈皎好奇问:“方老爷子笑什么?”

方月笙没有答话。

陈皎道:“我知道你笑我年轻幼稚,毕竟你吃过的盐比我走过的路还多。”

方月笙温和道:“我看到九娘子,仿佛看到了孙辈,甚好,甚好。”

陈皎嘴角上扬,知道忽悠起了效果,“你这是夸我吗?”

方月笙欣慰道:“有这样的年轻人,我们汉人还有得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